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俊++楊克儉++陳運
沐 浴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時代春風,搭乘空軍轉型建設的歷史快車,我院黨委堅決貫徹空軍、空后黨委關于大力加強軍營文化建設的部署,按照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要求,堅持用先進的文化培養(yǎng)人塑造人激勵人。在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和辦學實踐中,我們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整合紅色資源,探索形成了英雄文化理念、英雄精神內涵、英雄行為規(guī)范、英雄品格特征、英雄精神教育儀式、“崇尚英雄”校園歌曲、英雄勵志口號的“七位一體”英雄文化育人體系,為培養(yǎng)造就能打仗打勝仗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注入了鮮紅的文化血液。
尋根——傳承英雄文化的紅色基因
建設什么樣的校園文化,用什么樣的文化育人,始終是辦學治校的重要課題。
我院的校園坐落于吟唱“九里山下擺戰(zhàn)場,牧童拾得舊刀槍”歌謠的烽火之地徐州,這是一座英雄之城,這是一方紅色沃土!楚漢紛爭的獵獵風云,血戰(zhàn)臺兒莊的滾滾硝煙,淮海戰(zhàn)役的隆隆炮火,記錄著一代代英雄豪杰龍爭虎斗、英勇悲壯的歷史傳奇。千百年來,發(fā)生在這里的大小400余場戰(zhàn)爭,讓這塊土地奔騰著生生不息的英雄氣脈。校園就是這樣呼吸著英雄土地上的精魂,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雄精神的傳人。
學員楊梓云,在一次撲滅油庫大火的戰(zhàn)斗中,用身體堵住噴著烈焰的油罐口,用生命保護了油庫安全,被空軍授予“無私無畏英雄”稱號,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學員陶宏,在被視為“生命禁區(qū)”的高原雷達站艱苦奮斗20年,帶領官兵頑強拼搏、無私奉獻,所在雷達站被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受到時任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的親切接見;
學員謝博聞,面對78名持械搶劫的犯罪分子,臨危不懼,帶領群眾英勇搏斗,一舉制服歹徒,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
時勢造英雄,時代呼喚英雄。
學院黨委深深感到,要培養(yǎng)出一大批像楊梓云、陶宏、謝博聞那樣,勇于犧牲奉獻、具有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軍事人才,就必須立足學院實際,以悠久的民族文化為根基沃土,以光榮的革命傳統為源頭活水,以不朽的英雄豐碑為礪劍寶石,大力建設體現空軍特色、突出軍校特點、彰顯軍人特質的英雄文化,為鍛造人才注鋼淬火,使之成為辦學育人的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固本——確立英雄文化的建設思路
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支不崇尚英雄的軍隊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軍隊。
在2007年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學院黨委卻看到了這樣的答案:認為服役期內不可能發(fā)生戰(zhàn)爭的有68%,如果發(fā)生戰(zhàn)爭主動請戰(zhàn)的僅有43%。相當一部分學員認為,未來戰(zhàn)爭打的是高技術,“英雄精神”已經不合時宜。
面對這樣的調查結果,學院黨委成員陷入沉思:軍校學員首先是一名軍人,然后才是大學生,軍人當如“虎”,卻為何沒了“虎氣”?在我們腳下這方英雄輩出的熱土上,英雄精神的接力棒該如何傳承?針對部分學員在長期和平環(huán)境中滋生的當“和平兵”、做“享樂官”思想,發(fā)揮文化育人功能,培養(yǎng)一大批敢打必勝、虎虎生威的英才戰(zhàn)將,這是新形勢新使命賦予軍隊院校的一項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文化里面有政治。在2007年5月召開的學院第七次黨代會上,院黨委鮮明提出了建設文化校園的目標,把它作為思想政治建設的“三大工程”之一。政委李廣俊認為:“學院黨委的頭等大事就是培養(yǎng)能打仗打勝仗的優(yōu)秀軍事人才,應當把建設英雄文化作為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通過經常性的教育引導、實踐鍛煉和環(huán)境熏陶,著力培育當代軍人頂天立地的‘豪氣、敢打必勝的‘膽氣、一往無前的‘銳氣和成才報國的‘志氣!”
思路一變天地寬。
在辦學思想中,要凸顯英雄文化理念。把“英雄是我偶像,我是英雄傳人”、“不想當英雄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英雄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頂層設計,形成“戰(zhàn)場牽引課堂”的辦學理念;“聚焦作戰(zhàn)保障、面向外場育人”的辦學思想;“使命、本領、榮譽”的院訓,以及“敬業(yè)、奉獻”、“礪志、精武”的教風學風,從而在黨委工作的全局上確立了英雄文化建設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學訓練中,豐富英雄精神內涵。把培育英雄精神與教學訓練任務同步謀劃、同步部署、同步實施。在學員中開展比武競賽活動,設立“武狀元”獎;組織體能、技能、心理“過三關”訓練考核,模擬戰(zhàn)場環(huán)境,設置復雜課目,凸顯急難險奇,錘煉戰(zhàn)斗精神和意志品質,使得“愛黨愛國、履職盡責的‘忠誠精神;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勇敢精神;精武成才、百煉成鋼的‘尚武精神和頑強拼搏、勇于奉獻的‘犧牲精神”。作為主要內容的英雄精神內涵并逐步加以豐富和拓展,真正把教學訓練的過程變?yōu)榕嘤⑿劬竦膶嵺`平臺。
學院院長張曉鐘說:“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才能少流血。我們把英雄精神培育融入教學訓練全過程,就是給人才加鋼、淬火、鑄魂,就是培養(yǎng)學員百折不撓、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敢打必勝的信心勇氣!”
