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杜娟 賈王俊 陳相銀
北京三和藥業(yè)有限公司
側柏葉原植物側柏屬于柏科植物,是喬木的一種。原植物喜光,喜生于肥沃且排水良好的鈣質(zhì)土壤。側柏耐寒、耐旱、抗鹽堿,因此,側柏在我國分布極廣,北起內(nèi)蒙古、吉林,南至廣東及廣西北部;人工栽培范圍遍布全國各地。
據(jù)史料記載及現(xiàn)代臨床研究表明,側柏葉具有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發(fā)烏發(fā)的功效。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側柏葉也有較多記載。元代朱丹溪所著《本草衍義補遺》中曾這樣記載:“柏葉,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明代倪朱謨的《本草匯言》:“側柏葉,止流血,去風濕之藥也。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熱流溢于經(jīng)絡者,搗汁服之立止……”
側柏葉為側柏的枝梢和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柏有數(shù)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扁柏。其樹聳直,其皮薄,其肌膩,其花細瑣,其實成叢,狀如小鈴。霜后四裂,中有數(shù)子,大如麥粒,芬芳可愛。柏葉松身者,檜也。松葉柏身者,樅也。松檜相半者,檜柏也。峨眉山中一種竹葉柏身者,謂之竹柏……”
在現(xiàn)行藥典中,其原植物記述為柏科植物側柏。藥材多分枝(莖枝類圓柱形,紅棕色),小枝扁平。葉細小鱗片狀,交互對生,貼伏于枝上,深綠色或黃綠色。質(zhì)脆,易折斷。氣清香,味苦澀、微辛。
▲側柏葉
根據(jù)臨床應用的要求,可將其加工炮制為側柏葉和側柏炭兩種飲片形式。由于在采集過程中生側柏葉容易混入其他植物樹葉以及非藥用部位等雜質(zhì)。因此,側柏葉在炮制加工過程中須風選,之后由人工揀凈雜質(zhì),除去非藥用部位,必要時篩凈灰屑。在加工過程中,人工凈選起主要作用。
側柏炭,顧名思義是在保留藥性的前提下,將其炒炭,具體方法為:取凈側柏葉,置熱鍋內(nèi),不斷翻動,用武火150℃~180℃炒至表面黑褐色,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干即可。
側柏葉為常用藥,分布較為廣泛,也較為常見,市場上其相應的偽品較為少見,根據(jù)其具有的性狀特征易于分辨。生側柏其飲片特征同側柏葉藥材。
顯微鑒別可通過顯微鏡來觀察其粉末特征。側柏葉粉末黃綠色,葉上表皮細胞長方形,壁略厚。下表皮細胞類方形,氣孔甚多,凹陷型,保衛(wèi)細胞較大,側面觀呈啞鈴狀。薄壁細胞含油滴,纖維細長,直徑約18μm,具緣紋孔管胞有時可見。
側柏葉在臨床中既可生用,也可炭用。兩者相比較而言,側柏炭更長于止血。在臨床上,側柏葉可與生地黃配伍合用,可以增強清熱養(yǎng)陰、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血熱妄行諸證,如《普濟方》卷二中的柏葉湯。治因熱出血,與生地配伍,此方中,側柏葉苦澀,微寒,涼血止血;生地甘苦而寒,清熱養(yǎng)陰涼血,二者合用共奏清熱養(yǎng)陰、涼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盛陰虛之咯血、尿血等癥,也可與干姜合用治療因寒出血。對于熱性出血,常與地榆配伍,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研究發(fā)現(xiàn),側柏葉煎劑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其止血有效成分為槲皮素和鞣質(zhì)。此外,尚有鎮(zhèn)咳、祛痰、平喘、鎮(zhèn)靜等作用。相關的體外實驗表明,側柏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從古至今,中藥配伍在臨床應用中一直演繹著重要的角色。根據(jù)不同的患者以及不同的臨床癥狀,側柏葉可與多味中藥合理配伍應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