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平,趙海光,楊發(fā)昌,范亦農
(云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過程與管理重點實驗室,云南昆明650034)
高原深水湖泊湖濱帶的人工濕地建設,在湖濱帶基底修復、植物配置與均勻布水方面,與淺水湖泊濕地建設有著相似的特點。但深水湖泊湖濱帶由于其岸線平直、地形地貌與地質條件的特殊性,使其濕地恢復與建設又與淺水湖泊不同,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例應用正在逐步開展。撫仙湖作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質良好型湖泊的典范,其北岸萬畝濕地建設對近岸水域水生生態(tài)影響的初步研究,將對高原深水湖泊湖濱帶濕地建設在保護高原深水湖泊水生生態(tài)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內,居滇中盆地中心,距昆明市東南60km,流域地跨澄江、江川和華寧三縣,有隔河與星云湖相通。地理位置為北緯24°21'28″~ 24°38'00″,東經 102°49'12″~ 102°57'26″。撫仙湖屬于南盤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面積674.69km2,水 域 面 積 約 216.6km2,湖 長 約31.4km,湖最寬處11.8km,湖岸線總長100.8km,最大水深158.9m,平均水深95.2m,相應湖體水量約206.2億m3。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總蓄水量的72.8%,是我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
為了將撫仙湖北岸湖濱區(qū)建設成北岸污染徑流末端水質凈化設施、生態(tài)類型豐富的湖濱生態(tài)屏障和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的國際湖泊型景觀濕地,玉溪市政府擬在撫仙湖北岸建設萬畝人工濕地。該項目區(qū)位于玉溪市澄江縣撫仙湖北岸,南臨撫仙湖,北望澄江縣城,新環(huán)湖 (澄川路)和老環(huán)湖路連通東西,具體為西起撫仙湖北岸750碼頭,東至上村河片 (櫻花谷);南起《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中最高蓄水位1722.5m線,北至新環(huán)湖路以上區(qū)域外延100m范圍內,湖岸線16.8km,總面積753萬m2(1.13萬畝)。
2013年11月—12月,系統查閱相關文件、資料,先后對撫仙湖北部湖灣進行了3次現場調查。
在撫仙湖北部湖灣共布設6個采樣點,進行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的現場調查。采樣點的位置:1號采樣點位于尖山大河河口附近,2號采樣點位于路岐大河河口附近,3號采樣點位于沙盆河河口附近,4號采樣點位于東大河口附近,5號采樣點位于代村河河口附近,6號采樣點位于櫻花谷附近。各個采樣點與岸邊的垂直距離均為50m,采樣點的詳細位置見圖1。
調查時主要考慮河口和湖灣處,根據實地情況分別設置樣點進行水生植物調查。調查大型水生植物種類、分布、生物量。根據水生植物的分布情況(分帶和覆蓋率),選數條具有代表性的斷面,在所設斷面上均勻設置樣點,進行樣方采樣:挺水和浮葉植物樣方面積一般采用1×1m2,植株稀疏群落 (<100株/m2)采用2×2m2,植株密度大 (>100株/m2)采用0.5×0.5m2樣方;沉水植物樣方面積為0.5×0.5m2。
浮游植物定性樣品用25號浮游生物網在水面撈取,帶回實驗室作活體觀察;定量樣品取表層水和水面下0.5m處水各5L,混合均勻,取混合水樣1L,加魯哥氏碘液固定。帶回實驗室,移入沉淀器,靜置24h后,吸去上清液,定容至30ml。用血球計數板在顯微鏡下分屬計數。具體參照文獻[1]和 [2]的方法進行采樣分析。
浮游動物研究的選點與浮游植物相同 (圖1),用13號和25號浮游生物網采集定性鮮活及固定標本;在0.5~1m水層深度范圍內,采集定量水樣1000ml,經固定、濃縮為30ml,用0.1ml和1.0ml計數框,分別計數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調查浮游動物種類及分布區(qū)域。
底棲動物研究的選點與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相同 (圖1),用改良型1/16m2彼得遜采泥器進行采集,泥樣經40目的銅篩篩洗后,置于解剖盤中現場分揀并將標本用10%的福爾馬林固定,帶回室內分析物種組成,換算出單位面積個體密度和生物量。
魚類標本的采集方法為蝦籠捕撈。洗凈粘附在魚體上的泥沙和粘液等污物后,用10%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在實驗室鑒定并分析魚類群體結構:①測定漁獲物中各種類的數量組成和重量組成,即從抽取的樣品中分種類稱取總量 (以kg為單位),計算尾數;②測定魚類體長和體重的組成。
