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莜
短短幾天時間,認識臨洮這樣一座縣城對我而言,在時間上已十分充足。它的十字街道、建筑、商鋪、市場、居民小區(qū),這些與西北很多縣城的構(gòu)造相同或相似,唯有鄉(xiāng)音、民風,才是這個縣城獨特的味道。
從先秦到兩漢,從三國到隋唐,再至明清、民國,臨洮可謂精彩故事紛繁,賢士名人輩出,而其中有一名女子,使臨洮人倍感自豪,這名女子就是名震華夏的大美女貂蟬。臨洮人堅定不移地相信,貂蟬生于斯長于斯,是自己的鄉(xiāng)里,并不在乎別人信與不信。
我特別佩服臨洮人的厚道,他們并不在乎貂蟬是位歌妓。臨洮人說,在洮河西岸的潘家集境內(nèi),有一條山谷叫貂崖溝,是貂蟬的出生地。有故事說,當年貂崖溝幾十里林木疊翠,鮮有人至。有樵夫在山中伐薪,忽見霞光從半崖石洞射出,頓使山谷通亮,便悄然爬上山崖,向洞中窺望,見絕色的女子正對鏡梳妝,而那霞光便為鏡面射出。樵夫驚詫,不慎踩落山石墜入洞中,貂蟬躲避不及,便對樵夫稱,在此修行已久切勿告人。樵夫失言,人們?nèi)簱矶粒灰咽侨巳ザ纯眨瑑H有一扇磨盤大的寶鏡猶在。歲月悠悠,至今寶鏡猶在,只是變成了一塊圓形的巨石。民間還說,當年皓月當空的夜晚,貂蟬總要裊裊婷婷地走出貂崖溝,來到洮河岸邊洗浴,如今的貂嬋湖,就是當年貂嬋洗浴的地方。
歷史上是否確有貂蟬其人,正史似乎并未記載,據(jù)查,秦代有無名氏著《錦云堂—連環(huán)計》,劇中確有記載:“貂嬋臨洮人,姓任,名紅昌。因兵亂,流落司徒王允府中。貂蟬聰慧多智,王允以親女相待?!蔽夜烙?,三國中的故事以及其他有關貂蟬的故事,恐怕都出于此。與其信其無,倒不如信其有,貂蟬畢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況且臨洮的出名,并不只是因為貂蟬。
岳麓山:文化源遠流長 風景秀美如畫
說起岳麓山,人們肯定會想到湖南那座著名的山和與山同名的書院,卻鮮有人知道臨洮也有座岳麓山,而此岳麓山之名,據(jù)傳是因宋代在山上修建東岳廟而得。不知道臨洮岳麓山不要緊,因為“古絲綢之路要道”、“彩陶之鄉(xiāng)”這些稱謂,已讓臨洮聲名遠揚了。
與友人坐在出租車上,從臨洮縣城東大街東頭遠遠就看見了那座牌坊式的大門,門里面筆直寬敞的大道兩旁,擺滿了瓜果蔬菜攤位,一些果蔬就攤在人行道上,一些則連同帶斗的摩托車、架子車??柯愤叄袌錾先瞬欢?,看樣子早市剛進入收攤階段。
走過早市,就到了當?shù)厝朔Q東山、也即岳麓山公園的門口。拾級而上,入園門后映入眼簾的便是豎立著的公園導游圖。其后,我看到了參天的古木,那一株株合抱粗的旱柳,仿佛濃縮了時空的幻變,讓人的胸懷豁然開闊起來。跨過渠上的拱橋時,我注意到渠水的流向是經(jīng)北向南,這條清渠又讓我想起城西流過的洮河,它也是經(jīng)北向南,在縣境流過長達百多公里后注入劉家峽,與黃河水匯流。
依導游圖指示,我們順中軸線向上,山脊上的閣臺、塔樓,與山坳中的廟宇建筑相互呼應,有著依山傍勢的天然妙趣。我們依次到了地母宮、財神殿、椒山書院。椒山書院左右門柱有聯(lián)“老子鳳臺排仙仗岳麓聲名大震,楊父超然建書院臨洮人文更秀”。聽友人講,此處楊父是指明代當?shù)亻_明人士楊繼盛,是他當年在此建椒山書院,興教辦學,得到后人敬仰與紀念。書院中有高聳之塔,名“文峰塔”,也叫“筆峰塔”,取意老子筆點太極飛升之意。出了通道,踏上盤繞的石徑,四顧除友人再無別人,幽靜中只感到?jīng)鲲L習習,野花吐芳,滿目翠色醉人,如同身臨仙境般恬適。
路陡然而上,迎面一飛天之勢巨閣高聳,有些頂天立地獨此一尊的架勢。近了,才知是鳳臺,又名飛升閣,傳是老子得道飛升之地。鳳臺是2005年重建的,閣上彩繪簇新,只有閣前殘破的“鳳臺”木牌匾,散發(fā)著陳舊的歷史氣息。閣前正中置巨型老子站式雕像一座,左側(cè)一棵碩大的梧桐樹下立有碑,碑文是“東周李公耳飛升處”,落款是李氏后人。肅立,凝視片刻,從側(cè)旁步上閣樓背后的院子,有堂皇的大殿伯陽宮坐落正東位,殿內(nèi)是手持《道德經(jīng)》經(jīng)卷的老子泥塑。站在院內(nèi),視線隨山上建筑起伏,最后飄落在不遠處的城廓,又想到素以綠色出頭而著稱,有著“桂林山水甲天下,臨洮東山不低頭”之美譽的岳麓山,果如傳聞名副其實。
