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窮
在一洗如碧的天空中,兩只風箏纏斗在一起,突然一只跌落下來,人群中爆發(fā)出陣陣喝彩聲。
這就是西藏拉薩異彩紛呈的風箏季。
女孩:“這個圖案是‘邦典(彩色圍裙)嗎?”
放風箏的大叔:“是的普姆,現(xiàn)在你們都不圍‘邦典了,我只好把它送到天上去?!?/p>
游客:“怎么沒有看到女孩來玩呢?”
賣風箏的大媽:“女孩跳皮筋,男孩的游戲是(放)風箏,一碼是一碼,串了就沒有味道啦?!?/p>
我:“可以拍攝這個風箏嗎?”
扎風箏的小伙子警惕地瞄一眼:“你不會是想做線轆吧?”
閑漢:“哈嘍!生意好嗎?”
百無聊賴的小販:“這天兒風和日麗的。我們是做風的生意,沒有風就沒有生意咯?!?/p>
拉薩人:“撿風箏的小孩都在下風口的河邊游蕩,還是蠻危險的?!?/p>
昌都人:“在我們老家就不是這樣啦。誰先在風箏落下時抓到線,風箏就歸他所有,不用這么危險地跑著搶。各地的風俗不一樣嘛。”
路人甲:“拉薩第一運動是什么呢?”
路人乙:“風箏!”
……
深秋季節(jié),坐在拉薩河畔的堤岸上,滿耳朵灌進來的無非就是這些話。
拉薩第一運動?
格調(diào)獨特的西藏風箏流行于拉薩、日喀則、澤當?shù)鹊?,并傳播到鄰國尼泊爾、不丹,清代盛行于藏族上層。傳說十三世達賴喇嘛偏愛風箏,曾為專供風箏和加工箏線的“上哉”加封印章。當時西藏最有名的風箏藝人就是尼泊爾人“上哉”(拉薩當?shù)厝朔Q其為巴依沙木),以及藏族匠師次仁和日喀則的拉達卡其等,其產(chǎn)品有特殊標記且制作技術精湛、特色鮮明,頗有影響。
藏歷八月,衛(wèi)藏地區(qū)風力較足,是放風箏的季節(jié)。民間認為,風箏放早了,秋季就會過早終結。可見西藏風箏的放飛有許多規(guī)定。在時間上,拉薩在雪頓節(jié)后放飛,日喀則則必須由東頭宗的俗官先行放飛。風箏的形制與使用也有年齡的規(guī)定,如六軸、八軸、十軸風箏,必須按年齡大小分開選擇。
西藏風箏形態(tài)較為單一,多為菱形平面,但講究彩繪圖案,有“加沃”(大胡子)、“古瑪或古那”(紅頭或黑頭)、“米洛”(瞪眼)、“其瓦”(齜牙)、“邦典”(圍裙)、“葛查”(花腰)等。因色彩艷麗,放飛時天空一片斑斕。
至于說到西藏風箏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因為沒有歷史記載佐證不可全信,但最少也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有過出國深造經(jīng)歷的風箏愛好者旺秋說,放風箏,在加拿大等北美國家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深受歡迎。
那么放風箏究竟能不能說是拉薩的第一運動呢?旺秋啦也是位兼職足球裁判員,他告訴我:“毫無疑問,足球曾經(jīng)是拉薩的第一運動,參與者多,觀眾懂行。由于適合踢球的場地越來越少,人們的業(yè)余時間被其他活動擠占,拉薩地區(qū)曾經(jīng)紅火一時的足球聯(lián)賽銷聲匿跡多年了。拉薩民間體育主要有射箭、‘吉忍(克朗棋)、‘瞇芒(藏式圍棋)等。最新的消息是藏式骰子游戲進入自治區(qū)運動會比賽項目。但因為我個人是搞室外體育的,總覺得這些運動都過于‘文雅,跟‘第一運動挨不上邊。風箏呢?我覺得行。”
他和拉薩風箏制作技藝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普窮在跟筆者閑談中說出了不少道道,方知拉薩的風箏運動不容小覷,光每年參加這一運動的總數(shù)達幾萬人次,不但在拉薩有固定的活動點,在蔡公堂鄉(xiāng)的支、諧這兩個風景區(qū)每年有很多人自發(fā)組織放飛比賽。普窮啦總結說,就歷史傳統(tǒng)、特色、延續(xù)性(完成從貴族運動到平民運動的華麗轉(zhuǎn)身且有日益普及的趨勢),全民的參與度、熱情度,以及活動的規(guī)模、時間而言,風箏比賽可以說是拉薩市民的第一運動。
