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緊密,創(chuàng)新與合作就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初中歷史教學相對學生而言,無論是教學素材的理解,還是學習方法的掌握都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大多數(shù)學生更好學習課本知識,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在合租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團結互助的意識和良好習慣。本文擬從新課程改革背景入手,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形式和特點,從而有效研究分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和意義研究。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背景;小組合作學習;初中歷史教學;作用意義;研究分析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教學更重視學生全面發(fā)展,就要求扎實做好合作教學工作。正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成長方面發(fā)揮巨大作用,因此大多數(shù)初中歷史老師教學過程中,普遍選擇這一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內(nèi)涵和實質,無論是教學實踐,還是教學理念,都存在較大偏差。很多教師理解合作教學,都只是片面理解,與合作教學的實質理念下相違背,只是采取一些形式上類同于合作教學的,但實質上往往不是,最終無法達到合作教學的人才培養(yǎng)目的。
一、新課改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闡述及其意義
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如何在既增加知識,又能夠培養(yǎng)形成合作互助意識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這一合作形式的最主要特點是以小組為基本教學單位,通過小組成員交流合作,幫助各成員之間互相分享信息,最終形成有效互動、良性溝通的學習局面。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初中歷史教學來說,有著深刻意義。這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具體要求,通過開展形式各異、但本質一致的合作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相互協(xié)調(diào),互相學習,在知識學習的同時,實現(xiàn)綜合素質的共同成長。同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理念緊密結合之后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事實上,對教師來說,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教學策略,更是教師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概述
要想高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就需要充分結合教學實際,然而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大多數(shù)老師采取的分組方式是依據(jù)作為分組,也有老師是根據(jù)成績進行分組,而這種分組方式都是機械分組法,完全依舊客觀基礎來分組。其次,很多歷史教學在教學內(nèi)容選擇上,往往不夠恰當。并不是所有教學內(nèi)容都可以選擇小組合作學習內(nèi)容,只有認清教學的實質和學習的內(nèi)涵才能高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最后,小組內(nèi)部,小組之間缺乏行之有效的競爭對比,整個合作教學缺乏總結和對比,教學流于形式。
2、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明顯,從一定程度上說,與學生有著一定關系。而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合作意識較為欠缺,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較差。其次,部分教師并不能正確理解開展合作學習的意義和內(nèi)涵,其教育思想和理念不能適應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整個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并不完善,這將進一步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開展和進一步研究。整個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在內(nèi)部缺乏相互溝通協(xié)調(diào),而在組與組之間,缺乏有效競爭。
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優(yōu)化分析
1、合理構建歷史合作學習小組,堅持正確的分組方式
要想高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其基礎和關鍵前提就是對班級學生進行合理有效分組,傳統(tǒng)合作小組教學過程中,大多機械分組,分組出發(fā)點和結果都極不合理,且不利于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合作教學的本質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之間的密切關系,通過有效的交往和互動,最終實現(xiàn)教學效果和目標。因此,要堅持以興趣為分組先導,以教學為分組依據(jù),以組合搭配效果為分組目標,通過一系列有效的分組方法,最終選擇正確、合適的分組方式。
2、培養(yǎng)學生思考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合作學習需要學生有效溝通思考內(nèi)容,而這一前提就是有效溝通,勤奮思考。歷史教學內(nèi)容較多,學生如果不能夠勤思考、善發(fā)問,就無法形成系統(tǒng)學習體系,對學習內(nèi)容也缺乏細致了解。在知識學習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無法被激發(fā),缺乏學習興趣就使得整個歷史學習激發(fā)積極性和主動性。
3、轉變課堂教學互動形式,由教師主導轉向學生主導
歷史教學上的互動形式,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導,而教學活動要想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思考精神和思維意識,就離不開學生的有效參與。而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位置關系往往處理錯誤,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灌輸知識,而學生也只是在課堂上,應付講解內(nèi)容。在合作教學方式中,師生教學關系將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學生將主導課程教學進度和課程教學結果。
參考文獻:
[1]魏申翔.淺談初中歷史課堂的合作學習方法[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3:17-19.
作者簡介:周小芬,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郭村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