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對朱熹“理”的體驗主義探析

        2014-11-17 18:27:28張壽
        東疆學刊 2014年4期

        [摘要]在朱熹理學中,“理”作為形而上的超越實體,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也是道德的普遍原理。體驗主義是一種以當今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形成發(fā)展的哲學視角,這種體驗主義為對傳統(tǒng)哲學理論進行概念性分析、批判性評價及合理性建構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手段和途徑。從體驗主義基本立場上看,朱熹所謂“理”是由多重隱喻精致化的“隱喻建構物”,尤其是它以非整合性的隱喻思維為基礎形成的,所以,最終難免陷入“悖論性超越”存在的理論困境。

        [關鍵詞]朱熹;理;理氣關系;體驗主義;概念隱喻;經驗詮釋

        [中圖分類號] B22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007(2014)04001808

        朱熹的理學是一種以形而上的“理”為最高哲學范疇的“理一元論”的思想體系。在那里,“理”作為超越實體,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體,又是宇宙變化發(fā)展的必然法則和社會倫理道德的普遍原理。

        當代新儒學的重鎮(zhèn)、臺灣的牟宗三曾認為,包括朱熹在內的宋明儒者論道德首先討論道德實踐所以可能之先驗根據(jù),由此面向道德界與自然界的溝通與合一,進而將此“道德的形而上學”充分地展開,使依據(jù)先秦儒家“成德之教”所弘揚的“心性之學”實超過康德而比康德更為圓熟。[1](7~9)有的學者也認為,朱熹理學的“內在超越”的觀點實際上共有兩層涵義,一個指向個體特殊性的內在領域,一個指向普遍性的超越領域,因而它是一種能夠擺脫片面地夸大統(tǒng)一性的普遍主義獨斷論危險和片面地夸大差異性的相對主義懷疑論危險的道德思維模式。[2](175)

        那么,我們能否對這種通過“理”的超越性論證而建立起來的朱熹理學體系做出這種評價?進一步講,我們必須對為其理論體系提供絕對、普遍依據(jù)的形而上之“理”有個準確的把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理論和實踐上正確看出并逐步消除朱熹理學的真正癥結。維特根斯坦曾指出:“我們所做的乃是把詞從形而上學的使用帶回到日常的使用上來。”[3](73)這種哲學再反思,無疑為我們提出了在認知結構層面上對朱熹的“理”進行批判性分析、評價和詮釋的必要性。

        當代哲學家陳來說過:“站在現(xiàn)代人的立場批評古代社會中維護當時社會通行的道德原則的人而毫無分析,這是一種非歷史主義的觀點?!盵4](3)為了不犯這種非歷史主義觀點的錯誤,筆者擬從體驗主義新視角出發(fā),對朱熹形而上之“理”進行分析探討。

        “體驗主義(experientialism)”是西方以第二代認知科學的經驗性研究成果為基礎和依據(jù)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一種嶄新的哲學視角,它以“身的復權”作為重要的哲學議題,試圖對人的“身體化的經驗(embodied experience)”結構進行全面而恰當?shù)慕忉尅R罁?jù)體驗主義觀點,隱喻(metaphor)是人的思維和行為的核心機制,其“實質就是用一種類型的事物去理解、體驗另一種類型的事物”[5](5)。在一個概念隱喻里,有兩個基本領域:一個是源域(source domain),另一個是目標域(target domain)。一般來說,源域將其隱喻含義通過推論模式隱喻地映射(mapping)到目標域中,從而具體建構相應的目標域。體驗主義的認為,在高度抽象層面里形成的所有哲學觀念或理論在其本性上都是隱喻擴張的產物,這意味著對任何哲學觀念和理論都可以進行最激進方式的解構以及以經驗知識成長為根據(jù)的建設性探究。這些無疑為我們正確把握傳統(tǒng)哲學理論的本性,評價其邏輯整合性,實現(xiàn)其合理再建構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手段和途徑。[6](31~33)

        如果體驗主義的這一觀點成立,那就意味著我們對朱熹“理”的新的隱喻分析和經驗詮釋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當我們用這種體驗主義的方法重新分析朱熹之“理”時,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朱熹關于構成“理”的隱喻思維與理論邏輯之間不僅具有非整合性特點,而且其超越實體的“理”實為隱喻假象,它包含著諸多悖論性矛盾和理論難點。

