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當人類的記憶都進入一個百科全書的大腦,人們在擔憂。電子記憶正在悄然改變與抽離歷史。從真實到虛擬,再從虛擬到虛無,這就是網絡時代科學革命給我們帶來的另一面,這里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們的“靈魂”安置?
而在中國書法的天地里,我們不但體味著千年來中華民族生活方式傳承的回歸,更體味到民族精神與文化靈魂的守護。
書法,作為漢字藝術形式的載體,它是我們兩岸同胞共同擁有的文化名片。書法是養(yǎng)心的文化,是修出來的,養(yǎng)出來的。中華文化活著,歷史才活著,民族才活著,中國書法才活著。因此,每一位熱愛書法的中國人必須文化地活著。
我們喝龍井茶,不是為了解渴,而是對茶文化的體驗。在這種生活體驗中讓我們贏得“定力”。梁漱溟先生說:“所謂定力,不是別的,就是他的背景,他總要受過去的背景所決定”。我想,這種“背景”,就是我們兩岸共同維系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與生存智慧。它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處世定力”、“審美定力”三十多年的當代“書法熱”無疑帶來群眾文化的繁榮,精神需求的重組,也帶來了價值觀念的多元,休閑情趣的尋求,以及“民族文化”膨脹表現(xiàn)出某些書法文化民族立場的轉移,傳統(tǒng)藝術價值體系的顛覆和審美評判標準的缺失。
因此,當代書法界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潤與審美的純化,讓書法回歸心靈!需要書法文化社會身份的重塑與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需要書法藝術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重鑄,從而推動書法藝術當代經典的文化創(chuàng)造,以藝術的審美自覺喚起全民族對文化的覺醒,完成書法藝術家、書法文化的時代擔當!
由此可見,當代中國書法發(fā)展的文化自覺從根本上需要哲學的思考。哲學的真正價值正在于它具有“無用之大用”,這種“大用”就是通過“形而上 ”地探索宇宙萬物與人生的“大道”,使人的心性升華而達到“大智”。面對當今書壇的各種藝術思維,我們需要從中國書法的本體進行認真的思辨,從而明晰書法藝術真正的本質意義。
一、文化特質
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高度物化,在最簡約的層面上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國書法孕育著豐富的東方智慧。
中國哲學中有個名詞叫 “為道”,中國哲學重 “為道”,將哲學作為生活的理想來追求。而西方講 “為學 ”當知識來講。但是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這些哲學家與孔子相似,也是將哲學與人生緊密結合。因此,藝術學就是人學。 “為人生的藝術”是每一位書畫藝術家應有的哲學態(tài)度與文化立場。
書法藝術發(fā)展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歷史傳承。雅斯貝爾斯曾提出過“軸心時代”觀念。而孔子、孟子所處的正是軸心時代,就是一個古初人類生存理性化的時代,它的核心是人類對自己生存處境的一種理性反省。
這種理性化,也就規(guī)定了不同文化的精神發(fā)展方向并定型化。直到現(xiàn)在,軸心時代理性化所規(guī)定的精神發(fā)展方向仍在延續(xù)著。不同系統(tǒng)文化發(fā)展總是遵循這樣一個規(guī)律:在其歷史發(fā)展的源頭里,尋找自身發(fā)展的精神源泉與動力。
中國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文化心理體驗是書法家心靈與人類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對宇宙生命與自我生命的雙重感悟。它是以中華人文理念為根本支點,從技法體系到內在精神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是引導創(chuàng)建集體人格價值與生活方式的精神訴求。社會發(fā)展的終極體現(xiàn)為時代經典的文化積累,而一切文化都將會沉積為 “人格”,表述為“國民性”,其最終目標是普及人性中的大愛!
