羅茜
核武器,這一誕生于二戰(zhàn)時期的終極武器,是一把令人愛恨交加的雙刃劍。一方面,它如魔王撒旦一般具有瞬間將人類滅絕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它的威懾力量卻又能起到維護和平遠離戰(zhàn)爭的作用。正如人類其他偉大的科技發(fā)明一樣,核能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它只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必然結果,它既可使生靈涂炭亦可造福人類,而選擇權就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F(xiàn)在,就讓我們來回顧核武器的誕生與發(fā)展,窺視這一歷史進程當中各方力量的協(xié)作、角逐與選擇。
原子能的發(fā)現(xiàn)——核武器誕生的科技背景
作為足以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一項重大事件,原子能的發(fā)現(xiàn)是一代代科學家艱苦努力不斷探索的結果。科技史意義上的原子能誕生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放射性元素的發(fā)現(xiàn),這更新了人們對物質內部結構的認識,發(fā)現(xiàn)了原子中貯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寶藏;第二階段是原子核物理學時代的到來,人們尋求人為變革原子核的路徑,以實現(xiàn)對原子內部能量的利用。
1895年,物理學家倫琴發(fā)現(xiàn)了不僅可以穿透木頭、橡膠,還可以穿透銅、鐵等金屬的光線——“X射線”。倫琴的發(fā)現(xiàn)震驚了整個物理界,X射線仿佛原子能世界透出的一道曙光,開啟了人類探索原子能的歷史。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fā)現(xiàn)了鈾的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婦發(fā)現(xiàn)了比鈾的放射性高400倍的新元素釙,又于1902年從瀝青鈾礦中分離出放射性元素鐳。放射性元素的發(fā)現(xiàn)迫使科學家們開始思索陰極射線的本質。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解答了這個疑問,證實了陰極射線是由帶負電荷的粒子組成。倫琴、貝克勒爾、居里夫婦和湯姆遜的發(fā)現(xiàn)昭示了原子內部存在巨大能量潛力,為原子能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05年,愛因斯坦由狹義相對論推導出了著名的質能轉換公式“E=MC2”,這從理論上證實了原子內部蘊含著的巨大能量。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并利用原子內部的巨大能量呢?這一問題吸引了無數(shù)科學家為之競相折腰。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進行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不僅發(fā)現(xiàn)了原子核中質子的存在,而且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將一種元素轉變?yōu)榱硪环N元素,開辟了人為變革原子核的路徑。1935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得威克發(fā)現(xiàn)了中子;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發(fā)現(xiàn)了核裂變現(xiàn)象,開辟了人類利用這一新能源的廣闊前景。
科學家們的抉擇與較量
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后一個月,紐約麥迪遜學校物理部主任伯納德·杰夫撰文說道:“許多科學家原想不到要著手制造一件實用的奇器,他們只在供給理論的概念與數(shù)學的公式,卻不料應用這種概念與公式,竟造成了人類從未夢想到的最兇惡的武器?!辈{德的論述頗具道理,正如愛因斯坦在提出質能轉換公式之時,一定從未想過利用這一原理去毀滅人類。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卻是,原子能的開發(fā)被最先用于軍事目的,正是科學家們推波助瀾的主動結果。但是,我們要認識到,原子能的這一歷史命運是當時社會和政治條件影響和制約下的必然結果,也是科學家們退之無路的無奈選擇。
1939年1月26日,第五屆國際理論物理研討會在華盛頓大學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哈恩發(fā)現(xiàn)核裂變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猶如一聲驚雷炸響在與會科學家們的心中。他們半喜半憂,既為這一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而歡欣鼓舞,又為哈恩的德國人身份而擔憂不已。
此時,雖然離二戰(zhàn)全面爆發(fā)還有8個月,但是,德國法西斯的鐵蹄早已踏遍不少歐洲國家,歐洲大陸風雨飄搖,籠罩在一片戰(zhàn)爭的陰影之下,無數(shù)的猶太人被迫流離失所離開故土。而此次前來參會的科學家們,有的已經為了躲避迫害而流亡美國,有的早已目睹希特勒的好戰(zhàn)與殘暴。核裂變現(xiàn)象由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在德國的實驗室中發(fā)現(xiàn),不得不讓其他科學家們開始隱憂核能的巨大能量將為希特勒所用,成為這一戰(zhàn)爭狂人的殺人武器。更為科學家們所擔心的是,哈恩所揭示的中子被吸收后有時會引起鈾原子裂變這一事實,意味著一個裂變的鈾原子可以釋放出足夠的中子來引起一項鏈式反應——原子能與空前絕后的殺人武器之間已經只有一步之遙。