        二、“上”、“個體”、“寶珠”隱喻呈現(xiàn)的“理”的特性

        “理”作為朱熹理學體系的核心范疇,一般又稱之為“太極”或“道”。下面,主要從體驗主義基本視角出發(fā),分析朱熹關于建構“理”的隱喻思維過程和“理”的認知地位以及所形成的“理”的本質特性。

        關于理,朱熹曾如此說:理形而上者。

        “理”在中國哲學史上,可謂是一個古老的哲學概念?!靶味稀焙汀靶味隆币嗍侵袊糯粚苤匾恼軐W范疇。朱熹正是運用這些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的古老概念,開始進行自身獨特的關于“理”的陳述。

        那么,“理形而上者”這一隱喻的語言表達(metaphorical linguistic expressions)[8](4)是怎么產生的?也就是說,這一隱喻的語言表達是通過怎樣的認知思維和推論過程形成的?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我們可以從體驗主義哲學的主導人物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的下面一段話中尋找其端緒。

        還有另一種隱喻概念,即對于某種概念,并不是從別的概念的觀點上去建構,而是在相互關聯(lián)性中組織整個概念系統(tǒng)。我們把這類的隱喻稱之為“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這是因為這類隱喻的大部分都與上—下、進—出,前—后、深—淺、中心—邊緣等空間方位有關系。這類方位隱喻主要出自以下事實:即我們有身體,而這種身體在我們所處的物理環(huán)境中發(fā)揮其功能。[5](14)

        從上述觀點看,如果對“理”概念不賦予這種空間方位,就不可能出現(xiàn)如前所述的隱喻的語言表達,即在“理形而上者”的語言表達里,已經蘊含著“理是上”的方位隱喻。具體點說,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直接去認知或知覺那高高懸掛在天空中的諸如太陽、月亮、星星等,這種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出現(xiàn)的空間方位的基本經驗,就形成“無法知覺的是上”的方位隱喻。而對于朱熹來說,天理就是我們人類所不能直接知覺的某種存在,因此形成“理是無法知覺的東西”的概念隱喻。在此,“理是無法知覺的東西”的概念隱喻和“無法知覺的是上”的方位隱喻具有相似的體驗依據(jù),所以,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整合性。于是朱熹又把這兩個隱喻相結合最終形成新的“理是上”的方位隱喻,并通過這一隱喻,對“理”賦予“形而上”的概念。

        由此,明示“理是上”方位隱喻的“理形而上者”隱喻的語言表達也得到了充分的認知理解的動機。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朱熹關于“理”的如下一系列陳述。

        太極無方所,無形體,無地位可頓放。[7](17冊,3120)

        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7](14冊,116)

        單從定義上說,“形而上”是指超經驗的對象或領域。因此,“理形而上者”的語言表達只表明“理”是一種無形體、無方所、無地位的超驗存在。同時,說它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也表明“理”又是一種非人格性存在。即以上這些陳述作為對經驗事實的否定,都是對形而上之“理”的一種命題陳述或邏輯陳述,它僅說明“理”是一種沒有經驗屬性的超驗存在的事實,除此之外,它并不說明“理”的任何本質屬性或特性。

        但是,在緊隨“理形而上者”命題的諸多陳述中,還有一些值得我們特別留意的地方,那是因為屢屢出現(xiàn)一些關于“理”的自相矛盾的陳述。

        理者,天之體。[7](14冊,215)

        理者物之體。[7](17冊,3300)

        “體”的本義是身體或形體。這種“體”是一種處于時、空間的具體存在。如前所述,“形而上”是“無體之名”,所以,作為形而上的“理”無形體,是一種對“理”的命題陳述。但是,朱熹卻把這“理”說成是天與事物,即宇宙萬物的體。

        這種陳述無疑與理無形體的命題陳述是相矛盾的,即關于“理”的上述兩種陳述在邏輯上是相互矛盾的。乍一看,似乎在“理”的概念使用上,犯了“范疇錯誤(category―mistake)”[9](6)。關于這種“體”,朱熹如是說:

