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郭 偉,徐才福,趙 濤,王光友
(1. 神華寧夏煤業(yè)集團煤炭化學工業(yè)分公司,寧夏 靈武 750411; 2. 中國五環(huán)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4)
煤氣化裝置采用合成氣激冷流程時,必然產生大量的含固廢水。通常采用閃蒸的方式脫除廢水中溶解的酸性氣體,同時用灰水冷卻閃蒸氣回收廢熱。按照熱量回收的流程劃分,分為間接換熱流程和直接換熱流程。傳統(tǒng)的水煤漿加壓氣化的閃蒸流程即為間接換熱流程,由于出現結垢等現象導致?lián)Q熱效率下降,嚴重時會影響裝置的長周期運行[1];GSP氣化過程中出激冷室的黑水壓力約為4.2 MPa(g),溫度約為160 ℃。在閃蒸系統(tǒng)通過兩段閃蒸罐的減壓和蒸發(fā),把黑水的溫度降到約 70 ℃,并釋放出溶解在黑水里的大部分氣體。之后黑水送往澄清池進行除渣和循環(huán)再利用;閃蒸釋放出來的酸性氣體經過冷卻后送往焚燒爐。在開車過程中激冷、黑水系統(tǒng)相繼出現了激冷室液位波動大、激冷水過濾器堵塞、激冷噴頭磨蝕嚴重、黑水閃蒸系統(tǒng)磨蝕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不僅與上游的氣化反應密切相關,而且也與激冷、黑水系統(tǒng)本身設計存在缺陷相關。因此采用灰水和閃蒸氣直接接觸換熱的流程逐漸受到各方的重視[2]。
本文對直接換熱和間接換熱的兩種方案,從水耗、設備配置和效果方面進行對比,方案的工藝流程和物料數據見圖1、2, 方案一為間接換熱流程,方案二為直接換熱流程。
由表 1可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冷卻水耗量少788 t/h。原因在于中壓閃蒸冷凝器采用間接換熱時,閃蒸氣在165 ℃下冷凝,灰水從97 ℃升高到140℃,此時閃蒸氣的蒸汽分率約為40%。
表1 循環(huán)水耗對比Table 1 Contrast of circulating water consumption
這些蒸汽都在后續(xù)的冷卻器中冷卻,導致冷卻水耗量較高。如果要繼續(xù)升高灰水溫度,則換熱面積需要很大[3]。目前單臺換熱器的長度一般約為 10 m,已經很大。采用直接換熱時,灰水和閃蒸氣的傳熱效率較高,經過多層塔板的換熱,閃蒸氣的冷凝比較徹底。后續(xù)冷卻器水耗較低。
圖1 黑水處理間接換熱流程Fig.1 The process of blackwater indirect heat transfer
圖2 黑水處理直接換熱流程Fig.2 The process of blackwater direct heat transfer
Table 2 Equipment disposition contrast表2 設備配置對比
設備配置見表2。
采用閃蒸汽與循環(huán)灰水間接換熱的熱回收方法來處理干粉煤氣化工藝的黑水,有以下缺點:
(1)大量細小的飛灰易帶出,摻雜于水中經過間接換熱器,不但易發(fā)生結垢,造成換熱效率下降,導致閃蒸壓力難以控制,而且細灰隨黑水不斷磨蝕換熱器的內部構件,給換熱器的壽命造成嚴重的損害[4]。
(2)由于高壓灰水與閃蒸氣的操作壓差較大(4.9 /0.7 MPa(g)),換熱管使用材料為雙相鋼,使該設備造價昂貴。
經水煤漿黑水閃蒸工序實踐表明,許多工廠采用這類技術的灰水處理系統(tǒng)均出現過故障,出水經常渾濁發(fā)黑。帶來的主要影響是灰水循環(huán)回用量減少,新鮮水補充量提高,廢水處理系統(tǒng)負荷大增。因此,閃蒸氣與循環(huán)灰水直接換熱方式,用減濕器代替原來的高壓灰水換熱器,該技術與四噴嘴水煤漿氣化中采用蒸發(fā)熱水塔直接換熱類似,其效果是經過實踐檢驗的[5,6]。
此外,在中壓閃蒸罐頂部用清潔的給水進行洗滌??山档椭袎洪W蒸氣中的灰含量。
從上述各個方面的對比來看,直接換熱方案的水耗低。
根據工程經驗,方案一間接換熱的高壓差,管程為雙相鋼材料的換熱器的投資要高于直接換熱方案的減濕器。
在方案二中,根據表3的計算可知,在中壓閃蒸罐中洗滌后的閃蒸氣含塵量小于5 mg/Nm3,閃蒸氣在減濕器里被循環(huán)灰水冷凝,灰水總量增大,出口灰含量為 73×10-6,小于進口灰水含灰量 80×10-6。因此,在直接換熱方案經過實踐驗證下的前提下,其性能是較優(yōu)的。
表3 直接換熱流程詳細水耗Table 3 Direct heat flow with water consumption
[1]趙濤,章衛(wèi)星,等.干煤粉氣化技術之廢鍋流程與激冷流程的比較和選擇[J]. 化肥設計,2009,47(5):15-19.
[2]許世森,張東亮,等.大規(guī)模煤氣化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248-260.
[3]蔣建平,王聰.高效固液分離裝置及在煤氣洗滌廢水處理中的應用[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0,30(1):39-43.
[4]崔意華,袁善錄.GSP加壓氣流床氣化技術工藝分析[J].煤炭轉化,200 8,31(1):93-96.
[5]譚成敏,曹召軍.GSP粉煤氣化技術引進方案的優(yōu)化.煤化工,2008,13 4(1):10-12.
[6]唐宏青.GSP工藝技術[J].中氮肥,2005(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