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創(chuàng)舉,是對全人類做出的最偉大的文化貢獻?!昂汀蔽幕冀K喚醒中華民族全民覺醒的文化信仰。從堯舜時代的“協(xié)和萬邦”、“燮和天下”,到春秋時期管仲發(fā)出了“和合故能諧”的“和”文化先聲。為中華民族“和”文化價值的實現(xiàn)搭起了從個人、家庭到社會的基本框架,也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制定了基本規(guī)則。以和為美、以和為本,從社會倫理,審美心理到民族道統(tǒng),構筑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同樣也彰顯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文化特質。
二、哲學依據
東西方兩種哲學思辨方式的差異,產生了兩種對宇宙客觀思維模式的差
異性,兩種大文化背景思維的不同,必然會形成兩種審美體系的原則差異。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歷來將人格意識作為審美原則。中國古代對藝術的審視,一直以“道”來評判藝術水平的高低優(yōu)劣?!耙缘朗滤嚒薄ⅰ凹歼M乎道”、“文以載道”,從自覺文化到文化自覺。
中國文化中的終極關懷,是如何成德,如何成就人品的問題。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撐,民族才能在國難的時候愈挫愈強。對此,馮友蘭先生提出:“若問什么是中國人的精神力量,能使中國人以莊嚴靜穆的態(tài)度抵御大難?此力量是道德力。特別一點說,是墨家、儒家的嚴肅,道家的超脫”;儒家、墨家的“在乎”,道家的“滿不在乎”這就是中國精神,民族文化的核心,一個民族自立的根就是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哲學講“道”,這“道”,孔子說:下學而上達?!奥劦馈笔枪湃松凶钪匾氖虑??!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書法藝術的特征是:向內、重和、尚簡、貴神。這些本質的特點靠一根變化了的線來表現(xiàn)。“一陰一陽謂之道”,是中國人哲學的依據?!瓣帯薄?、虛、靜;“陽”——剛、實、動,故“道”濃縮為線,線是道的化身。線條的本質是簡約與自由?;睘楹?,以簡馭繁是中國人最本質地表現(xiàn)事物的方法,“道”是至簡至純的,只有中國書法的線條達此境界。
那么,我們來簡析一下,代表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道釋的哲學思想對書法的影響——
首先, 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曾發(fā)表一個“巴黎宣言”,其中說到“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的智慧”已成為二十世紀人類共同的智慧。儒家學說“唯天為大”,決定了中國文化品質“天人合一”,這是中國文化取法“天道”,道生一(天)生二(陰陽)生三(陰陽和)生萬物?!昂汀笔侨f物化生的前提與根基,是萬物化一的條件?!叭》ㄌ斓馈保疤斓馈睘椤爸械馈?,“大中之道”即中庸之道,這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理念。“中”為適中(不是中央、中心,它不是科學)這是孔子的智慧。馮友蘭說“恰當的時、空限度乃為中”。“庸”為按合適的方法做事,就是用中、常規(guī)?!安黄珵橹校灰诪橛埂?。中庸就是“序”、“和”,“序”是禮的基本精神,“和”即樂的基本精神,所以中國文化就是禮樂文化。《禮記》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因此,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奠定了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審美的基本概念,奠定了書法藝術形式演變與技法體系的基礎。
其二,禪宗思想給中國書法尤其是宋代起形成的“尚意”書風帶來豐富的
意象空間與理論闡述。其特點:書中有禪,禪機通書的審美境界。一切起于心,歸于心的心手雙暢、物我兩忘的書法心靈感受,以及漸悟與頓悟的直覺體悟均是書法“得道”的門徑。
其三,道家無為、坐忘、虛空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書法藝術境界的營造和闡述產生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體現(xiàn)在:“無為之境”、“虛靜坐忘”與“絕對價值”三個方面。
虛靜坐忘?!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老莊思想,將“虛靜”作為中國書法追求的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認為“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這種“虛靜為體”的藝術心靈,體現(xiàn)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超越性,在有限中呈現(xiàn)無限的生機。
古人有“以天合天”的說法,就是以自己虛靜的天性冥和而為一“天地之性”。因此,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上貴在“虛處 ”,而非“實處 ”,貴在“留白”“造虛”。這是中國書法寫意精神的必須要求。
老莊之道,本質上是最高的藝術精神。藝術精神離不開美,離不開樂(快感),藝術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巧”。老莊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是否定世俗浮薄之美,否定世俗純感官性之樂,輕視世俗嬌造蓄意之巧,從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把握人生之大樂。老子所追求的由“致虛極,守靜篤”而來的返璞歸真的人生,高貴的單純,平易而偉大。
三、思維形式
中國書法的本體精神是寫意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精神所決定的。“寫意精神”決定了中國書法的藝術思維形式必然是意象思維。