        凡言體者,必是做個基骨也。[7](17冊,3300)

        由此可見,朱熹所謂的“體”并非是在單純的身體、形體等空間存在意義上的“體”。他只是通過這一“體”的術語,陳述著成為宇宙萬物主要基骨的“理”的某種本質特性。更準確地說,朱熹正是從經驗領域的“形體”觀點去理解超經驗的無形體的“理”,并對其進行如上陳述。這到底是何種情況?如果對于一種概念領域A,以另一種概念領域B的觀點去理解,這顯然是一種隱喻的情況。從這一點上看,朱熹所謂“理者,天之體”、“理者物之體”等的陳述并不是命題陳述,而是一種隱喻陳述。

        在此,如果我們接受此“理”既是一個無形體者又是一個宇宙萬物之體的隱喻觀點,那么,此“理”到底是什么?可以說,此理是一種“本然之體不可見,觀此則可見無體之體”[7](15冊,1356),尤其是“非人所能為,……自然,各有定體” [7](22冊,1733)的那種存在。

        那么,朱熹是怎樣去進一步建構、說明“理”的存在性的呢?下面,我們主要從體驗主義基本觀點出發(fā),集中探討“理”的存在性問題。朱熹曾說:

        以理言之,則不可謂之有;以物言之,則不可謂之無。[7](17冊,3116)

        “理”是一種無形體、無方所、無地位的形而上者,因此,對于這樣一個“理”,首先不能直接使用通常只適用于物質對象存在的經驗謂語“有”。也就是說,假如認為“有”理,那一瞬間“理”就變成有形的具體事物,因而其與具體事物之間的差別就會消失。正如臺灣學者劉述先所說:“依朱子的思想,“理”是形而上的,“理”只‘在而不‘有,也就是說,“理”不是現(xiàn)實具體的存有。”[10](270)但是,這一“理”卻以氣為中介,通過陰陽五行的動靜化生萬物,所以,又不能說沒有。于是朱熹又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7](14冊,113),“未有這事,先有這理”[7](17冊,3204)。顯然,這在邏輯上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性陳述。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接受這種陳述?對于此問題,韓國學者李向俊指出:當某種陳述被視為我們所不可理解的時候,消除它的一種有效方式并不是重新規(guī)定或變更那些陳述,而是要改變我們對它的理解方式。[11](322)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的如下一段話:

        正如人類空間方位的基本經驗產生方位隱喻一樣,我們對于物理對象(特別是我們自己身體)的經驗,也提供較為廣泛的多樣的存在論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即把事件、活動、情緒、思維等看作是個體或物質的方式——的根據(jù)。[5](25)

        從這一觀點上看,如前所述的諸如“有此理”等陳述,是一種將“理”視為一個具體的個體或者物質的隱喻陳述。也就是說,在此朱熹正是使用了存在論隱喻,即“理是個體”隱喻。通過如上的存在論隱喻,形而上之“理”從認知的角度獲得了存在論地位,從而被建構成超越存在。

        那么,作為超越存在的“理”到底是何種狀態(tài)?為探討此問題,我們有必要先看一下朱熹如下一段話。

        未有事物之時,此理已具。[7](17冊,3204)

        依據(jù)朱熹的觀點,“且如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里”[7](14冊,116),所以,“莫實于理”[7](17冊,3204)。如果“理”果真是這種的存在,那么,它肯定就是一種越過現(xiàn)象界的永恒的實體存在。

        那么,朱熹是怎樣對超越存在的“理”進行實體化的呢?在此,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如前所述的“有此理”只是“個體”隱喻的情況,而并非是“實體”隱喻的情況。也就是說,“理”通過“個體”隱喻,只是被建構成超越的存在,還沒有被建構成超越的實體。因此,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還需要對于“理”的進一步實體化。關于此問題,我們去看一下朱熹及其弟子曾祖道的一段對話錄。

        問:氣則有清濁,而理則一同,如何?曰:固是如此,理者,如一寶珠。[7](14冊,575)

