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什么樣的人會發(fā)財
●佚名
洛克菲勒、麥倫、福特,這些億萬富翁最初是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有些人就是簡簡單單靠薪水生活的,有些人剛起步時簡直一貧如洗,但他們靠自己的頭腦站起來,成為舉世矚目的富豪。這些白手起家的人,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世界上的大富翁盡是男人,這并非統(tǒng)計上的意外事件。事實上,目前在美國的女性中,還沒有人出身寒微而聚積到1億美元財產的。那些靠自己發(fā)跡的大富豪之中幾乎沒有女性。
為什么沒有呢?婦女解放運動者當然會辯稱,是因為文化和經濟制度剝奪了她們致富的機會。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婦女沒有聚積資金的強烈欲望。
一位心理學家說:“女性對財富比對男人更有好感。她們希望有足夠的金錢,使個人及家庭寬裕。但當她們到達一定的富有程度時,就不再去聚積更多的金錢。男人則不同,他們得到了足夠用的金錢之后,仍拼命地去聚積財富。”
很難說這種不同是否是由于社會和文化的力量使然,也很難說是兩性的天然個性使然。我們只知道:成為富豪,男人的機會比女人更大。
白手起家的人,有不少是在年幼時便失去了父親或母親,或者死亡或者離異。富豪中有半數(shù)人有這種悲慘的經歷。這一統(tǒng)計上的偶然現(xiàn)象說明什么呢?
有3位教授曾對110家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企業(yè)家幼年時父母死亡者極多,他們很多是“孤孤單單的孩子,眼睛含著淚水,承受著不幸,面對危險的未來……”
為什么父母的死亡或離去,能使一個孩子走向富有?這3位教授提出了兩個可能性:一是失去父母的孩子有極強烈的不安全感,他決心要賺大量金錢,以使自己永遠不會淪于困苦中;二是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他得依靠自己,力爭上游,圖謀發(fā)展。
而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也許容易成為一個相信親情友情的善良之人,但一般不能洞察世事、練達人情。
白手起家的富豪中,有半數(shù)都是中學休學的學生,只有極少人勉強讀完大學。
大學教育對于商業(yè)成功并不重要。如何發(fā)財,一般的學校是不教這門功課的。許多大學生對股票、期貨一無所知,至于如何運用別人的錢去發(fā)財,更是一竅不通。這些知識,只能完成教育走出校門后,到社會中去學習。
學校里講授的是知識,要發(fā)財更需要能力。往往功課極好的學生是書呆子,反而那些功課差的更留心社會,日后跳進商海時更易游刃有余。
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最成功的那些中年人——以金錢作為成功標準——卻是當年在學校時,同學們對之印象并不好的那些學生。這些學生在學校里往往最不善于交際,他們害羞、笨拙、怪異。而那些在學校中表現(xiàn)最杰出的,大家認為日后必成大器的學生,事實上卻未能實現(xiàn)人們的期待?!?/p>
這是什么緣故呢?也許,學校的環(huán)境與成年人的世界很不相同。在學校里成功,需要某一型的人;在成年人世界里成功,又需要另一型的人。也許,所謂“最可能成功”的學生可能在年輕時便已耗盡了他們的鋒芒,而那些笨拙怪異的學生卻慢慢獲得了成功,而且成年后將其發(fā)揮到了極致。
有人說,最可能變得非常富有的人,也就是最不可能享受財富的人。相反地,我們這些可能會享受財富的人,卻是不能致富的人。
自我致富的人顯著的共同之處,是崇拜工作,絕對愛好工作。他們強烈的工作欲,破壞了他們的婚姻,也可能破壞他們生活的其他因素。工作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能改變工作的習慣,正如不能改變他們的性別一樣。
普通人的精力跟富豪們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富人們每天的工作量極大,他們的思想像江河般川流不息,并不斷產生新觀念。他們面臨一個極危險的環(huán)境時,毫無畏懼,充滿信心。
富豪們在成功后仍工作,或因為他們喜愛工作,或因為他們覺得不能不工作。
一位記者在報道中說:“我發(fā)現(xiàn)一件難以使人相信的事:當我訪問富豪時,他們幾乎都在辦公室里。你會想,他們有了那么多的錢,為何不去某個地方休息享受。但是不,富豪們都辛苦地工作。我發(fā)覺這可能就是致富的真正秘訣,雖然他們沒有一位曾說過:應該努力工作?!?/p>
(莊妃軒摘自《華人時刊》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