秋天,登高望遠是最美的享受。在臨洮,岳麓山算不上高峻巍峨,卻也秀美如畫。它雖然沒有長沙岳麓山那樣聲名顯赫,也沒有岳麓書院那樣聞名遐邇,但它同樣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是同樣值得矗立在華夏文明史冊中的一座豐碑。
戰(zhàn)國秦長城遺址:記錄歷史波瀾壯闊
在登過岳麓山之后,我與友人便從臨洮坐車北行,1個多小時,就來到了距臨洮城30里的新添鎮(zhèn)三十墩南坪村的望兒咀,這里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遺址之一。這里地處洮河東岸三十里墩東面的二級臺地邊沿,望兒咀臺地下面是三十里墩村莊,一片片田野盡收眼底。
秋日的陽光照在山崗上,好像在訴說著一段歷史。這里是秦長城西端起首的地方,一個載入中國文明史冊的地方。歷經(jīng)2000年漫長歲月的風雨洗禮,至今殘存的古長城遺跡仍然赫然在目。望兒咀是殺王坡上的一座高坡,秦長城起首的第一個烽火臺遺址就在這里,如今高壓輸電線經(jīng)過這里,為臨洮人民送去了光明和溫暖。鐵塔周圍能明顯看到夯土鑄就的土層,猶如發(fā)黃的史頁,記錄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當?shù)厝烁嬖V我們,這里就是秦公子扶蘇母親面對西方,盼望兒子打仗勝利歸來的地方。但是望眼欲穿的扶蘇母親,等到的卻是兒子死在洮河西邊營地的噩耗,從此,這位母親從早到晚一直等著盼望著兒子歸來,直到老去。也就是從那時起,這個地方就叫望兒咀。
提起長城,我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香港電視連續(xù)劇《霍元甲》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是的,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筑工程。
臨洮作為戰(zhàn)國秦長城的起點,也因此聞名于世,成為中外游客光顧的旅游熱點。臨洮縣戰(zhàn)國秦長城遺址雖然風化雨蝕,但仍可領略到當年的雄姿。遺址上的城墻、城障、烽隧全由黃土或礫石混合黃土夯筑而成,夯層清晰可見。
根據(jù)專家考證,臨洮縣內(nèi)的戰(zhàn)國秦長城,是戰(zhàn)國后期秦昭王時所筑,比秦統(tǒng)一中國要早半個世紀。為了證明臨洮縣內(nèi)的長城是秦昭王時所筑,有關專家還對長城遺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進行鑒定,發(fā)現(xiàn)這些瓦的尺寸、紋飾都不同于秦漢時的瓦,是典型的戰(zhàn)國瓦。目前臨洮縣內(nèi)保護最好的一段長城要算長城嶺上的那一段。
由于歷史的變遷,風化雨蝕,再加上人為的破壞,如今的臨洮秦長城已成為一片廢墟,有些地方還保留跟長城有關的地名,但城墻的遺址已不復存在,但這并不影響秦長城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雄關存舊跡,形勝壯山河?!眰ゴ蠖爬系拈L城,作為防御工程早已失去了它的歷史功用,但作為文化遺跡,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們?nèi)パ芯克膬?nèi)涵,觀瞻它的雄姿,欣賞它的藝術,謳歌它的不朽。
馬家窯文化:內(nèi)涵豐富 折射遠古文化成就