《文心雕龍》“神思篇”首先提出“意象 ”:“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 ”。這里, “心、神、情、志”用“意”來概括; “物、容、事”用“象”來表現(xiàn)。
“意象思維”比“形象思維”的外延更廣闊,更有涵蓋性,更恰切。在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中“意”與“象”是相生的?!扒橐晕锱d”、“物以情觀”是互動的。
“意象”就有“意境”之意,也類似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說。
王國維“三重境界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他主張“有我”“無我”的境界,提出要善于“寫境”與“造境”。臺灣詩人林清玄有一首禪詩:
“白鷺立雪,愚者看鷺,聰者賞雪,智者見白。 ”
此詩很好地點出了藝術審美的三重境界。必須明白:藝術首先尋求快感,但非止于快感,要上升為美感,不然作品就平庸。過度的快感必然擾亂心智。
四、審美品格
1、筆墨性
古人云“書法唯風韻難及 ”。書之韻味取決于用筆與用墨。
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氣”與“韻”始終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哲學思辨,是中國書畫本體的主旋律。先秦諸子“氣是萬物之本源”而發(fā)現(xiàn)了書法的“氣勢美”,而魏晉民族文化的深層體驗轉向“尚韻”的內美與古雅,其骨法用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呈現(xiàn)的王羲之時代文人書法的標志性成果,顯示了民族審美心理的必然反映和人性覺醒折射自然的微妙情韻。
氣韻是生命力的升華。有氣韻一定會生動,但僅有生動,不一定有氣韻。當下問題或有將氣韻與形似對立,夸張?zhí)^;或有太過于追求筆墨淺薄趣味而大大降格藝術意境。古人有此精辟論述:“六法之內,惟形似氣韻二者為先,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 ”
筆法之構成原理——執(zhí)、使、轉、用。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
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墨分五彩之說——濃、淡、潤、渴、白
2、詩性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 ”(王僧虔)
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功力與情性并進,“有工而無性,神采不生;有性而無工,神采不實”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重寫意性、精神性,要善于 “造虛”。當代審美轉型, “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表現(xiàn)為“格調情性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
“中國書畫的生命必須永遠寄托在線與墨上,因為它是民族的”,“線是一種富有生命的獨立而自由的表現(xiàn),其要素是速度、壓力與節(jié)奏,三者有機進行,是表達情感的關鍵。 ”“中國畫最怕就是‘太實,但又不能沒有實,要‘有實而不全實。真正藝術的真實,就在于所表現(xiàn)的大的空間環(huán)境是充實的。 ”(傅抱石)
3、時代性
古今中外一切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傅抱石的經典作品可以說都是“為人生的藝術”。這種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都顯現(xiàn)出對當下社會的思想與人類精神的弘揚。也就是說,藝術的 “人文性”,它的 “人本主義 ”將永遠超越藝術本體的技法層面而作為人類歷史的文化記憶積累下來。
“時代性”是當代藝術通變的核心要素?!巴ㄗ儭?,中國文化不單講“博”,更重視“通”,“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融會貫通,通達即“通道”,通中國書法的當代文化精神,通文化品格的當代中國書法。真正改變“物質贏得了世界卻失去了心靈”,經典與力作才是永恒的時尚。
結語:中國書法當代的文化自覺
當代中國的書法藝術經歷著歷史上最大的動蕩,縱向歷史的封閉單一與橫向世界的交叉多元形成沖突。自北宋提出“文道兩本”以來,“文以載道”是歷代文化人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而“技進乎道”是從事藝術的本體認識,即經技進入藝,從藝升為道的層面,從而完成從自覺文化到文化自覺的歷史進程。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形式與技巧的遞變都處于東西方文化、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我們要在當代“散亂 ”“多元”的各種流派的形式語言與技巧的異化中,按經典規(guī)律不斷地醇化與錘煉。在這“寫意”的時代,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將更在格調、內涵上注重精神性,反對創(chuàng)作的平庸化、裝飾化、媚俗化、制作化,以豪闊自如的心態(tài)提升寫意層面,寫心、寫意、寫個性、寫我神。
中國書法的文化自覺的基本特征,我以為應表現(xiàn)為一是傳承性:從技法程式、審美風格到藝術精神;二是中和性:敦厚、含蓄、和諧、古雅;三是深約性:精微之處見精神,內質變化顯個性。
我們呼喚時代經典,呼喚審美的崇高,也呼喚藝術的包容。中國書法三十多年的發(fā)展,其核心要義是構建書法現(xiàn)代人文精神,這是當代書法藝術家必須具備的一種品格,一種情懷。堅持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實踐,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召喚文藝責任的回歸,引領國民精神的提升,以實現(xiàn)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本質與審美理想。
言恭達:中國政協(xié)文史館文化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