        在這一段話中,朱熹強調說“理”如一寶珠。顯然,明示這一語言表達的隱喻,就是“理是寶珠”隱喻??梢哉f,從寶珠的觀點去理解“理”,這意味著寶珠和“理”之間具有某種較為系統(tǒng)的對應關系,而這種對應關系主要是通過這兩個領域,即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隱喻映射呈現(xiàn)出來的。

        那么,源域寶珠的何種特性隱喻地映射到目標域里面?眾所周知,寶珠具有多種特點。比如,一般都具有形佳色美、粒圓飽滿、細膩光滑、富有光澤等特征。在寶珠的以上諸多特點中,主要是其光澤不變的特點,隱喻地映射到“理”,從而強調“理”是一種始終如一的,即具有永恒不變特性的超越性存在。

        基于“理”的上述隱喻建構化,自然就產生朱熹如下的一系列命題陳述。

        理為不生不滅。[7](18冊,3934)

        眾所周知,現(xiàn)象界的一切事物,必然都會經歷生成、發(fā)展和消亡。但“天地萬物本然之理,亙古亙今,顛撲不破”[7](21冊,1574),其“流行,無虧無欠”[7](15冊,1435),尤其“只是個一而無對者” [7](17冊,3348)。不難看出,理是一種不受時空條件限制的萬古不變的永恒存在。要之,以上一系列的命題陳述,更進一步地凸顯出超越存在之“理”的實體性。

        從以上的體驗主義概念隱喻分析不難看出,“理”首先以“理”概念為基礎,通過“上”方位隱喻,被建構成超越的形而上者,再通過“個體”隱喻,被建構成形而上的超越存在,最后通過“寶珠”隱喻,最終被建構成永恒不變的超越實體。

        按照體驗主義的基本觀點,隱喻的產生并不是根據(jù)對象所固有的本質屬性,而主要是根據(jù)人和對象的相互作用屬性,并且,其“隱喻建構化是局部性而并非整體性的”[5](13)。因此,這樣所形成的“隱喻建構物”絕不可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這具有重要的哲學意蘊,即“隱喻建構物”雖實在,但不具有實體性乃至絕對性。朱熹所謂超越實體的“理”是由具有體驗依據(jù)的多重隱喻建構的事實,充分說明這“理”實際上就是一個既沒有實體性又沒有絕對性的抽象概念而已。

        那么,在此特別需要弄清楚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通過多重隱喻建構的超越實體的“理”具有何種本質特性?“理”無形體、無方所、無地位,這意味著它是一個超時空的存在;“理”無動靜、無造作,這意味著它是一個沒有力量介入的存在;“理”不生不滅,這意味著它是永恒的存在;“理”是個一而無對者,這意味著它是絕對者??傊?,在朱熹理學體系中,“理”通過“上”、“個體”、“寶珠”等隱喻,最終被建構成越過我們經驗世界的同時與力斷絕關系的具有永恒不變特性的超越實體。

        三、“水中月”、“人乘馬”、“本,具”隱喻凸顯的理氣關系

        眾所周知,理氣關系是朱熹哲學的核心。朱熹主要是通過理氣關系來建立其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在此,主要從體驗主義立場出發(fā),通過對理氣關系的考察分析,揭示與“理”相關的邏輯整合性問題以及理論難點等。

        在理氣的關系問題上,朱熹曾說過:

        有這氣,道理便隨在里面;無此氣,則道理無安頓處。如水中月,須是有此水,方映得那天上月;若無此水,終無此月也。[7](16冊,1942)

        在上述一段話中,大體上包含兩個隱喻。一個是正如朱熹所說的“有這氣,道理便隨在里面”那樣,“里面”這個語言表達顯然是把氣當作“容器(container)”來理解而出現(xiàn)的陳述。所以,在這句話里,包含著“氣是容器,理是容器內容物”的隱喻,簡言之為“容器”隱喻。另一個是正如緊隨的語言表達中能夠看到的,其中又包含著“理是月,氣是水,理氣結合物是水中月”的隱喻,即“水中月”隱喻。

        首先,在“容器”隱喻中,朱熹主要把該隱喻源域中容器內容物和容器的這種關系映射到目標域的理與氣的關系上,從而強調“理”在“氣”中,若無此“氣”,“理”就無安頓處。但是,此“容器”隱喻只能把理氣關系說明到這個程度。所以,朱熹緊接著又引入“水中月,”隱喻進一步說明理氣的依存關系。

