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種說法,如果立秋那天的體重比立夏時有明顯減輕, 那么這個夏天就叫“苦夏”,立秋之后就要“貼秋膘”。
雖然今年上海的夏天比去年涼爽得多,感覺上沒那么“苦”, 電費也節(jié)約了不少,胃口卻極為不佳。原本沒有太過關注體重, 直到有一天發(fā)現(xiàn)原本箍手的手鏈突然在手腕上活絡了起來,才驚覺“掉肉”了,體重指數(shù)從“正常”下滑到“偏瘦”。于是, 人生第一次決定貼秋膘。
貼秋膘的首要任務是吃。古代普通人家或許并不能天天吃到葷腥,因此“貼秋膘”幾乎等同于“吃肉”,比如汪曾祺在《貼秋膘》里就講到,北京人所謂的“貼秋膘”即吃烤肉。而在講究均衡飲食的今天,這并不是“多吃幾塊紅燒肉”的事情,特別是經(jīng)過了一個夏天的食欲不振和身體消耗,過量進食高脂高糖高熱的食物并不可取。食欲提升,但依舊控制在每餐吃到八分飽(少于八分飽則易餓),且增加了每日牛奶與堅果的攝入。此外,秋季物產(chǎn)豐富,許多時令蔬果都有助于健康地貼秋膘,比如蓮藕和梨,既平價易得,又可去秋燥。
另外要減少外食的次數(shù)。身邊的人一聽到我的工作,立馬一副羨慕的表情,仿佛看到了“到處吃喝”的大好事。為了申辯, 我立馬搬出體重下降的鐵證,結果非但沒有糾正誤解,反而招來了愈發(fā)嫉妒且恨的表情——就不要顯擺“到處吃喝不胖反瘦” 的大好事了。實際上,工作之外的外食我是盡量避免的,特別是那些吸引年輕人的餐廳,風味十足而價格低廉,看似“劃算”, 實則重油重鹽,更有甚者食品安全堪虞。經(jīng)過幾次腸胃的“洗禮” 之后,終于領悟——真正好吃、健康又符合自己口味的,才值得花上一筆,偶爾作為對舌尖和腸胃的犒賞。
貼秋膘一個多月后,體重有所增加,盡管暫時還沒進“正?!?的體重指數(shù),心里踏實了不少,畢竟是循序漸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