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濤
為了分析乙胺碘呋酮治療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可行性, 本文選擇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療的50例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 并觀察臨床治療效果, 現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50例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WHO制定的擴張型心肌病臨床診斷標準[1]。本組研究對象中男34例, 女16例, 年齡37~73歲,平均年齡(59.42±8.53)歲。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治療, 主要治療內容包括嚴密的心電監(jiān)護、低流量吸氧、血管擴張劑以及呋塞米治療, 并在此基礎上同時給予患者乙胺碘呋酮(山東省平原制藥廠生產)靜脈滴注, 20 mg/ml, 3次/d。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前后肝腎功能變化情況和心電圖監(jiān)測情況進行觀察, 分析此種治療方法的可行性。
1.3 療效評價標準 患者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等均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心功能分級改善不低于2級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等部分消失, 心功能改善1級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心功能等均無明顯改善和變化, 甚至還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對統(tǒng)計所得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 所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 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本組50患者治療后的療效評價結果分析 經過治療后,對5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評價結果顯示, 有21例患者為顯效, 占總病例數的42.0%, 有23例患者為有效, 占總病例數的46.0%, 有6例患者為無效, 占總病例數的12.0%,本次治療總有效率為88.0%。
2.2 本組50例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情況分析 與治療前相比, 本組50例患者的心功能分級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治療前后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心率、室性期前收縮以及心動過速的發(fā)生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50例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變化情況分析
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是心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 其發(fā)病的原因很復雜, 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無力等, 這對患者的生命以及心理健康均產生了不良影響[2]。目前臨床治療中還沒有針對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特效治療方法, 主要是依靠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低流量吸氧、血管擴張劑以及呋塞米治療等來緩解患者的癥狀。在本組研究中, 50例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8.0%, 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級還有心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室性期前收縮以及心動過速的發(fā)生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說明乙胺碘呋酮治療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具有有效性。
總之, 乙胺碘呋酮應用于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疾病的治療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董國英.乙胺碘呋酮治療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40例臨床觀察 .內科, 2013, 23(4): 19-22.
[2]趙建華.乙胺碘呋酮治療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3(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