        具體說,在此隱喻中,朱熹主要是把源域中水中月影和水的這種不可分隔又互不相雜的關系作為主要的隱喻含義用于目標域的“理”與“氣”的關系上,從而強調理“氣”的不離不雜的關系,即現(xiàn)實上,“理”寓于“氣”而二者絕不分離,但邏輯上二者又是形上和形下而決不相雜。在這個意義上,朱熹曾明確指出:“氣與理本相依”,[7](16冊,1902)“太極雖不離于陰陽,而亦不雜乎陰陽”。[7](16冊,2016)

        如前所述,理氣具有相互依存關系。不僅如此,在朱熹理學體系中,“理”與“氣”還有動靜關系。目前,學術界關于理氣的動靜關系,大致有以下兩種基本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氣”的運動、凝聚等受理的統(tǒng)攝、主宰;另一種觀點認為“氣”的動靜運動是與理無關的“氣”之屬性。例如,陳來認為,在朱熹那里,“理作為使氣靜極復動的內在動因,含有動之幾?!盵12](105)與此相反,馮友蘭則認為,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的“理”是“氣”和事物的“終因”,但有情意、有計度、有造作的“氣”則是事物成長存在的“力因”。[13](158)

        那么,在朱熹那里,理氣的動靜關系如何?關于這個問題,朱熹曾作過如下的隱喻陳述。

        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嘗相離也。太極猶人,動靜猶馬;馬所以載人,人所以乘馬。馬之一出一入,人亦與之一出一入。蓋一動一靜,而太極之妙未嘗不在焉。[7](17冊,3128-3129)

        在上句話中,包含著“理是人,氣是馬,理氣結合物是人乘馬”的隱喻,即“人乘馬”隱喻。在一般情況下,騎馬人通過拉緊韁繩等,控制著馬使其能夠按照自己所愿的方向飛奔起來,當然,馬也聽從騎馬人的指示向前跑動。此時,騎馬人雖然與馬同步運動,但人只是隨著馬的運動而運動,其自身相對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這就是通常意義上騎馬人與馬的相互關系。

        朱熹的這一“人乘馬”的隱喻,正如歷代許多學者、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在解釋理氣的動靜關系問題上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明初的曹端曾指出:“謂‘理之乘氣,猶人之乘馬,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與之一出一入,若然,則人為死人,而不足以為萬物之靈,理為死理,而不足以為萬化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貴哉?”[14](23~24)可以說,在“人乘馬”隱喻中暴露出的這些諸多問題,足以使朱熹陷入困境。

        盡管如此,如果從隱喻建構的局部性特征出發(fā)看,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朱熹這一“人乘馬”隱喻的含義主要聚焦在騎馬人對馬的控制及緊隨的馬之絕對運動和騎馬人的相對靜止上,朱熹正是運用“人乘馬”隱喻的這種隱喻含義來建構理氣動靜關系的。具體說,太極之“理”是沒有動靜,但已包含動靜根據(jù),因而成為陰陽之氣動靜的根源。所以,“理”的動靜實際上就是所乘之機氣的動靜,“理”歸根到底既是“氣”之運動變化的原因,又是潛在動力。正因為朱熹以這種隱喻思維為基礎,所以,他曾明確指出:“從古至今,恁地滾將去,只是個陰陽,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7](16冊,2523)由此可見,朱熹主要是通過理氣的動靜關系,強調“理”與“氣”的所以然與其然的關系,特別是“理”對“氣”的主宰作用的。

        在朱熹理學里,包括人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存在是怎樣構成的?其中,“理”與“氣”到底起什么作用?對于此問題,朱熹試圖從理氣作用關系出發(fā),進行如下的隱喻陳述: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7](23冊,2755)

        在上述朱熹的一段陳述中,有多重隱喻,如“理是上,氣是下”的方位隱喻和“理是道,氣是器”的概念隱喻等。其中,最核心的隱喻當屬“理是本,氣是具”,即“本,具”合成隱喻。這是一種從宇宙生成論的層次上說明理氣的作用關系,并以此來論證天地萬物生成和構成的隱喻。下面,集中分析這一“本,具”合成隱喻。