危險迫在眉睫,流亡來美的匈牙利物理學家西拉德和維格納對德國法西斯的殘酷和野蠻有過切身體會,為了防止德國率先將原子能用于軍事目的,他們邀請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費米出面去提醒當局,注意德國可能出現(xiàn)的原子能威脅。費米拜訪了美國海軍軍械部部長胡珀上將,但是胡珀卻對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心存懷疑,甚至認為這只是科學家們?yōu)榱双@得經費資助而締造的神話。費米碰壁后,西拉德和維格納轉而求助于當時的科學界泰斗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雖然對核能應用于軍事不感興趣,但是他擔心德國納粹在秘密研制核武器的事實。于是,一封由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聯(lián)袂上書的信送到了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面前,在邀請專家進行認證之后,羅斯福下令成立“鈾顧問委員會”,初步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德國也已經于1939年4月成立了“鈾協(xié)會”,在海森堡、哈恩等物理學家的主持之下開始研制核反應堆。雖然核裂變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核武器理論上的可能性,但是如何克服在方法、材料、工藝和技術上的難題以真正制造出可以用于軍事目的的核武器,卻是橫亙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核反應堆的研制是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們之間的角逐,同時,也是一場正義與民心的較量。
1940年開始,美國在物理學家費米的主持之下開始了核反應堆的實驗,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1942年12月2日,費米的原子能反應堆實驗成功。而令人蹊蹺的是,此時的德國,卻似乎正在放棄制造核武器的計劃。1942年6月,海德堡向軍備部長的一份報告中聲稱核武器計劃的技術難題難以在短時期內解決,這使得“鈾計劃”與納粹德國熱衷研制“速效”武器的戰(zhàn)略產生矛盾,德國幾乎放棄了核武器計劃,而改為建造一個提供能源的原子能反應堆。1943年2月和11月,英國和美國先后襲擊了德國在挪威的重水生產廠,重水是核反應堆的慢化劑和冷卻劑,這對德國研制核能的進程更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德國依舊占領著世界上最大的鈾礦,擁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化學工業(yè),具備著制造出核武器的巨大可能性,卻在臨門之際放棄了整個核武器計劃,個中緣由后人眾說紛紜,不少證據與猜想都指向了鈾計劃主持人海森堡——這位有良知的科學家不愿意看到原子能成為法西斯的殺人武器,繼而和其同事們故意拖延和破壞了這一計劃。
“只有千只太陽,始能與它爭輝”——原子彈的誕生
美國核研制進展順利。1942年6月,美國陸軍部正式啟動原子彈研制計劃,稱之為“曼哈頓計劃”,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專門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猶太籍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擔任“曼哈頓計劃”實驗室主任,“曼哈頓計劃”集中了當時最優(yōu)秀的核科學家,洛斯阿拉莫斯因此被稱作“諾貝爾得獎者的集中營”。奧本海默領導著整個團隊,歷時3年終于完成了這一科學奇跡,而他因此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1945年7月16日凌晨5時29分45秒,第一顆原子彈“大男孩”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一團蘑菇云迅速飆升到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與此同時,整個天空散發(fā)出從未見過的刺眼白光。觀察站中的奧本海默看著遠處冉冉升起的巨大火球,心中浮現(xiàn)出了古印度《摩訶婆羅多經》中的《福者之歌》:“漫天奇光異彩,猶如圣靈逞威,只有千只太陽,始能與它爭輝?!比欢S即,這首詩中的另外一句又涌現(xiàn)出來:“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p>
原子彈成功試爆,是科學史上曠古奇觀。短短5年之內,少數(shù)科學家承襲著20世紀以來無數(shù)探究原子核心的其他科學家的余蔭,用事實證明了原子核的力量,“使這個世界可以不斷地被改進,也可以全部毀滅?!?/p>
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上午9點14分17秒,一架裝載著原子彈“小男孩”的B-29美機對準了廣島的一座橋,60秒種后,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入空中。45秒種后,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隨即散發(fā)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白光,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響起。頃刻之間,空中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狀煙云,整座城市淪為一座焦熱的火海。
原子彈爆炸時釋放的強烈白光致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或是雙目只剩下兩個窟窿;爆炸散發(fā)的沖擊波與高溫,將城市的一切都摧毀殆盡,城市四處皆是燒焦的尸體和殘垣斷壁;緊接著落下的“黑雨”——爆炸產生的塵埃與空中水汽凝結而成的放射性雨滴使得許多幸存者在后續(xù)的日子里在癌癥、白血病的折磨中死去。據統(tǒng)計,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中死亡人數(shù)總計26.9446萬人。
廣島事件后,日本法西斯仍然負隅頑抗。8月9日,美國在日本長崎扔下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日本法西斯在巨大的國際國內壓力下,終于在8月15日宣告投降。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進程,人們期待已久的和平提前到來。然而同時,原子彈的巨大殺傷力震驚了全世界,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的超級武器,它對人類的毀滅前所未有地高效而徹底——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接踵而來的將會是什么呢?
