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言論,進而對《論語》中的“君子”進行分析。首先,對君子涵義的演變進行了梳理,粗略概述了君子的品德。其次,認為《論語》中“君子”可以分為身份意義的君子,道德意義的君子和智慧意義的君子,并分別予以闡述,并且都通過引用《論語》中的原文進行論證。重點分析了道德意義的君子所具備的品質(zhì)。
[關鍵詞]《論語》;君子;道德修養(yǎng)
我們的社會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但人們?yōu)榱双@得更多的財富,身心疲憊,在利益基礎上,人際關系錯綜復雜。我們娛樂的工具越來越先進,方式也越發(fā)有創(chuàng)意,但人們的心靈卻越發(fā)空虛。便捷的通訊反而拉遠了人們情感。過去的淳樸民風似乎也隨著時光漸行漸遠。但兩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提出的君子,這種理想的人格并沒有被人們遺忘。《論語》中的君子具備著許多令后人敬仰的品質(zhì)。這并不是寬泛而談,而是有許多實用的為人處世和學習成功之道,學習《論語》中的君子是幫助自己,快樂大家。本文對《論語》中的君子分類,進而對現(xiàn)代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供借鑒價值。
一、君子及其涵義的演變
(一)君子的出處
“君”和“子”最初都有自己的含義。幾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君”這個字,寫為“■”,可以看出,圖形的上面是一手執(zhí)筆,即“尹”字,與“父”字形相像,所以具有父輩掌權的意義,是對治事、做官者的統(tǒng)稱;下面的圖是“口”,是發(fā)布命令的意思,在這里具有特殊含義,是特指具有權力發(fā)布命令的人物,而不是普通的人?!墩f文解字》解釋為:“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古文象君坐形”。(1)“子”是對士級別以上占有土地的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稱。“子”在甲骨文中寫為“■”,是對當時男性的尊稱。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使用,是對貴族的尊稱??梢娋幼畛跏潜硎旧矸菀饬x的。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歷史典籍《尚書》中第一次將“君子”作為一個合成詞語使用,在這部多體裁文獻匯編中出現(xiàn)多處,都是對統(tǒng)治者的尊稱,是身份意義的。例如,《召誥》: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2)此處“君子”指“大臣”?!稛o逸》:周公日:“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稽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日:‘昔之人無聞知”。(3)此處“君子”指“王”。
1.西周至春秋的君子——主要指統(tǒng)治者
君子最初是指國君之子,是統(tǒng)治者和貴族階級,與君子對應的是“小人”,指下層的庶民百姓,被統(tǒng)治階級?!熬印币辉~在先秦典籍《詩經(jīng)》,《尚書》中可以經(jīng)常見到?!对娊?jīng)·谷風之什·大東》:“君子所履,小人所視?!保?)
2.春秋至戰(zhàn)國的君子——指有德者和有位者
由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社會變革,森嚴的等級制度也隨之動搖,奴隸主貴族沒落,地主階級興起,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更多的人脫離農(nóng)業(yè)勞動,學習文化知識。大國之間為了爭霸,竭力吸引人才為其所用,這就為下層有才能的百姓進入上流社會提供了機會。從這時起,開始將君子的稱謂使用于新興地主知識分子。在《論語》中,君子指品德高尚意義的多大幾十處,孔子心中,君子是盡善盡美之人。
春秋大變革時代,“禮”的觀念,君臣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更加注重現(xiàn)實,人才選拔從過去以血緣親疏關系論人的舊觀念,轉(zhuǎn)變?yōu)椤叭恕北旧碓谏鐣P系中表現(xiàn)出的實際品格為重??鬃忧》昶鋾r,因此他所提倡的君子有“泛愛眾,而親仁”的進步意義。
3.秦漢之后的君子——成為盡善盡美的典范
秦朝短命而亡,漢朝吸取其暴政的教訓,短期的黃老思想后,就是大一統(tǒng)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使孔子學說成為經(jīng)典,孔子對君子的的界定就普遍接受,之后在文獻中出現(xiàn)的君子,指品德涵義就不可勝數(shù)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廣泛的將君子和小人定位為道德范疇。
二、《論語》中的君子分類
(一)身份意義的君子
孔子注重人的品行,而不是他的出身地位和經(jīng)濟狀況,所以,《論語》中提到的君子指身份的比較少。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5)此處君子指統(tǒng)治者。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保?)在這一處,君子指的是魯君,沒有道德的意義,說的的是魯君不懂禮。
(二)道德意義的君子
孔子心中的君子是仁者,是智者,是勇者。
1.君子重“仁”
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的人生哲學,仁的具體實行者就是君子?!皭廴恕笔恰叭省钡那疤幔萍杭叭藙t是“仁”的實現(xiàn)途徑,實現(xiàn)仁的途徑就是從自己出發(fā),推己及人,自己喜好的要推廣到別人,反之,自己厭惡的,也不要強迫別人接受。(7)君子專心致力于基礎工作,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的就是仁的根本之道。君子“擇居”、“擇鄰”都會以仁為中心,即便是“陋室”,“君子居之”也會如“芝蘭之室”。這樣的思想具體到生活中,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以和為貴”思想,人們把內(nèi)心的仁推行到公共生活和公共場合。不論是對于個人的發(fā)展還是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都至關重要。君子在面對不同的意見時,仍然和氣相待:彼此不同,但仍會尊重。仁是許多重要品質(zhì)的基礎,本著仁和的心態(tài),自然延伸出其他的品質(zhì)。
2.君子重行
君子的篤行之道將仁德轉(zhuǎn)為現(xiàn)實,君子無論是在學業(yè)上還是人際交往中都非常注重篤行,子日:“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保?)孔子認為大言不慚,行動就會很困難,所以“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9)如果沒有實踐,空談仁德就會毫無意義,很容易就流于形式和虛偽。毛澤東曾贊嘆君子的這種品德,所以在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時就用“訥”、“敏”這兩個字。
3.君子重孝
“孔子在孝觀念道德發(fā)展上最重要的就是養(yǎng)以致其樂,孝的基礎是愛父母。孔子不是把孝單純地解釋為服從禮的強制,他很重視親子之間的感情,認為孝是由父母對子女的愛引起子女對父母的愛?!保?0)單是經(jīng)濟上的奉養(yǎng)是不夠的?!墩撜Z》中,子游問孝篇,對孝養(yǎng)與孝敬的問題上做了區(qū)別。我國古人常講:“百德孝為先”,與孔子的這種極力的提倡密切相關。君子的“孝行”成為中國人孝的典范,就是因為他更重視精神上對父母的仁愛。
4.君子尚勇