        事實上,“理是本,氣是具”的隱喻是一種兩個互不相干的概念隱喻通過取舍重新組合起來的情況。通常,“本”、“末”是古代哲學中的一對范疇。其中,“本”原指木之根,“ 末 ”原指木之梢,后來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節(jié)、末終等,主要指事物的根源和盡頭。從這一點上看,當朱熹使用“理是生物之本”的隱喻的語言表達時,在他的思維里,已經開始啟動了“理是本,氣是末”的隱喻,所以,如果對這一隱喻進行推論,就不難發(fā)現(xiàn),源域的本末關系隱喻地映射到目標域的理氣關系上,因而緊隨其后的應當是“氣是生物之末”的隱喻的語言表達。但是,朱熹卻使用了“氣是生物之具”這樣一個比較生疏的隱喻的語言表達。

        同樣,如果是“具”,即材具,那么,能與之成對的范疇應是“材具的使用者”。也就是說,“具的使用者”和“具”是能夠相互搭配使用的一對范疇、概念。從這一點上看,在朱熹“氣是生物之具”的隱喻的語言表達里,已經包含著“理是具的使用者,氣是具”的隱喻思維。所以,如果按照這一隱喻思維的邏輯,前面的陳述就應當是“理是生物之具的使用者”的隱喻的語言表達,但很意外地開頭卻出現(xiàn)了“理是生物之本”的隱喻的語言表達。

        由上可見,朱熹正是在“理是本,氣是末”和“理是具的使用者,氣是具”這兩個隱喻中,各舍去每個隱喻中的一半,選擇其剩下一半來使用的。也就是說,在“理是本,氣是末”的隱喻中,淘汰“氣是末”的部分,在“理是具的使用者,氣是具”的隱喻中,淘汰“理是具的使用者”這一部分,然后將“理是本”和“氣是具”兩部分重新組合起來形成新的“理是本,氣是具”的合成隱喻。

        那么,“本”和“具”是何種關系?尤其是朱熹為什么要用這一合成隱喻形成的理氣作用關系來說明萬物的生成和構成呢?如前所述,“本—末”、“具的使用者—具”是各自層次完全相同的一對范疇,所以,各自范疇內部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關系。但是,“本”和“具”是兩個層次完全不同的范疇,所以,它們之間不具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相互關系。既然這樣,就不應該把這二者混在一起使用。

        在這種情況下,從“理”的觀點上看萬物的生成和構成,“理”與“氣”應當成為“本”和“末”的關系,但是,朱熹認為“理”在萬物的生成、構成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但卻不認為“氣”處于末端的地位;同樣,從“氣”的觀點上看萬物的生成和構成,“理”與“氣”應當成為“具的使用者”和“具”的關系,但是,朱熹認為“氣”在萬物生成和構成中起材具的作用,卻不認為“理”處于材具使用者的地位。由此,朱熹對于“理”僅賦予了根本的特性,同時,對于“氣”亦僅賦予了材具的特性。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結果?這意味著朱熹的理學在宇宙萬物的生成和構成問題上,存在著非以這種理氣作用關系來說明不可的理論難點。具體說,與“理是生物之本”相比,如果“氣是生物之末”,那就意味著“氣”在萬物的生成和構成中不起任何作用,這就與朱熹“氣”具體凝聚和造作而生成宇宙萬物的觀點相沖突。同樣,與“氣是生物之具”相比,如果“理是具的使用者”,這就意味著“理”是具有動靜、造作的存在,這亦與朱熹“理”無造作、無作為的觀點相矛盾。因此,朱熹在這兩個隱喻中,對于同自己理論觀點易發(fā)生沖突和矛盾的一半部分隱喻分別去掉,而將能夠對自己的理論觀點提供支撐的其余的一半部分隱喻重新組合起來,最終形成“理是本,氣是具”的合成隱喻。