3.1.1浮游植物
本次調查共計采集浮游植物7門43屬60種。其中藍藻門11屬15種,綠藻門19屬27種,硅藻門8屬12種,甲藻門2屬2種,金藻門1屬2種,隱藻門1屬1種,裸藻門1屬1種。
各點位分布浮游植物種類數和種類組成差異不大。其中水華束絲藻、雙生幅囊藻、小轉板藻、橢圓卵囊藻、微小四角藻、平臥新月藻、分歧錐囊藻、梅尼小環(huán)藻、具星小環(huán)藻、角甲藻等,幾乎在所有樣品中均為常見種類。
各個點位藻類細胞數量在2.1×105~4.7×105cell/L,平均為3.3×105cell/L。其中梅尼小環(huán)藻、具星小環(huán)藻、小轉板藻、微小四角藻最多,分歧錐囊藻、假魚腥藻、橢圓卵囊藻、平臥新月藻、角甲藻、雙生幅囊藻為次。水華束絲藻在定性樣品中為優(yōu)勢種類,但在定量樣品中并不多,也不常見,可能與采樣有關。裸藻門的種類在定量樣品中未見。
3.1.2 浮游動物
本次調查共發(fā)現浮游動物15屬16種。其中原生動物4屬4種,輪蟲6屬7種,枝角類2屬2種,橈足類3屬3種。其中纖毛蟲、長肢多肢輪蟲、長額象鼻溞和劍水蚤橈足幼體為優(yōu)勢種??偟母∮蝿游锩芏葹?17~2233ind./L,平均1234±567ind./L,代村河口較高,尖山河口較低。
3.1.3 底棲動物
本次調查各點底棲動物的平均密度為149.3ind/m2,其中寡毛類密度為42.7ind/m2,節(jié)肢動物密度為5.3ind/m2,而軟體動物密度相對較大,達到101.3ind/m2。就不同點位而言,東大河口的底棲動物密度最高,為384ind/m2;代村河口和櫻花谷的較低,分別為48ind/m2和32ind/m2。平均生物量 (濕重或帶殼濕重)為19.5g/m2,軟體動物占優(yōu)勢,達18.9g/m2,節(jié)肢動物和寡毛類所占比例很小。
3.1.4 魚類
本次調查采用蝦籠捕魚的方式,在撫仙湖北岸附近水域共計捕到魚類296尾,隸屬于2目3科8屬8種。其中,撫仙高原鰍和鯽魚為土著種,其余6種均為引入種。
3.1.5 大型水生植物
由于撫仙湖北岸湖床崎嶇不平且較陡,水位較之前有所下降,其水生植被的結構以沉水植物為主,僅有少量的挺水植物生長于湖邊;漂浮和浮葉植物群落主要生長于入湖河口的人工濕地中。本次調查撫仙湖主要的大型水生植物群落見表2。
表1 撫仙湖北岸漁獲物數量和重量百分比
表2 撫仙湖北岸湖濱帶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特點
目前撫仙湖北岸已經建成了廣南營-沙盆河人工濕地、鎮(zhèn)海營東溝人工濕地、小百祥人工濕地、馬料河人工濕地、窯泥溝人工濕地、新河-洋潦營溝人工濕地和東大河口人工濕地等。上述濕地均位于入湖河口附近區(qū)域,面積較小,呈點狀分布于撫仙湖北岸?,F有河口人工濕地的運行結果表明,高原深水湖泊入湖河口人工濕地對于凈化入湖河水,截留入湖營養(yǎng)物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干濕季分明的氣候,加之各條河道沿線諸多的農田需要提水灌溉,因此常常出現旱季濕地無進水,雨季濕地水漫流的現象。因此,撫仙湖北岸擬進行的萬畝濕地建設,其消納徑流帶來的營養(yǎng)物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同時,大面積的濕地建設后,北岸地形地貌的改變、基底類型的變化、植被群落的變化,乃至棲息于此的動物群落亦將發(fā)生變化,這些變化對于未來撫仙湖水生生態(tài)的影響,仍難以預測。
濕地建設施工過程中,工程機械動土造成的岸帶泥沙流失,將不可避免地由于雨水沖刷或河流徑流而進入北岸附近的湖泊水體中,顆粒物降低了湖水的透明度,將對北岸附近水體中的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魚類帶來影響。少量顆粒物入湖,增加了這些水生動物的餌料,但是,如果大量的泥沙被沖入湖泊,將對岸帶附近生存的底棲動物、浮游動物和魚類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現有的沙灘和礫石灘 (30~60m范圍),是濕地建設擾動造成的顆粒物入湖的天然生態(tài)屏障。
本研究基于2013年冬季撫仙湖北部水域水生態(tài)的現場調查,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初步研究了濕地建設對北部湖灣水生態(tài)的影響。此次研究受到調查時間和調查范圍的限制,更加精確的影響預測結果,應當基于進一步的周年性、全湖范圍的水生態(tài)調查,結合濕地建設方案,綜合考慮氣候、水文地質、地形地貌及目前北岸污染負荷的現狀。
高原深水湖泊湖濱帶濕地的建設與管理,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為了更好地保護撫仙湖水生生態(tài)安全,建設方案應盡量保留原有的優(yōu)良基質 (沙灘礫石灘),構建喬、灌、草共生,階梯式凈化且后期維護簡便的偏自然型的深水湖泊湖濱帶濕地。
[1]章宗涉,黃祥飛.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2]胡鴻鈞,魏印心.中國淡水藻類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