君子的勇敢并不是像戰(zhàn)士那樣體魄上有勇力,而是在內(nèi)心不懼,在當時的亂世,仍敢于堅守自己原則,同時在言行上溫婉爾雅。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11)君子堅守的是一種公平,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的根本利益,順應時代潮流的原則,這種正義讓他無所畏懼。他不害怕短暫的困難和來自權勢的脅迫,內(nèi)心的仁義和信念使他有種天生的使命感,他的智慧也讓他看到,他的堅定可以讓他流芳百世。
5.通權達變
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規(guī)定非得怎么做,也沒規(guī)定不能怎么做,而是要根據(jù)實際的情況,怎樣做符合人情世故,符合客觀規(guī)律,就怎么做。時代在向前發(fā)展,如果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就可能會陷入保守反動,君子顯然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標準對于只知道埋頭苦干,死讀書的東郭先生式的書生來說,至關重要。如果知識不能結合實踐靈活運用,讀書多反倒是一種有可能變成書呆子的危險行為了。
6.全面發(fā)展
古往今來,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對多才多藝的人才的欣賞,人的全面發(fā)展追求從未停止過??鬃釉f“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樣,應該擴展自己的才能的??鬃訉ψ勇分v“成人”的標準:“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保?2)。對“成人”的要求尚且如此,對君子的要求就跟全面了。
7.君子重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君子與小人最顯著的區(qū)別,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小人之所以為小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學而》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3)以學習為樂趣,是“樂之者”。君子的言行和選擇都以仁義為原則。
(三)智慧型君子
君子不僅因為他的仁德受人尊敬,更因為他的智慧?!翱鬃诱J為,一個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僅應當是一位仁者,而且還應當是一位知者,這對想要成就君子人格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保?4)
人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杰”,孔子在稱贊衛(wèi)大夫遽伯玉時說:“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保?5)政治清明則出來做官,政治黑暗則隱蔽自己的才能,這種明哲保身的行為難道不是智者的選擇嗎?如果沒有對人性和社會深刻的認識,怎么做出明智的選擇呢?
道德型的君子與道智慧的君子并不是絕對分離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道德型的君子為了更深刻,更廣泛的踐行仁德,會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以便美德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智慧型的君子,他的高瞻遠矚使他懂得仁義美德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的重要。他可以通過更符合人情世故和更接近“仁”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行為,以至于影響和啟迪他人。顯然,孔子更注重道德型君子,兩者缺一不可。
不言而喻,孔子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極其深刻,后世對孔子“君子”研究從未間斷,研究成果也不計其數(shù)。越影響深刻人物,人們對他的評價分歧越大。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應該吸收他的精華。君子的憂國奉公,豁達大度,厚德載物,懷瑾握瑜,蕙心紈質(zhì)都是孔子所提倡的。這對于我們理解圣人和經(jīng)典必不可少的,也增加了我們對生命的敬畏。
參考文獻:
[1]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南懷瑾:《論語別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3]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
[4]楊伯峻:《白話四書》,岳麓書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6]崔大華:《論語引注》,人民出版社,2001年。
[7]王恩來:《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月。
[8]林語堂:《孔子的智慧》,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9]熊燕華:《孔子君子觀探析》,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6月。
[10]張煥君:《論孔子禮學思想中的成人之道與君子養(yǎng)成》,安徽史學,2012年第1期。
[11]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2]李雙:《孟子白話今譯》,中國書局,1992年。
注釋:
(1)減克和、王平校訂:《<說文解字>新訂》,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77頁。
(2)孔子:《四書五經(jīng)》,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208頁。
(3)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頁。
(4)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頁。
(5)楊伯峻:《論語譯注·泰伯》,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90頁。
(6)楊伯峻:《論語譯注·述而》,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5頁。
(7)張煥君:《論孔子禮學思想中的成人之道與君子養(yǎng)成》,安徽史學,2012年第1期。
(8)楊伯峻:《論語譯注·述而》,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6頁。
(9)楊伯峻:《論語譯注·里仁》,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4頁。
(10)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頁。
(11)楊伯峻:《論語譯注·子張》,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6頁。
(12)楊伯峻:《論語譯注·憲問》,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68頁。
(13)楊伯峻:《論語譯注·學而》,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9頁。
(14)熊燕華:《孔子君子觀探析》,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6月。
(15)楊伯峻:《論語譯注·衛(wèi)靈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