核競爭與核安全
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通過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推行全球霸權主義,對以蘇聯(lián)為首的東方陣營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然而,美國獨家擁有核武器的時間并不長,1949年,決議與美國爭霸世界的蘇聯(lián)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壟斷核武器的局面。冷戰(zhàn)期間,美蘇兩大國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核彈頭的數(shù)量成倍增長,達到了驚人的程度。與此同時,其他大國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原子彈的研發(fā)工作,1952年和1960年,英國和法國先后試爆原子彈成功;1964年,中國試爆原子彈成功。至此,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均擁有了核武器,成為得到國際法承認的五大擁核國家。
然而,事實上擁有核武器或具備擁有核武器能力的國家卻要遠遠多于這個數(shù)字?!昂送亍钡淖饔檬沟貌簧賴乙鈭D通過擁有核武器作為威脅,從而實現(xiàn)本國的戰(zhàn)略目標。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先后試爆原子彈成功,被認為是事實上的核國家。除此以外,伊朗、朝鮮有制造核武器的動機和能力,被認為是準核國家。而巴西、南非、阿根廷等國家有著制造核武器的歷史,但先后放棄了。日本、德國等不少國家則擁有制造核武器的技術條件,并擁有大量的核材料,具備在短時期內制造出核武器的能力。
那么,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器到底有多少呢?根據國際著名的研究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年鑒2013: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的估計,至2013年1月,當今核大國和事實上的核國家擁有用于實戰(zhàn)部署的核彈頭數(shù)量如下:俄羅斯擁有8500枚,美國擁有7700枚,法國擁有300枚,中國擁有250枚,英國擁有225枚,巴基斯坦擁有100至120枚,印度擁有90至110枚,以色列擁有80枚。
除了數(shù)量的增長,核武器的質量也在二戰(zhàn)后實現(xiàn)了驚人的增長。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上投放的原子彈分別為1.5和2萬噸TNT,然而,現(xiàn)在美俄兩國核武庫中的核彈頭,許多都超過了100萬噸TNT。一個100萬噸TNT如果在高空爆炸的話,可以讓100平方公里內所有的磚瓦建筑頃刻倒塌,產生的沖擊波會以聲速將人和物體瞬間拋到10公里以外。
除了數(shù)量與質量的增長,核武器的種類也在二戰(zhàn)后迅速增長。1952年11月1日,美國第一次試爆氫彈成功,這次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上的試爆將艾尼維塔克珊瑚礁從地圖上永遠地抹去。這顆重達70噸的氫彈釋放出了相當于1040萬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是二戰(zhàn)中投到長崎那顆原子彈的520倍。1977年,美國又研制成功新一代核武器——中子彈,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當量小型氫彈,以敵方人員為攻擊目標,對建筑物和設施破壞很小,也不具備長期放射性污染。原子彈、氫彈、中子彈分別被稱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而如今,不少國家正在加緊研制第四代核武器——核定向能武器,主要種類有反物質彈、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彈、干凈的聚變彈、同質異能素武器等。
戰(zhàn)后核競爭的事實使得核武器無論是在數(shù)量、質量還是種類上都有了驚人的增長,這使得核安全問題愈發(fā)迫在眉睫。限制核武器的發(fā)展日益成為大多數(shù)國家的共識,1968年7月1日,由英國、美國、蘇聯(lián)等59個國家締結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旨在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03年1月,條約締約國共有186個。1990年代以后,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大國都放慢了核武器的發(fā)展腳步,暫停了本國所有的核試驗。對核安全的承諾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應有的態(tài)度。中國在1964年首次核武器試驗后即宣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在近年來幾乎每一部國防白皮書中均明確并無條件寫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這是世上最強有力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保證。
然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及伊朗等國家卻依然積極發(fā)展核武器。而朝鮮更是在2003年退出了條約并相繼三次成功進行了核試驗。除此以外,各種國際恐怖組織和國際犯罪組織也在謀求核武器,一旦核武器落入恐怖主義或犯罪組織之手,后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核安全形勢的日益嚴峻,2010年4月起,國際社會每兩年定期召開核安全峰會,以倡導核安全并打擊防范核恐怖主義。在2014年3月召開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介紹了中國核安全的措施和成就,闡述了中國關于“發(fā)展和安全并重、權利和義務并重、自主和協(xié)作并重、治標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核安全觀”概念的國家,體現(xiàn)了中國維護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穩(wěn)定的決心與努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潘多拉盒子雖然已經打開,但是,人類的文明與理智終將戰(zhàn)勝殺戮與瘋狂??茖W可以創(chuàng)造文明也可以毀滅人類,而選擇權,就掌握在我們每一位世界公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