在離開臨洮前,我與友人來到馬家窯村參觀了馬家窯文化遺址。馬家窯文化,歷史學家稱為甘肅的“仰韶文化”。當陜西、河南、山西地區(qū)進入仰韶文化晚期時,彩陶已開始衰落、消亡。而甘肅的彩陶到大地灣仰韶文化早期開始由東向西發(fā)展延續(xù)了近3000年。在不同時期出現(xiàn)了不同類型的文化彩陶,直至夏、商、周青銅的鼎盛時期,彩陶文化才趨于消失。馬家窯文化因最早由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發(fā)現(xiàn)于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包含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馬家窯文化的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其中以馬家窯類型最為豐富。
帶著對馬家窯文化的初步理解,我與友人走進馬家窯村,在一個褐黃色的山坡上,發(fā)現(xiàn)一塊“馬家窯遺址”石碑立在道旁,在石碑的旁邊,出現(xiàn)了先祖燒窯的遺跡。我邊走邊尋找到先祖留下的碎陶片,陶片上的精美圖畫,確實讓人驚嘆,似乎讓我看到了5000多年前的先祖?zhèn)冊诖松畹囊环β稻跋?。在村口,有村民知道我們的來意后,從自己家里拿出了以前從田地里挖掘出的陶器,展示給我們——據(jù)了解,許多村民家中都有或祖上傳下來,或之后偶爾出土的陶器在家珍藏著,看來馬家窯文化至今在當?shù)赜兄欠驳挠绊憽⒂^完馬家窯村,我們趕去另一處遺址——位于康樂縣虎關鄉(xiāng)關風村的邊家林遺址。邊家林類型自身的文化特點很明顯,先祖從黃河激流的旋轉(zhuǎn)和紡輪、陶輪的使用中得到旋轉(zhuǎn)式的花紋效果繪制于陶器中。邊家林遺址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磚廠了,不禁讓人感慨歷史的變遷。
馬家窯彩陶被公認為中國彩陶文化的歷史巔峰。馬家窯文化遺址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史書描述,這里的彩陶圖案多樣,題材豐富,花紋精美,構(gòu)思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fā)展,折射了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
繼續(xù)向南走,就是馬家窯文化發(fā)現(xiàn)者瑞典人安特生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卓尼縣,我們試圖尋找他的足跡。一路上風景如畫,時而出現(xiàn)丹霞地貌的峽谷,時而出現(xiàn)一片片的高原草甸、漫山遍野的牦牛和山羊。繼續(xù)前行,大自然又給我們一個驚喜,在一個埡口處發(fā)現(xiàn)的一處風景奇佳的高山草甸。山上陡峭嶙峋,濃濃烏云覆蓋山間;遠處地平線上是綠油油草甸,幾只牦牛點綴其間。下面群山層巒疊嶂,格外壯美。據(jù)當?shù)厝苏f,安特生發(fā)現(xiàn)了馬家窯文化以后,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發(fā)現(xiàn)了寺洼文化,然后順洮河而下在辛店發(fā)現(xiàn)了辛店文化。在臨洮,安特生考察發(fā)掘半年多才回到北京。第二年他又來到甘肅,繼續(xù)考察發(fā)掘馬家窯文化的工作。
經(jīng)過探訪,我越發(fā)對馬家窯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旅途中,濃重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不斷交錯,讓我們在現(xiàn)實與歷史中游走……下山的路上,我仍沉浸在歷史的氛圍中,突然看到一群可愛的藏族孩子,歡快地奔跑在原野之上,雖然上學路途遙遠,但是這些孩子卻一路歡笑。歡笑感染了我們,也把我們從歷史拉回到現(xiàn)實中。
一路美麗的風光,似乎都是上帝筆下的圖畫。洮河的蜿蜒,一直延伸至天際,牦牛與山羊安詳?shù)芈皆诓莸厣介g。我們在這個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中,聆聽著歷史的聲音,追尋著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