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述彬
摘 要:強夯法是一種較好的地基處理方法之一,強夯法目前已發(fā)展到地基土的大面積加固,深度可達30 m。在飽和無粘性土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液化,在夯擊過程中,土體的瞬時沉降可達幾十厘米,土中產生液化后使土的結構破壞,土的強度下降到最小值,隨后在夯擊點周圍出現(xiàn)徑向裂隙,成為加速孔隙水壓力消散的主要通道,因粘性土具有觸變的特性,使降低的強度得到恢復和增強。另外,強夯后所導致砂性土的液化,能夠降低地基在未來地震作用下的液化勢。雖然地基土的密度增加不多,但卻能減少在未來地震作用下發(fā)生液化的可能性。
關鍵詞:強夯法 超孔隙水壓力 排水通道 觸變 液化
中圖分類號:TU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036-01
強夯法在實踐中已被證實是一種較好的地基處理方法之一,該方法的首次提出是在第十屆國際土力學和基礎工程會議上。具體說明了強夯法的發(fā)展程度,該法可適用于深度30 m范圍內的大面積地基土的加固。如果操作環(huán)境為非飽和土,則壓密可達到實驗室的擊實試驗效果。如果操作環(huán)境為飽和無粘性土,反應過程中可能有液化效應,其效果亦有相關報道和試驗佐證。同爆破法或者是振動法的反映過程類似。在對雜填土的過程中運用強夯法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需要破壞土質的結構,構造因孔隙水壓而誕生的排水通道時,效果尤其顯著。
1 強夯法的工作機理
1.1 飽和土的壓縮性
在具體的工程施工當中,不管是怎樣的復雜土質,一旦施加夯擊,必定造成地基的劇烈反應以至沉降,這種現(xiàn)象在粒性土質下,尤為明顯。國際上認為,滲透性極小的飽和細粒土質,在評估其沉降范圍時務必要考慮其孔隙水的排出能力。傳統(tǒng)意義的固結理論中,我們把這當作是必要充分條件。因飽和細粒土質自身滲透性低的特質,決定了孔隙水無法及時排出,在瞬間荷載作用時,未必能立即引起巨大沉降效果。
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反應,造成微氣泡增加,據(jù)實際測算,第四紀土的含氣量約在1%~4%之間,在實行強夯法的過程中,氣體體積減小,孔隙壓力下降,每次總體積可下降40%。
1.2 產生液化
強夯法實行過程中,土體的受壓不斷增加,因此氣體的體積不斷收縮。從數(shù)據(jù)上看,土面的沉降度與夯擊的力度是成正比的。知道氣體的體積下降能力接近于零時,土面沉降基本不會再有所變化,此時孔隙水在受壓的情況下,水壓與液化壓達到一定比例,此時液化壓力轉化為覆蓋壓力,最終這個數(shù)值達到100%,土面介于正常和液化的臨界點。這時的能量值,學術上則稱之為飽和能量值。原本的吸附水轉化為自由水,伴隨著土面強度的不斷下降,最終達到飽和,破壞土起的重塑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天然形態(tài)下的土,其液化過程是經年累月的漸變過程。大部分的沉積物以層狀和結構的方式展現(xiàn)。部分砂質或者是粉末性質的圖層相對更容易進入液化。不過強夯法下的液化,是強制的局部液化。
1.3 滲透性變化
夯擊造成巨大的作用力,這在土體深處形成沖擊波和動應力。這種力直接給孔隙水增壓,導致其正面壓力大于側向壓力。此時,土體內部的顆粒微塵出現(xiàn)縫隙,也就出現(xiàn)了排水通道,孔隙水中吸附水轉化自由水,經由孔隙通道順利排除。在實際操作過程但中,施工人員可以有規(guī)則的網格化布置夯點。這樣有利于夯擊力量的集中,在土體上垂直施力,形成規(guī)則的排水通道。操作得當,可見大量涌水現(xiàn)象。但如果不經規(guī)劃,盲目夯擊,導致受力不均勻,部分水就無法順利排除,連續(xù)性就受到了影響。同時也說明,實際夯擊試驗中測量的滲透系數(shù),不能完全說明夯擊后孔隙水壓的特性??紫吨械乃詣釉獾介]合,恢復到常態(tài)的條件是孔隙水受到的壓力消散或者低于土內顆粒微塵側向的壓力。當夯擊帶來沖擊波,土內吸附水會直接轉化成自由水,此時毛細管的橫斷面也會擴大。
1.4 觸變恢復
相關著作和試驗已經證明,重復夯擊的情況下,會破壞土體的強度,隨之而來的就是液化或者是接近液化的狀態(tài)。此后土體的強度弱化到一個臨界點,土體內部產生縫隙,原本吸附水轉化為自由水,經過孔隙壓力的作用,而散發(fā)出來。土粒之間的緊密程度增加,新吸附水的層面逐漸固定,這一過程增加了土體的抗剪度和變性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土體的變形沉降不再明顯,數(shù)值不足千分之一。由此可知,在強夯法實行過程中,體積會發(fā)生變化,承載力隨之提高,但是這一現(xiàn)象尚未有算術級規(guī)律來界定。自由水在被土粒再吸收重新恢復為吸附水,該現(xiàn)象尚無法用傳統(tǒng)的固結理論來說明。
在實行強夯法后,具有觸變性的飽和粘性土,其土質結構將產生劇烈變化,強度幾乎降為零,隨時間的推移,強度又逐漸恢復。因此,強夯后的質量檢驗的勘探工作或測試工作,至少宜在強夯施工后一個月再進行,不然得出的指標會偏小。
靈敏度較高的粘土存在觸變效應,實際上所有細顆粒土均存在這一現(xiàn)象。經強夯后土在振動恢復過程中,對振動是十分敏感的,進行勘探測試工作時應特別注意。
學術界可從四個方面來解釋動力固結下的理論模型。(1)由于有機物的作用,土壤中存在大量微氣泡,存在于氣泡中的水被認為可以壓縮,故稱孔隙水具有壓縮性。(2)實行強夯法前后滲透性的變化過程,可在實驗室中利用孔徑靈活的排水孔來模擬。(3)在模擬試驗中,我們不再把彈簧的剛度定義為常數(shù),而是土體的壓縮模量,是一個變量。因為在實際操作強夯法的過程中,因為吸附水的關系,這個量在反復荷載的過程中會發(fā)送巨大變化。(4)加載后傳遞力的活塞或氣缸間存在摩阻力。因此,液體中壓力減少,不能自動導致活塞的位移和彈簧的變化。在實際現(xiàn)場的地集中,??捎^察到孔隙水壓力的減少并沒有相應的引起沉降。
2 結語
(1)實際夯擊操作時,土體的瞬間沉降范圍在1~10 cm之間。液化后的土體也破壞了土體原先的結構,隨之減弱土體的強度,使之下降到最低點。圍繞夯擊點散發(fā)性出現(xiàn)裂縫,孔隙水的壓力也經由這些裂縫迅速消散。在粘性土中,陰氣觸變特點,恢復能力略高。
(2)在砂性土中,強夯帶來的液化效果有所降低,因為砂性土土質特點,地基土密度不會增加太多,故而減少了未來地震時液化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左名麒,朱樹森.強夯法加固地基[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0.
[2] 鄒仁華,奚家米.強夯法地基加固機理分析與應用[J].西安礦業(yè)學院學報,199,19(增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