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翰芳
摘 要:世界經濟區(qū)域化和一體化引發(fā)了各國面臨諸多共同的知識產權司法改革問題,致使知識產權基本司法制度趨同。中國作為經濟快速成長的發(fā)展中國家,知識產權司法改革有著特殊背景,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路徑必須在結合本國背景和域外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關鍵詞:全球化;知識產權;司法改革;中國路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都在積極進行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經濟區(qū)域化、一體化的浪潮推動了知識產權司法的相互交流,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推動因素既包括國外影響,也有本國經濟法制化的現(xiàn)實需求。因此,只有全面審視國內外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基本趨勢和現(xiàn)狀,才能對司法改革理念有準確定位。長久以來,不少人認為中國知識產權司法改革應當移植代表性國家的知識產權司法制度,以期快速提高知識產權司法水平。中國知識產權司法改革在這種背景下應當選擇何種路徑,值得認真探討。
一、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全球化趨勢
(一)知識產權基本司法制度趨同化
為了改善知識產權訴訟遲延和成本高昂的問題,各國都傾向于將知識產權案件集中由一個專門法院或專門法庭審理,例如德國聯(lián)邦專利法院、美國聯(lián)邦巡回上訴法院、日本知識產權高等法院。審判機構專門化為不同類型案件集中審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例如臺灣地區(qū)智慧財產法院突破了司法體系劃分,可以統(tǒng)一管轄涉及智慧財產的刑事、民事、行政訴訟案件,開創(chuàng)了臺灣司法改革的先例。
由于知識產權訴訟的專業(yè)性要求,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都積極推動專家參與知識產權審判活動。例如美國的法官技術顧問制度,雙方當事人都可以請求技術顧問出庭作證支持自己的觀點。日本的專門委員制度,法官和當事人可以聽取專家對技術問題的說明解釋;日本還有調查官制度,知識產權調查官輔助法官進行必要的關于專業(yè)、技術方面的調查、證據的審查判斷等。
(二)域外知識產權司法改革對中國的影響
我國國務院在2008年頒發(fā)了《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其中第45條提出要完善知識產權審判體制,研究設置統(tǒng)一受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專門知識產權法庭;第46條提出要加強知識產權司法解釋工作,建立和完善司法鑒定、專家證人、技術調查等訴訟制度。
在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11年)》白皮書中,提出要積極推動知識產權審判庭集中審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試點工作。
2012年我國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了全面修改,其中第79條就增設了專家輔助人制度。專家輔助人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助手,對鑒定意見或者專業(yè)問題提出意見,有助于查明知識產權案件事實。
為履行TRIPS協(xié)議規(guī)定的義務,建立臨時措施制度,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法院對于適用臨時措施保護知識產權的態(tài)度是相對積極的,實際裁定支持的比例也是相當高的。
二、中國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特殊背景
(一)知識產權司法資源較為匱乏
相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中國知識產權司法資源較為匱乏,主要表現(xiàn)為司法人員、專門審判組織和經驗積累都不充足。
截至2011年底,中國近300個中級法院中,具有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案件和涉及馳名商標認定案件管轄權的只有分別為82個、45個、46個和43個,3000余個基層法院中,具有一般知識產權案件管轄的基層法院只有119個,只有3個試點審理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糾紛案件的基層法院[]。這些數(shù)據都說明了現(xiàn)在中國知識產權審判組織的不足。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統(tǒng)計,2012年1月到9月一審案件合計收案6408399件,其中一審知識產權案件收案65105件,大約占所有收案案件的1%左右。2011年全國法院審理各類一審案件合計收案7596116件,其中知識產權一審案件合計收案68022件,大約占所有收案案件的0.9%。知識產權案件數(shù)量的稀少,就導致了法官知識產權案件審理經驗的不足,同時也沒有足夠的案例來總結和積累經驗教訓。