只聽普窮啦繼續(xù)介紹,過去,拉薩人在各個林卡里放風箏,愛好者中不乏江洛金、噶蘇、唐麥、朵貢等貴族大戶的公子少爺。“他們最開始是在房頂放風箏,但西藏的屋頂皆為平面、女墻矮小,因此掉下摔死摔傷的也不少,所以慢慢就改在林卡里放。當時拉薩河邊就有藏紙作坊,藏紙做風箏的好處是結實挺括,相對而言不拍水濕雨淋。西藏和平解放前還進過一批印度貨,顏色純白純黃純藍,現(xiàn)在想起來應該是錫紙類的東西,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在空中打斗時發(fā)出嘩啦啦的聲音,很出了些風頭?!?/p>
作為拉薩風箏制作技藝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普窮啦是很會利用這個金子招牌的。
河灘風箏市場上頭尾兩個最好口岸的攤位就是他和女兒的。老伴在女兒對面另一個黃金地段賣飲料和酒水。他說,我的攤位從8月1日一直擺到10月8日,其他商販走了我還在。為什么?如果撤早了,有人找不見我就不好了,因為我有責任,我是自治區(qū)級的代表性傳承人。我在拉薩河邊擺攤已經(jīng)四五年了,以前在藏醫(yī)院門口、在鐵崩崗那邊賣。“在市場化程度很低的時候風箏器具都是愛好者自行解決,那是我們自找苦吃的一項娛樂。有些地方把風箏送上天就算大功告成。我們這里這才是序幕而已,風從東邊吹來,如果需要我可以用自己多年錘煉的技巧順著對手的線路,讓風箏往南往北飛。好戲還在后頭呢!所以我呢,還要把一些技術上的事情也給買風箏的朋友說說,有時候還要邁動老胳膊老腿親自示范一下,哈哈。”
普窮啦還記得,過去,最好的風箏包括帕巴拉活佛用的上等風箏也不過五角錢,一般風箏一毛到兩毛錢。帕巴拉活佛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這項運動,活佛年輕時候玩風箏的技術好到站在屋頂?shù)恼郫B椅上不挪動腳步就能做到收放自如,而且只認“加沃”和“米洛”這兩種充滿陽剛之氣的特殊圖案。
2011年,自治區(qū)搞首屆風箏文化節(jié)和比賽,普窮被有關部門安排給帕巴拉活佛制作了一整套風箏器具并送到活佛家里。后來在開幕式上,有關部門還把他叫到主席臺上就坐,電視臺的攝像機對著活佛和他這個普通傳承藝人拍,這讓普窮啦倍感榮幸。
性格爽朗的普窮啦邊擺弄著針頭線腦邊自信滿滿地說:現(xiàn)在的風箏器具我做了很多改良,“線轆、滾軸、握把,包括外部裝飾,都有了基于實用和審美需求的改進,不會讓人失望的?!?
西藏風箏會“打架”?
據(jù)說拉薩風箏的放飛技巧體現(xiàn)在空中的爭斗玩耍。放線與收線的微妙變化,可以使風箏在空中迅速地升降、旋轉(zhuǎn)、左右打滾。最大的特點是“打架斗毆”,最后斷線飄走者為敗。而各種打斗技巧最后都集中在“絞線”上,線的質(zhì)量至關重要,故在制作時有一道工序即上“那”。
普窮啦說,過去,著名的“上哉”藝人上“那”的時候在院壩的空場上立兩根高高的木棍,走來走去把風箏線一根根纏繞、繃緊、晾干。八廓街里還有幾家做風箏的藏族藝人,一到風箏季,藏式房屋的柱子間一道又一道地纏滿等待曬干的風箏線,密密麻麻,蔚為壯觀。
說到上“那”的具體操作,拉薩風箏愛好者米原在微博上“科普”:“首先是線,必須結實,而且必是棉線或毛線,‘那才能粘上去(尼龍線粘不住東西)。來自印度的桃子牌、鐵鏈牌、大象牌和步槍牌都是老牌。此外,玻璃線的做法也很講究,玻璃必須有選擇,不能是酒瓶子、燈泡一類,暖瓶膽最好,磨成粉末狀,輕輕一吹便可揚灰方為合格品。而后得準備一口小鍋,加入‘冰(含牛膠)、旺啦(手掌參,粘性極強)、面粉(用以捎帶玻璃粉),以及磨成末的玻璃粉,在小火中慢慢熬,待全部相互融合后起鍋,切不可太稠,否則線容易折斷,也不可太稀,不鋒利。涂抹時,兩人為伴,一人負責往轱轆上收線,而另一人則在遠處負責上玻璃粉,線團置于地面,右手拽上一根,左手手心放一勺玻璃粉,從虎口處讓線慢慢與玻璃粉粘合再收攏,一套下來,著實累人。待線干燥,無比鋒利,在手上輕輕一劃,便可皮開肉綻?!?/p>
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斗”字。
人們因此喜歡說“打架”是西藏風箏的特點。
但并不意味著這就是西藏人的獨創(chuàng)??催^阿富汗電影《追風箏的人》還記得,阿米爾和哈桑的斗風箏比賽異常壯觀。