        在這種隱喻思維的基礎上,朱熹曾明確指出,“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是氣,然后有以為魂魄五臟百骸之身”[7](6冊,507),所以,“天下萬物萬化,何者不出于此理?何者不出于陰陽?”[7](16冊,2163)可以說,朱熹正是通過這些陳述,特別強調在宇宙萬物的生成和構成過程中,“理”與“氣”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即“理”是萬物生成的總根源,決定著萬物的性質,而“氣”是萬物構成的物質材料,具體構成萬物的形狀??傊?,在朱熹理學里,包括人在內的宇宙天地萬物都是從理氣作用關系出發(fā),通過“理是本,氣是具”的合成隱喻,最終被建構成理氣共同的結合物。

        四、悖論性超越的存在:理

        前面,我們從體驗主義概念隱喻分析的角度,考察了朱熹關于理氣的諸多關系問題。那么,理氣的依存、動靜、作用關系的隱喻說明所具有的哲學意蘊到底是什么?它給朱熹的理學帶來何種結果?

        如前所述,“水中月”隱喻建構了理氣的相互依存、不離不雜的關系,尤其是“本,具”的合成隱喻,更精致地建構和論證了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都是理氣的共同結合物。眾所周知,在朱熹理學中,“理”是越過現(xiàn)象界的超越實體,而這種形而上的“理”卻與形而下的“氣”發(fā)生關系,尤其是“理”與“氣”共同構成宇宙天地萬物,這意味著這種超越實體的“理”具有與現(xiàn)象界無法斷絕的關系。

        還有,如前所述,“人乘馬”隱喻主要建構了理氣的動靜關系,但再仔細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一“人乘馬”的隱喻中,源域的人和馬的結合,尤其是與之相對應的目標域“理”與“氣”的結合,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上——下”空間方位結合。依據(jù)萊考夫和約翰遜的主張,通常這種“上——下”空間方位與控制或力有著很深的關聯(lián),由此形成“控制/有力是居上,被控制/屈于力是居下(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 ;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的隱喻結構,其物理基礎是:身體大小通常與體力有相關關系,爭斗中優(yōu)勝者通常居上。[5](15)他們的這些見解雖是一種建設性的意見而并非定論,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萊考夫和約翰遜的上述主張正確,那就意味著在朱熹的“人乘馬”隱喻中,也介入了“力(force)”的因素。也就是說,“人乘馬”隱喻主要強調了正如有控制力的人去控制馬一樣,“理”也統(tǒng)攝和主宰“氣”,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理”也是一種蘊含力的存在的隱喻理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理”是被建構成作為內在動因蘊含力的存在,“氣”是被建構成因“理”的這種力而其運動變化受控制的存在。

        綜上,諸如“水中月”、“人乘馬”、“本,具”等關于理氣的依存、動靜、作用關系的隱喻的建構化,其所帶來的重要的哲學意蘊在于,超越實體的“理”與現(xiàn)象界有著無法斷絕的關系,并且,它是一種蘊含力的存在。但是,如前所述,通過“上”、“個體”“寶珠”等隱喻,被建構成超越實體的“理”,卻具有越過現(xiàn)象界且與力斷絕關系的本質特性。

        在此,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一點是,朱熹所謂的“理”正陷入深刻的悖論性困境。比如,在朱熹的理學體系中,這“理固然有超越的一面,但又不能脫離現(xiàn)象界而存在” [15](8),也就是說,“感性道德自然界與理性倫常的本體界不但沒有分割,反而彼此滲透吻合一致”[16](227)。在此過程中,超越實體的“理”是通過“氣”這一中介,參與和主宰現(xiàn)象界一切事物的生成、變化和發(fā)展之整個過程的具有內在動因和力的存在。

        由上可知,這“理”作為超越的實體,是一種既與現(xiàn)象界斷絕關系的,又與現(xiàn)象界沒有斷絕關系的;既沒有力的,又蘊含力的,其自身深深陷入邏輯矛盾的“悖論性超越”的存在。尤其鮮明的是,朱熹關于“理”的特性與理氣關系問題上的隱喻思維是非整合性的,因此,用這種非整合性的隱喻思維為基礎形成的理論陳述之間發(fā)生致命的邏輯矛盾又不足為怪。