在日常養(yǎng)成中,注重英雄品格塑造。制定《英雄行為規(guī)范》和《踐行英雄精神措施》,開展“英雄文化與教書育人”主題黨日,把英雄精神貫穿到官兵學習生活的全領域、滲透到完成工作任務的全過程、拓展到社會實踐的全方位,大力培養(yǎng)官兵“豪氣”、“膽氣”、“銳氣”、“志氣”的英雄品格,使之轉化為愛國奉獻的堅定信念、勤學苦練的精神動力、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決心和見義勇為的實際行動。
2008年1月,軍需系教員郭振濱帶領學員執(zhí)行演習裝備押運任務,遭遇南方特大雨雪冰凍天氣,車隊被困途中13天,他們啃面包、喝雪水,身不離車、人不離崗,出色完成了任務。
2009年暑假,學員蔣旭鑫路遇一人墜海,他縱身跳入波濤之中,冒著生命危險將其救起。
2010年暑假,東北籍學員張家源主動參加抗擊特大洪水災害,連續(xù)奮戰(zhàn)七晝夜,累倒在抗洪大堤上。
2011年寒假,學員江藝在參加撲滅山火的戰(zhàn)斗中,不顧個人安危,沖進火海,救出兩名兒童,受到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贊。
2012年4月,學員孟曉看病歸隊途中,路遇兩名歹徒持械行兇,他奮不顧身與歹徒搏斗,多處受傷而不退縮,協助民警制服歹徒,被當地群眾譽為“英雄大學生”。
2013年寒假,學員任繼鵬在出租車上撿到2萬元現金和32萬元票據,想方設法歸還失主,在家鄉(xiāng)傳為佳話。
2007年以來,學院官兵參加搶險救災和執(zhí)行重大任務等萬余人次,收到表揚信、錦旗320余件。
創(chuàng)新——拓展英雄文化的途徑與載體
性情深處是精神。有了“英雄文化”這一主元素統攬整合環(huán)境建設,就好比血肉中有了筋骨。2007年以來,學院先后投入數百萬元,建成了再現我軍光輝歷程的英雄墻和由“將軍榜”、“人才榜”、“英模榜”組成的榮譽長廊,英雄雕像、勵志石刻、戰(zhàn)斗標語、英模燈箱延伸到校園每一個角落。院系隊三級英雄文化體系,“一園兩館三廊四區(qū)”英雄文化環(huán)境逐漸成形。
由“楚漢雄風”、“淮海大戰(zhàn)”、“空軍戰(zhàn)神”、“學子情懷”及“英雄譜”、“警示林”構成的英雄園,是學院開展英雄精神教育的中心園區(qū),每年舉行各類教育活動150余場,成為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基地、戰(zhàn)斗精神激勵基地和英雄文化育人基地。各系凝練形成的“鐵流”、“鐵臂”、“鐵拳”、“鐵血”、“鐵骨”文化特色鮮明、異彩紛呈,就像一道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在耳濡目染中滋養(yǎng)著學員的英雄之氣。
學員宿舍的“床頭文化”溫馨而富于人性,“我崇尚的英雄”和“我的勵志格言”像貼吧貼在床頭柜上,拉近了英雄與學員的距離,學員躺在床上便可與英雄進行心靈的對話。
廣泛開展英雄精神教育。依托課堂搞教育:開設“英雄精神培育”課程,編寫《英雄文化概論》、《英雄精神萬歲》、《中華英雄人物傳奇》和《英雄精神的時代價值》等系列叢書,聘請“試飛英雄”李中華、“戰(zhàn)斗英雄”張朝斌等13名空軍英模為政治理論課兼職教授,舉辦“周末講堂”和楚漢軍事文化、淮海戰(zhàn)役系列講座。新學員入學第一課,院首長在英雄園贈送英雄書籍,同學們一起高唱《英雄之歌》歌曲,激勵同學們學英雄、讀好書,學校氛圍頓時改觀。一名曾提出退學申請的新學員,在思想匯報中寫道:“當硝煙已逝,我以為英雄只是一個傳說。曾經的英雄夢,早已在現實的撞擊下支離破碎。但今天,我的心靈受到觸動,我知道那是心底深處英雄精神的呼喚。既然我選擇了軍裝,就意味著要面對艱險。請組織相信,我會成為一名合格的兵!”
