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洋濱
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不斷地發(fā)展,科技館的科普教育作用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科普手段不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但是,“科學”這個詞在老百姓的眼中依然是晦澀、艱深、高端、有距離感。如何才能進一步拉近科學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架起科學與老百姓之間的橋梁,讓“生活處處有科學”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正是廣大科普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而“菠蘿科學獎”或許能給我們的科普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guān)鍵詞:菠蘿科學獎 科普 科技館
中圖分類號:G322.7;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b)-0241-02
Discussion on Pineapple Science Prizes Enlightenment to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Ye YangBin
(Zhejiang Science&Technology Museum,Hangzhou Zhajiang 310014,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clear to all. Whether in the content,or form,science means have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However,to the common people, the word “science” is still obscure,difficult,high-end,and feels distant.How can we further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common people?How can we built a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common people?How can we make“Life is full of science”not just a slogan?These are what the majority of popularizer of science need to think about.The Pineapple Science Prize maybe give us some new ideas.
Key Words:Pineapple Science Prize;Popular Scie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科學技術(shù)館(簡稱科技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gòu)。主要通過常設(shè)和短期展覽,以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助性展示手段,以激發(fā)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也可舉辦其它科普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
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功能日益明顯,如何創(chuàng)新科普理念,沖破科普手段僵化的困局,本文將以“菠蘿科學獎”為基點,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1 科技館的科普形式
科技館對于中國來說或許還是個新鮮事物,但是放眼全球,科技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科技館的科普形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早期的動植物標本陳列,到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科技物品展覽和圖文介紹,再到近代互動展品的展示,科普手段已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下面,我以浙江省科技館為例,簡要介紹一下現(xiàn)階段科技館主流的科普手段。
1.1 展廳展覽
(1)常設(shè)展覽:常設(shè)展覽是科普展覽的重頭戲,浙江省科技館的常設(shè)展廳面積共11000平方米左右,100多個展項、300多件展品,包含數(shù)、理、化、天、地、生等基礎(chǔ)科學原理內(nèi)容,內(nèi)涉及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材料科學、航天技術(shù)、能源技術(shù)、信息技術(shù)等十幾個學科領(lǐng)域知識。(2)臨時展覽:臨時展覽對科技館保持吸引力的非常重要,不定期地引進或舉辦一些有趣好玩、公眾關(guān)心的主題展覽,可以增強科技館的新鮮度。
1.2 科學脫口秀
ASTalk是浙江省科技館承辦的“科學+”活動旗下的子品牌,形式上就是科學脫口秀。由一位某領(lǐng)域的專家學者,就某一公眾關(guān)心的科學話題進行脫口秀,在風趣幽默的氛圍里,讓公眾了解科學,走進科學。
1.3 科普講座
“科學會客廳”和“百日譚”是浙江省科技館承辦的“科學+”活動旗下的兩項創(chuàng)新型科普講座。相較于傳統(tǒng)的科普講座,“科學會客廳”定位于高端講座,主講人主要是兩院院士,講座內(nèi)容專業(yè)性較強。“百日譚”則是選取某個科學紀念日作為講座主題,如地球日、氣象日等。由三位該領(lǐng)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側(cè)重面論述相關(guān)話題。以地球日為例,請地震專家,水污染治理專家、植物專家就各自的研究領(lǐng)域闡述地球這個主題。
1.4 科普沙龍
