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芳
人口集聚對經濟發(fā)展有重要影響,不僅因為人多帶來便宜的勞動力,還因為人多帶來的多樣性是創(chuàng)新之源。所以蒂伯特模型就提出,地方政府會為了競爭人口而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背后的道理是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動,那么人就會“用腳投票”,轉到一個能滿足其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地方去,代價是支付相應的稅收。當享受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收益與支付稅收的成本在邊際上相等時,人口流動就處于均衡狀態(tài)。
蒂伯特模型對當下中國的人口流動有很大啟示。首先,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多,所以各個地方供給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千差萬別,這種差異性有助于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比如,“北上廣”在提供教育和醫(yī)療資源方面很有吸引力,因此盡管對人口流動的限制非常多,依然有大量的外來人口朝這些城市集聚。
其次,“北上廣”涉及的是跨省市流動。在同一省市內部,差異化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也會造成人口流動。學區(qū)房的例子表明家長對教育質量的微小變動都有很強的反應,不惜支付極高成本去獲得高質量的教育。這種在一個省市內的人口流動,其重要性常被低估。特定區(qū)域內的地方競爭也有利于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
再次,中國地方政府處于特殊的地方競爭狀態(tài)。盡管省部級行政長官的選拔不遵循官員競爭競標賽模式,但中下層官員在任時的政府績效會極大影響其升遷。這種“特殊國情”創(chuàng)造了地方競爭的空間。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有經濟績效和稅收收入就需要吸引人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去吸引人,同時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也被看做是重要的地方政績,因此地方有激勵去提供差異化的公共品來吸引外來人口,以獲得增長與收入。
最后,地方政府之間可以開發(fā)合作渠道來促進人口流動,實現共贏。當前的分稅制模式下,中央政府來協(xié)調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耗時耗力,而且成本高浪費大,還有可能形成制度漏洞造成腐敗。因此,減少中央的成本和控制腐敗可以促進地方間的合作。例如在對口支援和安置移民方面先由地方政府自己來協(xié)商,實現土地、人口和資金的交換。
甚至可以考慮“飛地模式”,在“飛地”里提供差異化的公共品。例如欠發(fā)達地區(qū)提供用地引入發(fā)達地區(qū)的管理經驗,在欠發(fā)達地區(qū)內的人口和其他外部人口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進入“飛地”。
總之,人口對于地方發(fā)展的重要性是地方政府先知道,在放開單獨二胎政策之后,各地實施細則的時間和力度差異表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放開得更快更多。而在促進人口流動上,中國的地方政府除了競爭還可以合作。即使在現行戶籍制度未能有大變動的情況下,以創(chuàng)新方式促進人口流動,地方政府也是大有可為的。
作者為本刊特約學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