借助基地搞教育。汲取駐地豐厚的紅色資源,建立起以淮海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為主的“淮海大課堂”、楚漢軍事文化為主的“軍事文化圈”等15個實踐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參觀學習,邀請淮海戰(zhàn)役老戰(zhàn)士作英雄事跡報告,舉行授銜儀式,引導學員從革命英烈奮斗的足跡中,感悟英雄精神的真諦,潛移默化地鑄造學員的精神、意志和信念。
緊貼形勢搞教育。制定《英雄精神儀式教育規(guī)范》,在學員入學、畢業(yè)等時機和執(zhí)行重大任務前,組織英雄精神儀式教育,叫響“英雄是我偶像,我是英雄傳人”、“戰(zhàn)勝一切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等口號。重大集會奏唱《崇尚英雄》歌曲。根據戰(zhàn)備形勢和執(zhí)行重大任務情況,適時召開誓師會、挑應戰(zhàn)會及報告會、故事會和 “校園之星”、“五類典型”評選表彰等活動,激發(fā)廣大學員“聞戰(zhàn)則喜、敢打必勝”的戰(zhàn)斗豪情。
用好用活英雄文化載體。創(chuàng)辦《英雄苑》報、“英雄之聲”廣播站,建設“英雄”政工網,“鑄魂論壇”、“紅色博客”、“DV短劇”等欄目,風生水起,激情飛揚,成為官兵“煮酒論英雄”的重要平臺;建成67個“政工e家”網吧,為官兵學習交流英雄文化開辟了新的渠道。廣泛開展“學英雄、贊英雄”讀書演講;“崇尚英雄”歌詠比賽;戰(zhàn)斗影片展映活動,堅定廣大學員“為打贏而學、為祖國而戰(zhàn)”的崇高志向。
舉辦“英雄杯”軍事對抗賽和英雄文化藝術節(jié),以星光藝術團、英雄之聲合唱團、軍樂隊、武術隊等 “兩團十隊”為骨干,以廣大學員為主體的廣場文化、舞臺文化、節(jié)日文化相得益彰,發(fā)揮著寓教于樂的功能。先后編創(chuàng)了“在英雄的旗幟下”、“藍天情·英雄夢”、“時刻準備著”等20個主題晚會,演出70余場次。《追夢無悔》等10首原創(chuàng)歌曲MV,面向全國發(fā)行,在軍內外廣為傳唱,《軍營90后》參加全軍文藝會演獲空軍特別獎,《迷彩女生》參加空軍業(yè)余文藝匯演獲二等獎,《英雄之歌》被確定為學院院歌。“軍歌嘹亮頌祖國”廣場文化活動獲全軍一等獎,連續(xù)三屆參加中國軍校大學生電視演講大賽分獲二、三等獎和優(yōu)秀獎。2010年以來,學院先后被空軍評為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單位,英雄文化建設的經驗做法先后在新華社和解放軍報內參、解放軍報等媒體刊發(fā),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軍人當立英雄志,一腔熱血灑神州。在學院6年來英雄文化建設走過的路程中,從2007年學院黨代會提出建設文化校園的構想,到2009年院黨委作出加強英雄文化建設的決定,建成英雄園;從2011年《英雄文化建設行動計劃》提出“求深化、鑄品牌、成體系、出效果”的要求,豐富完善“七位一體”英雄文化育人體系,到2012年提出“深化、轉化、融化”的要求,開展英雄文化大宣講、英雄精神大討論、英雄事跡大表彰和編創(chuàng)完成一套書、一組歌、一臺戲、一批骨干的“四個一”活動,到 2013年提出“做得更實、叫得更響和常態(tài)化發(fā)展”的要求,確立形成一套理論、建強一支隊伍、樹立一批典型、完善一個機制的“四個一”目標,在辦學實踐中,英雄文化建設形式不斷豐富,內容不斷充實,效果愈加顯現。
英雄文化像陽光雨露,似春風化雨,在莘莘學子心中生根開花結果。七年來,學院參加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英語演講及機器人大賽等各類比賽,摘金奪銀360余項,7000多名新學員在緊張艱苦的強化訓練中,無一人掉隊,6000多名畢業(yè)學員100%服從分配;涌現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數學教研室、“全軍巾幗建功立業(yè)先進集體”外語教研室、“全軍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教員費逸偉、“身患癌癥自強不息楷?!苯虇T周健、“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榜樣”學員劉傳松、“奮不顧身勇斗歹徒英雄大學生”學員孟曉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進群體。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以狐h委一班人,決心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緊緊圍繞習主席提出的“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強軍目標,持續(xù)抓好英雄文化建設,不斷推動英雄文化向實踐延伸、向育人轉化,在英雄精神的激勵下,團結帶領全院官兵在培養(yǎng)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征程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本文作者:李廣俊—學院政委;楊克儉—學院政治部主任;陳運軍—學院政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