        那么,這“理”之所以成為“悖論性超越”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朱熹推崇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正因為朱熹追求“天人合一”,所以,在他的理學中,天道和人道能夠相互連接、貫通和統(tǒng)一,進而又能夠設定和實現(xiàn)“存天理,滅人欲”的最終道德目標。此外,他警惕佛道教危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理”與現(xiàn)象界不發(fā)生任何關系,那它就會淪為虛空的存在,其結果只能流于佛道教而成為“空”、“無”之說。這是朱熹最不愿看到的結果。

        由此可見,朱熹的“理”似乎沒有擺脫這一悖論性的裝置,即在朱熹的理學體系中,這一超越實體的“理”所呈現(xiàn)出的悖論性是其自身無法克服更無法解決的理論難題。

        五、結語

        在上文,筆者主要從這一體驗主義基本視角、觀點出發(fā),在“理”的本質特性和理氣關系問題的層次上,對朱熹的“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現(xiàn)得出結論如下:

        第一,從隱喻分析上看,朱熹所謂超越實體的“理”是由“上”、“個體”、“寶珠”等隱喻建構的。理氣的依存、動靜、作用關系等,亦是由“水中月”、“人乘馬”、“本,具”等隱喻建構的。由上可知,“理”的本質特性、理氣關系問題等都是由多重隱喻建構化的產物。無疑,這是一個確認大部分哲學觀念和理論都是隱喻建構物的體驗主義主張正當性的一個很好事例。

        第二,從邏輯整合上看,朱熹關于建構“理”的本質特性的“上”、“個體”、“寶珠”等隱喻思維和建構理氣依存、動靜關系的“水中月”、“人乘馬”等的隱喻思維之間發(fā)生沖突。當然,朱熹關于理氣作用關系的“本,具”隱喻思維與他關于理氣的理論陳述之間保持內在邏輯的整合。

        第三,從理論難點上看,上述以建構理的本質特性和理氣諸多關系的非整合性的兩種隱喻思維為基礎形成的“理”的陳述之間又發(fā)生內在邏輯沖突,即超越實體的“理”同“氣”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尤其是通過“氣”的中介,參與和主宰天地萬物的生成和構成,使其最終陷入一個既脫離現(xiàn)象界而又無法脫離現(xiàn)象界的,既沒有力而又蘊含力的“悖論性超越”存在的理論困境。

        第四,從哲學意蘊上看,朱熹所謂“理”以及理氣關系在本質上都是隱喻思維的產物,尤其是“理”為隱喻建構物的事實,具有重要的哲學意蘊,即理作為一個沒有實體性或絕對性的抽象概念,它不可能像朱熹所說的那樣,成為既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本體,又是宇宙變化的必然法則和倫理道德的普遍原理,尤其是成為最高道德價值和絕對道德規(guī)范的論證根據(jù)。

        總之,在朱熹理學中,“理”作為隱喻假象,是朱熹個人“哲學熱望(philosophical cravings)”的產物,是其為建構自己哲學理論體系而引進的“理論裝置”而已。

        參考文獻:

        [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韓]樸榮道:《新儒家中內在超越的結構及其意義》,《韓國社會學》,2003年第37輯。

        [3][英]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李步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4]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5][美]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張壽:《體驗主義哲學理論初探》,《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7]朱熹:《朱子全書》,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匈]Zoltán K?vecses. Metaphor:〖WTBX〗A Practical Introduction,〖WTBZ〗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9][英]cilbert ryle. 〖WTBX〗the concept of mind,〖WTBZ〗London: Routledge,2009.

        [10]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11][韓]李向?。骸俄n國的儒學者們邊想象人馬怪(kentauros)邊論理與氣》,首爾:藝文書苑,2011年。

        [12]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1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曹端:《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5]蒙培元:《理學范疇系統(tǒn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1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責任編輯 金禹彤]

        国产白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 中国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色妺妺视频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白人|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av网址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图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免费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网站|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五月av综合av国产av|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短视频精品区第一页| 白色白色在线视频播放平台| 友田真希中文字幕亚洲| 男女啪啪无遮挡免费网站| 91情侣视频| 亚洲av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国产av成人精品播放|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一品二品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深夜黄色刺激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成 人 免 费 黄 色|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的 | 与最丰满美女老师爱爱视频|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图视频| 国产精品天堂| 女同性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