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這些語言技能,使學生能最終具備熟練使用語言進行溝通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隨著高校擴招,上課班型變大,以及生源英語水平差距不均等情況的出現(xiàn),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型”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考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轉化教師的角色,讓學生發(fā)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目的。
互動式教學,也叫交互式教學,體現(xiàn)的是人本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它主張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它倡導采用各種活動形式,鼓勵學生體驗和參與英語學習實踐。它主張拋棄機械灌輸?shù)慕逃椒?,提倡啟發(fā)式、教練式的教學方法。它反對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法,倡導發(fā)現(xiàn)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它反對刻板地教授語法和書面翻譯,主張在設定情景中由學習者根據交際需求、在無主觀意識的情況下,通過使用語言包括犯語言錯誤的過程,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因此,這種互動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轉變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的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更好地促進互動課堂的開展。教師應該投入更多的熱情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使學生善于表達不同意見和看法,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應該以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意見和建議,而不是作為權威者和監(jiān)督者來主導教學。
因此,在具體的組織教學過程中,精讀課的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和模式來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
在“聽”方面的訓練,教師應該熟練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在平時的課上,可以讓幾個學生一組,通過學生給學生糾音,老師給學生糾音的方式來確保語音的準確;同時,也可以課下叫學生針對自己的錯誤和問題,對照標準音頻進行練習,再把自己的音錄下來,和標準發(fā)音進行對照,逐步改正不足;針對許多同學語音基礎不好,地方音比較重的情況,老師可以讓班上同學結成互助對子,請語音好的同學來指正錯誤,效果較好。
除了每次上課聽課文錄音外,教師應該準備其它各種形式的資料,包括影視英文歌曲、英文短劇、情景視頻、錄像帶、多媒體教學課件、用于閱讀討論的詩歌、雜文、新聞片段等內容豐富的材料,定期讓學生接觸到不同題材的聽力資源,使他們更好的熟悉語言環(huán)境。
在組織課堂活動時,教師應該給同學更多開口“說”的機會。在進行課文分析時,可以采用Pair Work 的形式,即由學生兩個人組成一組,針對文章的多個具體問題進行討論,提出各自的看法,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數(shù)目不多,且較有深度,也可以讓學生采取Group Work 的形式,一般是由三到五個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一個單位,相對于大班課堂來說,更靈活,也更利于學生自主、互動學習,這也是大班型上英語課時經常采用的課堂組織形式;此外,還可以采用intergroup interaction 的形式,組際互動是以小組3~5 人為單位,在獨立組內研討互動的基礎上,開展組與組之間的交流、信息分享。這樣經過激烈的討論后,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而且也開拓了思維。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采取很多其它的課堂組形式來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如課前陳述(morning report),角色扮演(role-play)等形式,這些都可以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閱讀是英語學習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主動、積極地獲取信息的創(chuàng)造行為,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視覺感知書面文字符號并獲取信息能力的途徑,更是提高學習者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啟發(fā)者,在課前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所涉及的內容收集更多相關的文化背景方面的信息,并準備課上進行演講陳述,為學生更深刻理解語篇打下基礎。在課上,老師可以根據文章設置一些問題,有目的的組織同學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推斷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與主題思想有關的細節(jié)信息,進而找到不同類型問題的答案。
通常情況下,我們采取略讀(skimming)文章的方法,即采用首尾段,首尾句原則,從宏觀的角度,抓住文章大意,明確作者的態(tài)度。
針對一些細節(jié)內容,我們可以采用掃讀(scanning)的閱讀方法,即一些細節(jié)僅限于文章的某一段甚至某一句話,因此不必通讀全文,只需要掃讀查找出具體信息即可。讀時要一目十行,對不相關的內容一帶而過,迅速查找某一相關信息。從文中找到與題意有關的細節(jié)后,再通過細讀(close reading)的方法對這些事實做出合理的判斷。
課后,老師可以給學生留一些作業(yè),比如說復述課文或概述文章大意,以提高讀后的語言輸出能力,使閱讀活動具備交際的潛能,拓寬知識信息量。同時鼓勵同學在平時多瀏覽一些報刊、雜志,多看小說,多讀故事,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擴大詞匯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影響寫作技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學生母語的掌握水平,對母語和英語寫作方式差距的理解,以及個體對英語運用的能力等等。一個人的英語寫作水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體現(xiàn)這個人的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因此對于寫作技能的提高,我覺得應該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首先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基礎訓練。老師在平時課文分析時,可以讓同學分析出中心句,連接句,過渡句等句型,來提高學生對長句難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遇到文中出現(xiàn)的修辭手段時,比如明喻,暗喻,擬人,借代等應做出適當?shù)慕忉專雇瑢W對英語文章的寫作特點加以熟悉,逐漸學會在寫作中自己能夠熟練運用;同時,教師應該指出中英文寫作手法的差別,像中文寫作的開頭總是愛埋下伏筆,或是采用欲揚先抑等手法,而英文寫作強調的是開頭就直奔主題,不拐彎抹角。這些知識的講解都是很有必要的。
在給學生布置作文作業(yè)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每寫一行文字下面空出一行,留給老師修改的空間,或寫下學生自己的問題和看法,這樣可以使師生更好的相互交流和學習。
翻譯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活動的組織者,把復雜的翻譯技能訓練分散成簡單靈活的小型練習形式,讓學生們由淺入深逐漸聯(lián)系;也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學習水平情況,有針對性的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練習;并幫助學生形成互助小組,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總之,無論是針對哪種技能的教授與練習,教師都要扮演好控制者、組織者、啟發(fā)者、參與者以及評價者這五種角色,通過提問、開展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注重課堂形式多樣化、靈活化;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中心地位,鼓勵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主動探索,并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盡量營造輕松、愉悅的氣氛,讓師生間、學生間能夠輕松自如地交流、探討,實現(xiàn)互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