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現(xiàn)在的作文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但其內(nèi)容存在著情感上的“失真”。尤其現(xiàn)在90%學生是獨生子女,長輩非常寵愛,養(yǎng)成嬌生慣養(yǎng)的壞習氣。缺少磨煉,意志薄弱,個人意識特別嚴重,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和其他人相處,從而慢慢地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都是情感“失真”的體現(xiàn)。劉偉指出:情感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弊魑慕虒W更是如此,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分析】
我擔任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寫作課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并非是登天之事。我最擔心的是上他們的寫作,特別是抒發(fā)情感類的文章。深刻地記得那一次的寫作主題——“我最想感謝的人”,學生舉手發(fā)言,說誰都有的,媽媽,爸爸,老師……可只有幾個學生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學生則抓耳撓腮,都說沒有材料可說。等他們交上作品一看,更是讓人哭笑不得,其中有一個學生寫道:“有一天晚上下著大雨,我發(fā)燒了,把我的爸媽急壞了,爸爸就一路跑著背我去醫(yī)院,他們的衣服全濕透了,走了很久才把我背到了醫(yī)院……”。雖說現(xiàn)在的學生很有時代感,但他們寫起作文來事例卻顯陳舊,比如作文中談到難忘的人就會寫生病的時候,談到生病就會涉及下雨天。談到勤奮成才就寫愛因斯坦、愛迪生、居里夫人,談逆境成才就寫張海迪,奉獻精神就寫雷鋒、焦裕祿,讓我覺得孩子的思想被禁錮了,生活圈子被閉塞。全班學生除了那幾個學生外,其余的可算是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地設計“感人”場景,離譜的情節(jié)。甚至是取身換頭,搬抄作文書的故事情節(jié),換了個人物名稱。大部分的文章則都是千篇一律,都是老掉牙的故事情節(jié)。這樣的文章讓人如何去修改,問其原因,學生個個說沒有思路,沒有東西可寫。學生遇到?jīng)]有東西可寫,又迫于完成任務,就只能編,捏造。他們根本就沒有真正地去體會,去感受,去觀察。我覺得這是他們的一大不足,更是我作文教學的一大失敗。
【案例反思】
在我小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一篇好的作文語言要優(yōu)美,情節(jié)要生動,也許是太注重文章的形式,往往忘了真情實感是很樸實的。慢慢地學生就失去了作文的“真”,學會了在作文里說假話、套空話。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不能讓孩子完完全全說真話,甚至會厭煩這樣的寫作方式。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應該先反思該如何改善這樣的局面。我本人做了以下的反思:
一、尋找情感共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愈發(fā)地感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也曾說:“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和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币虼耍處煈撋朴谧プ‖F(xiàn)實生活中的“動情點”,來觸發(fā)學生情感,讓學生積極地、不由自主地被“喚醒”。有的時候正是因為孩子們長時間在教師的語文教學中機械重復地學習,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厭學情緒。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當屏幕上出現(xiàn)生死離別,壯烈犧牲的場景時,有些人也許會輕浮地哄笑,當看到災區(qū)的凄慘情景時,有些人會冷眼觀看。在課文中,當讀到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的壯美時,又有多少學生能感受到自豪呢?當讀到五壯士、老班長、軍需處長……這些英雄人物時,又有多少學生會無視他們的價值呢?學生的情感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直觀性和感觀性,如果外界的刺激不能符合自己的胃口,那么學生做任何事情都會索然無味,有時甚至會有厭煩的情緒產(chǎn)生。也正是因為教師未能尋找出學生的情感出發(fā)點進行教育,從而對英雄未產(chǎn)生應有的崇敬之情,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將抽象蒼白的說教涂抹上濃濃的情感色彩,將眾多的規(guī)矩條框賦予濃濃的情味。這樣才能慢慢地讓學生寫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字眼,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重視內(nèi)在情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學生自我表達,與人交流的需要。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钡且獙W生講真話,說實話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現(xiàn)在的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斷地下降,相應地使他們對“自尊”這種情感體驗敏感起來,連教師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及言語中的一些不經(jīng)意的表現(xiàn)“圈點”出來,與之相聯(lián)系,從而造成畏懼的心理,不敢向老師傾訴,更談不上將真情實感躍然紙上了。因此教師應該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教育學生,幫助學生,“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自己天賦和環(huán)境允許所能達到的水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弊鹬貙W生,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體現(xiàn)新課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學生課堂的主體,同樣也是作文的主人。因此,教師要擺正自己的角色,在指導寫作的時候,不要過分地參與,過分地摻雜自己的喜怒哀樂,而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習作范圍中的情感宣泄,做到敢愛敢恨敢哭敢笑,擁有情感上的自由,選材上的自由。而能做情感真正的表露,這一切都是以說真話、抒真情為基礎的。情動才能抒發(fā),真實是實現(xiàn)學生作文個性化的基礎。同時教師不要強求情感表達的一致性。情感作為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是很具個性化的,只要出自于內(nèi)心,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就可以了。法國著名學者盧梭說:“孩子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愚蠢?!睂τ谏?,學生總是從已有的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出發(fā)來解讀,這種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是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對于學生的錯解、曲解和童真的直言,千萬不能“迎頭痛擊”,而是要指導他們準確深入地認識生活、理解生活。
三、寫作源于生活
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是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前提。只有廣泛地了解生活,留心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認識生活,才能寫出富有聲情并茂的作品?,F(xiàn)在的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過少,特別在這個時代,許多的大學生生活不能自理是常有的事,何況我們的小學生,更多的是依賴他們的父母,缺乏生活的能力。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老師平時要有計劃地讓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春游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開闊眼界,廣泛地接觸大自然,走近生活,感悟生活。多引導學生去參與社會活動,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生活,從中積累素材,去體驗生活,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又可以享受成功的快樂,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體驗、感受,通過自己的筆墨描繪下來。作文教學沒有課本,有的只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生活無字書。這樣的寫作才是真正的寫作,源于現(xiàn)實,又能表達學生的欲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自然要說什么程度的話?!币虼耍谧魑慕虒W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xiàn)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話語。要留心,寫作素材無處不在。
因此,只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動態(tài),不斷地對教學進行反思、斟酌。那么我們的課堂才會更顯成效。
作者簡介:毛雙雙,女,1988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溫州市瑞安飛云周萇小學周村校區(q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有效課堂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