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義偉
走過春秋
——記鐵嶺工筆畫派創(chuàng)始人白國文
程義偉
【遼海藝苑】
著名畫家白國文被定義為“鄉(xiāng)土畫家”,是因為以其鮮明的東北黑土地特色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被觀賞者所喜愛。像《走過春秋》《山里紅》《老家》《十里坡塘鬧春鴨》等等。
白國文在他的工筆畫創(chuàng)作中,對生命的存在進行了理想化的猜測與思索,而這些猜測與思索,是通過《走過春秋》鮮明地展示出來的,他的《走過春秋》通過人生互相映照與聯(lián)系,使我們在觀賞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感受——白國文始終在向往一種生命存在的理想狀態(tài)。豐碩的玉米果實被人們所收獲,余下的是瑟瑟秋風中搖曳的殘葉,玉米秫秸垛集起來依然是那么風姿綽約,這是白國文對生命理想狀態(tài)的向往與渴望,在白國文的筆下表達得非常隱蔽,其實是對自己的生命意義概括性的闡述與界定。鄉(xiāng)土式的繪畫,如同生活,它讓鄉(xiāng)土中的一些場景定格,一直保持著藝術上的鮮活。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白國文找到生命在那個刻度上的品質、境界和審美取向。在這樣的前提下,白國文的向度與所指,也就與觀賞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區(qū)別性、可對照性,也就是說,白國文在他的《走過春秋》里所顯示的生命的理想狀態(tài),并沒有呈現出強加于人的指向性,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間,令觀賞者去欣賞。
在白國文的《走過春秋》里,我們還看到了描述他自己人生的篇什,走過人生近70年,也走過近70年春夏秋冬,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一個畫家個性和氣質的了解與洞悉。我所接觸過的白國文,是一個不善言辭的、內斂的、敏感的、細膩的、書生氣很濃的畫家。通過接觸,我在《走過春秋》里漸漸地看清了尋常而倔強地存在著的白國文。
作為白國文扛鼎之作的《走過春秋》,也同時是當代工筆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很好地體現了畫家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和鄉(xiāng)土藝術的特點,以現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領會鄉(xiāng)土文化,尋找激發(fā)生命能量的源泉?!蹲哌^春秋》以其文化底蘊和尋根原型,融生命于一體,既有對人生的反思,更有對現實的批判與考量。這也是我對《走過春秋》所關注和闡釋的重點。
當弗洛伊德借用“情結”這個心理學名詞并以此作為理論工具來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解讀人的心靈情感時,“意識”及“潛意識”“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等概念就以其理性的灼灼光華閃爍在人類精神領域的高空,燭照藝術家最隱秘、最深層、最難見天日的心理潛流,并將這種文化覺悟轉化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覺自律。正是一種“鄉(xiāng)土情結”的集體釋放,才形成了頗為引人注目的“白國文藝術研究”和“鐵嶺工筆畫派創(chuàng)始人”這一藝術研究和“鐵嶺工筆畫派創(chuàng)始人”這一藝術現象。當白國文攜裹著他的工筆畫創(chuàng)作成就了一種蔚為壯觀的藝術現象時,這種現象就不能不被人關注,不能不被人研究,而對現象背后的原因的分析及藝術淵源的探索也就顯得必要。
本欄主持人:程義偉,學者、畫家?,F為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遼寧社會科學院書畫藝術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