至于打斗細節(jié)嘛,還得聽“當事人”米原的:“斗風箏也有諸多講究,從風箏的顏色,可分出眾多名稱,如‘米洛(瞪眼仔)、‘加沃(大胡子)和‘虎牙等,根據(jù)風箏的拴線方式,可選擇風箏飛行的方式,有‘要死不活型(新手適用)、‘適中型和‘活潑型(老手適用),爭斗時,選位置很重要,最好能騎在對方線上,如果能再纏上一圈。一旦雙方的線纏上,不到萬不得已不可收線,雙方在此過程中比的是線的鋒利度、風箏拖拽線的速度和玩兒家的技術。若輸了,別難過,吃個肉餅,喝口甜茶,休息會兒或者加入搶風箏大軍,去搶那些已經(jīng)斷了的風箏;若是贏了,嘿嘿,大可對著對方玩兒家高喊‘當昂約噠(你的斷咯?。?,放心,人家也會對你很友好地大笑表示‘愿斗服輸?!?/p>
這個搶風箏,同樣又有很多技巧。米原記得自己小時候零花錢少,五角錢一個的單色風箏還是經(jīng)常買不起,怎么辦,搶!在西藏,斷了的風箏就是無主物,即便主人在身旁,也不會大吼“那是我家的”,因此在風箏的季節(jié),基本就是三撥人,一撥只管放,斷了再買;一撥只管搶,搶到手后賣錢;而最后一撥就是即放又搶的類型,而我常常屬于第三類人,好玩兒又實惠。搶風箏,很多人就沖風箏去了,而風箏在風中飄忽不定,一左一右,搶者大有不看路后落水者、撞墻者等,即便搶到了,也是很多人一擁而上,結果是風箏早已被扯爛。
米原說,因此,個人經(jīng)驗認為,搶風箏時要找線的位置,就是周杰倫哼唱的那根“斷了的‘線”,斗輸?shù)娘L箏基本都拖拽有很長的線,由于線上涂有玻璃渣,重量大,因此若風不是很大,基本都拖于地面,只要你眼明手快,一旦抓住,可大喊“古巴讓瓊昂”(抓到線了啊,歸我了?。┳匀淮蠡锞椭荒芸茨惆扬L箏收走了。如果你想加點屬性,讓成功率增加,沒問題有道具,那便是越長越好的棍子,我這么說可不是為了欺負小孩兒,真搶風箏,而是為了更加便于解開纏繞高空或人群中的風箏線頭。
其實,要說西藏風箏的特色,風箏圖案才是亮點。由于西藏人濃厚的宗教情懷,放風箏被當做一種升騰福運的祈愿行為,早期的風箏圖案多以海螺、雍仲、蓮花、腿骨號等宗教和法器圖案為主,但越往后受世俗文化影響的印記越來越大,且斷線的風箏容易掉在廁所和污水中,宗教圖案反而消失不見了。
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屬相圖案”值得一說,若是屬羊的朋友會請風箏技師在自己的風箏上寫上藏文“羊”字放飛,認為會帶來好運和更多的樂趣。
但是要提醒風箏愛好者注意的是由于斗風箏極其具有趣味,一旦投入,很少有人再去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來往的車輛,后面的危險物等等。米原說他小時候經(jīng)常聽說誰誰誰放風箏從樓上摔下來了,被高壓線電到了,所以放風箏,可以選擇視野寬廣的平地,如拉薩仙足島河灘邊,視野好,對手多,風又大。
看吧,在一洗如碧的天空中,兩只風箏纏斗在一起,突然一只跌落下來,人群中爆發(fā)出陣陣喝彩聲。
這就是西藏拉薩異彩紛呈的風箏季。
年逾六旬的次頓老人是賽風箏愛好者,也是賽風箏的高手。他說,小時候一進入藏歷八月份,最期盼的就是爸爸帶自己去斗風箏,那時候,斗風箏沒有固定的場所,愛好斗風箏的人就爬上自家的屋頂升起風箏。次頓說拉薩放風箏最大的樂趣就是相互爭斗,看誰能夠把對方的風箏線割斷,而不像內(nèi)地的風箏賽,以欣賞樣式、造型花樣為趣。
次頓還說,拉薩放風箏除了“斗”,還有一種玩法。就是把風箏放飛到很高、很遠的時候,或者是當天空中只剩下你那只擊潰了所有對手,“萬眾景仰”、獨孤求敗的風箏的時候,用香燒斷,讓風箏隨風飛走,放風箏的人認為這樣可以為自己帶來好運,能夠心想事成,也算是“犒勞”這只“英雄風箏”的一種方式。期待中觀看的對手們會發(fā)出一陣陣喝彩聲,好像在說輸給這個強敵算是口服心服了。
我在微信圈發(fā)了幾張拉薩河邊斗風箏的照片。微信圈朋友“次頓是個矛盾人”怕加班看不到風箏斗。微信圈朋友“瓦西里尼瑪次人”回復:“以前咱農(nóng)業(yè)社會,因為各種禁忌,在望果節(jié)前不許放風箏,認為會擾亂風神的腳步,影響收成,風箏季時間有限。但現(xiàn)在城里人沒有那么多講究,跨越夏秋三個月的時間都有人放風箏,拉薩河邊聚集著熱愛戶外的人們。所以呀,你沒有借口說錯過了拉薩的風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