“科學咖啡館”是浙江省科技館承辦的“科學+”活動旗下的科學沙龍活動。主要由兩位不同領(lǐng)域的專家就同一個話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類似于跨界對話?;顒拥男问捷p松愉快,觀眾邊喝咖啡邊討論,不同行業(yè)不同領(lǐng)域的思想就同一話題擦出奇妙的火花。
2 科技館科普傳播存在的問題
觀察科技館的各種科普傳播方式,不難看出,不論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但是從實際的科普效果來看,依然沒有達到活動的預期效果。我認為這里面有兩個問題:首先是科普活動喜歡搞“高大上”,難以拉近科學與老百姓的距離??萍拣^的各類科普活動,不論是講座、沙龍、展覽,都喜歡請高端的專家學者,以突顯活動的檔次高,講的主題大多也都比較艱深難懂,老百姓不易接受。不是說請院士專家不好,但是一味地追求“高端”科學內(nèi)容進行科學傳播,受眾范圍會受到限制,無法有效起到科學普及的效果。其次是沒有抓準科普傳播的受眾心理。有句話叫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識的傳播和科學的普及若無法抓住受眾的目光,無法引起受眾的好奇心,科普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無法持久。endprint
鑒于此,浙江省科技館推出了“菠蘿科學獎”,喊出了向好奇心致敬的口號,嘗試著用這種全新的科普活動來突破科普傳播的瓶頸。
3 菠蘿科學獎概況
“菠蘿科學獎”是由浙江省科協(xié)支持,浙江省科技館與科技媒體果殼網(wǎng)合力打造的科學獎項。希望通過征集科學領(lǐng)域內(nèi)“好笑而嚴肅”的研究成果,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學技術(shù)有趣的一面。2012年4月7日,首屆菠蘿科學獎在杭州舉行頒獎典禮。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蘿科學獎的口號,菠蘿科學獎算是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獎”,獎勵那些有想象力、有趣的科學研究成果,喚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
“菠蘿科學獎”和普通科學獎項最大的特點,在于既有學術(shù)研究的嚴謹性,又不乏趣味性。其研究的對象和方法,往往能令普通人會心一笑。比如,首屆菠蘿科學獎化學獎得主——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技術(shù)學院的“瓦罐雞湯主要滋味物質(zhì)研究”,就是通過嚴謹、科學的調(diào)研方法來研究瓦罐雞湯為什么味道比較好的原因,研究內(nèi)容看似搞笑,但研究過程嚴肅科學。
菠蘿科學獎共設(shè)置了5個常規(guī)獎項,分別是物理獎、化學獎、醫(yī)學生物獎、數(shù)學獎和心理學獎;2個專項獎,發(fā)明獎和幻想獎;2個特殊獎項,菠蘿U獎和菠蘿Me獎。評委組由科學家評委團、星光評委團和路人評委團構(gòu)成,以保證頒獎結(jié)果的“科學性”“趣味”“想象力”等指標[1]。
4 菠蘿科學獎對科普工作的借鑒意義
相較于以往的科普活動,菠蘿科學獎的不同之處,或者說是借鑒意義有以下幾點。
首先,科普理念的創(chuàng)新?!跋蚝闷嫘闹戮础边@句口號擲地有聲地喊出了菠蘿科學獎的科普理念,就是要喚起公眾對科學的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研究成果,都是從最初的興趣、好奇和熱情一步步發(fā)展而來的。雖然社會各界多年以來都在呼吁科普工作不能枯燥乏味,要抓住公眾的興趣點。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又掉入了科學傳播“高端、大氣、上檔次”、“枯燥、乏味、沒興趣”的陷阱。菠蘿科學獎試圖打破這種理念上的束縛,把喚起民眾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作為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務,進一步拉近公眾和科學之間的距離,讓科學變得更親民,讓“生活處處有科學”不再是一句空的口號。
其次,科普形式的創(chuàng)新。菠蘿科學獎是社會團體發(fā)起的科技獎項,而我國其他許多科技獎項都是官方的,是政府頒發(fā)的。因此,菠蘿科學獎的出現(xiàn),某種程度上是回應了科技發(fā)展的時代需求,反映了我國非政府科技獎勵在地方的探索和嘗試,對于推動我國科技獎勵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類似菠蘿科學獎這樣的非政府科技獎項成為了國家科技獎勵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科技獎勵無法顧及的地方,同時也擴大了整個科技獎勵的范圍。我國政府科技獎勵的對象主要針對能夠獲得重大社會收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內(nèi)容和形式比較正統(tǒng),氛圍過于嚴肅。相比較而言,菠蘿科學獎針對個體且側(cè)重于打造獎項的獨特個性。該獎項將娛樂與科學兩個要素相結(jié)合,以娛樂的方式傳播科學,更好地激發(fā)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領(lǐng)域的空白,且較好地避免了獎項交叉重復情況的發(fā)生,更好地激發(fā)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促進我國科學技術(shù)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獨特作用[2]。
5 結(jié)語
我國科技館建設(shè)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較快。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科學技術(shù)日益更新,科技館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科普傳播手段,才能滿足公眾不斷增強的科學文化需求。菠蘿科學獎只是科技館科普工作創(chuàng)新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期待科技館能夠推層出新,更好地承擔起科普教育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菠蘿科學獎[EB/OL].http://baike.baidu.com/.
[2] 張楠.從菠蘿科學獎探析非政府科技獎項的發(fā)展軌跡[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