(二)知識產權保護的司法路徑依賴。
法治國家建設促使司法權的地位不斷提升,完善的司法程序也增強了公民對司法的信任度,形成當事人通過訴訟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偏好。造成知識產權仲裁缺位主要是因為民眾對知識產權仲裁認識不夠,意愿不強。權利人通常希望通過知識產權訴訟表達自己強烈的態(tài)度,而不希望通過仲裁這種略顯示弱的手段。而且倘若利用仲裁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因仲裁程序一次終結,當事人就失去了類似上訴的補救機會。同時,知識產權專業(yè)調解組織體系未建立,調解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不強,同樣也缺乏對當事人的吸引力。
盡管知識產權案件在整個司法案件中的比例不高,但案件增長速度卻非??臁K痉窂揭蕾嚰又亓朔ㄔ贺摀?,相對脆弱的知識產權司法體系難以應對快速增長的案件數(shù)量。
三、中國知識產權司法改革路徑的選擇
(一)完善“可接近”的知識產權司法制度
雖然借鑒了很多外國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經驗,但這并不能說明應該將中外知識產權司法制度的同一性作為目標追求。應將程序效能作為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基本評價標準,這里所指的程序效能是指知識產權司法制度能否實現(xiàn)公正與效率,并保證公正和效率之間的平衡。訴訟專門化固然有助于提高知識產權訴訟的公正性,但同時也可能產生程序過于精細化的問題,應在關照專門訴訟的同時適當簡化程序,避免當事人在繁瑣冗長的訴訟程序和高昂的訴訟成本面前望而卻步。
為了更便于民眾利用知識產權司法制度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建議設置訴訟輔導制度。要明確法院在知識產權訴訟當事人負有程序輔導義務,在訴訟過程中通過釋明的方式,隨時解答有關程序規(guī)定的法律意義。未履行程序輔導義務的,可以構成案件再審的理由。
(二)知識產權司法體系的漸進式構建
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了西方知識產權發(fā)展上百年的路,這種發(fā)展速度必定使改革中的問題集中爆發(fā),需要經過長期的、大范圍的知識產權司法改革的試點工作,需要分地區(qū)、分類型的進行試驗,然后選擇經實踐證明的成功模式加以推廣。
知識產權司法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實踐中,可以先針對專門問題發(fā)布司法解釋,在司法解釋中不斷充實訴訟的程序問題,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推進知識產權司法經驗的傳播;在時機成熟之后,再制定專門的程序來完善知識產權司法制度。與此同時,注重知識產權司法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逐步增加有知識產權案件管轄權的基層法院,強化知識產權司法的支撐體系。
(三)推行知識產權ADR機制
各國、各地區(qū)都在尋求訴訟與非訴訟銜接的其他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方式。例如臺灣地區(qū)《著作權爭議調解辦法》就詳細規(guī)定了著作權爭議調解范圍及調解機關、調解程序、調解結果的確認等內容。中國大陸應該發(fā)揮知識產權專業(yè)調解、行政調解、專業(yè)仲裁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增強當事人糾紛解決的選擇權。
專業(yè)調解是指發(fā)揮知識產權相關團體、行業(yè)協(xié)會的調解作用,有關團體和行業(yè)協(xié)會的成員往往有著共同的知識背景和活動領域,調解者和當事人都熟悉所在領域的活動規(guī)則,可以更好的進行交流,有益于知識產權糾紛的快速解決。不僅如此,作為特有的知識產權雙軌制保護國家,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應該共同協(xié)調運作。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本身就熟悉相關知識產權的政策和行業(yè)發(fā)展狀況,也可以理解該行業(yè)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有利于促進糾紛的實質解決。
總之,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不能脫離中國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知識產權司法改革要采用“跟進式”和“漸進式”的策略,在社會轉型大潮的推動下實施改革措施。改革的根本目標是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司法公共服務產品,滿足社會知識產權糾紛解決的需要。只要將民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任何有益的改革經驗和司法傳統(tǒng)都值得借鑒,不存在無法突破的禁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