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現(xiàn)象學在倫理學的研究基礎上,發(fā)展出宗教現(xiàn)象學,宗教現(xiàn)象學的本質任務之一就是對宗教行為的研究,舍勒通過宗教行為來證實作為無限位格上帝的存在,對上帝進行“指認”來發(fā)現(xiàn)上帝的實存性及其意義。
關鍵詞:宗教現(xiàn)象學;舍勒;上帝存在;宗教行為
一、宗教現(xiàn)象學
宗教現(xiàn)象學的研究曾興盛一時,關于宗教現(xiàn)象學的概念,最早可以參考尚德培在1887年版的《宗教史教科書》中引入了“宗教現(xiàn)象學”的說法。與舍勒齊名的著名現(xiàn)象學家胡塞爾認為,《論神圣》這本書才是真正的宗教現(xiàn)象學研究的開端。海德格爾對宗教現(xiàn)象學的觀點不同于其他學者,他認為,宗教現(xiàn)象學與宗教哲學是一回事。
那么,舍勒的觀點又是怎樣呢?按照舍勒的《形式主義》所寫的順序,宗教現(xiàn)象學在人格主義的價值倫理學之后。舍勒對倫理學的認知建立在價值之上,認為只有人格在倫常中才可能是善是惡,即善惡之間的橋梁是人格。但除了上帝以外,沒有完全的人格存在,唯有上帝才能克服這種不完全性。所以產生了對自然進程中,關于神本質的學說連同對神本質性被給予的行為種類的探討,自此誕生了宗教現(xiàn)象學。宗教現(xiàn)象學的探索不能完全的回溯到倫理學之中,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因此,宗教現(xiàn)象學的研究發(fā)展是倫理學的必然延伸。正如斯佩德所說:“他試圖為完成其倫理學而轉向上帝的時候,這一轉向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為了思考哲學問題,他竭盡了余生”。
在舍勒的《論人之中的永恒》一書中,對宗教學現(xiàn)象學的本質任務他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最首要的就是對上帝即神的本質體(Wesensontik)的研究,其次就是如何證實上帝即神明的存在,再次是對宗教行為的研究。舍勒宗教現(xiàn)象學的研究源于他當時信仰天主教,一方面迎合了天主教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個人對上帝存在等哲學問題的思考,這方面的研究使他與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道路漸行漸遠,獨樹一幟。
二、上帝存在與宗教行為
在宗教現(xiàn)象學的本質任務中,最重要的是對宗教行為的研究。這個觀點源于舍勒對上帝的“指認”。“指認”是指指明某物的方法,指認某物是指對那些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某物的再發(fā)現(xiàn)。舍勒如何通過對上帝的“指認”來發(fā)現(xiàn)上帝的存在呢?上帝作為“位格之位格” 即神圣位格,是作為一種非客體化的位格存在而呈現(xiàn)自身,不單純是形而上學的概念。在我們所固有的觀念中,有限位格如果要認識神圣位格之本性,以及在傳統(tǒng)哲學和神學中的地位,只有兩條路:一是“通過這個東西在一個原初神圣者中的自行啟示”;一是“通過另一條途徑,例如認識、推論、假定(康德)的途徑”。舍勒在《絕對域與上帝理念的實在設定》中,批判和反駁后一種(康德式的證明)途徑的不合理性和有限性?!胺策@類學說,乃是我們必須明確地予以反駁的。”所以,要通過有限位格即人的自行啟示,就必須正視人身上的非理性因素,否則我們就會舍棄全部的宗教真理。也就是說,只能通過人類宗教行為的分析才能了解上帝的屬性,才能了解人如何在其自身體驗到這一神圣的層面。
既然通過宗教行為能給上帝存在增加一些佐證,那么就會帶出另一個問題,即“上帝之存在能否由宗教行為推斷出來呢?”舍勒給出了一個可能性回答,上帝的存在可以在宗教行為中得到指明或確認。宗教行為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三個主要特征使其有別于其它種類的行為:其一、宗教行為意向之世界超越性;其二、只有神明者(das Gottliche)才能使這種行為意向獲得充實,即通過獨一的真神上帝才可能實現(xiàn),這與其他的人類行為相悖,人類的其他行為根本不具備宗教行為中的這種獨特本質;其三、它是領受性的行為——神傾身于人,并自行傳達或敞開其神性特質,宗教行為唯有通過領受這種自行傳達或啟示才能獲得充實。因此,任何一種宗教行為都包含著一種回應行為。所以,舍勒認為每個人都必然會有宗教行為,因為任何有限的精神或意識總具有朝向絕對域的傾向。這里的宗教行為并不僅是單純的宗教儀式行為,還包括人心中自發(fā)對精神意識的反應。例如,在著名文學作品《悲慘世界》中,刑滿釋放的冉阿讓到教堂住宿時偷走了值錢的燭臺、銀碗等物品,被警察抓回來的時候,神父從神而來的愛和憐憫寬恕了他,為他在警察面前開脫,并送他別的物品使他在路上有夠用的錢財,這就比單純的宗教儀式行為有更深遠的意義?!吧系圩鳛闊o限的位格,是無法通過自然而然的行為(spontaneous acts)方式來認識,只能通過其自身的給予性來認識”。所以,上帝存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宗教行為來進行推斷的。
宗教行為是人類存在的基本的和必須的成分。每一個人靈魂的核心,都有一個必然的精神訴求。因此,“只有在這里,在這個集體當中,人的沖動和思想的發(fā)展才安靜下來,棲息于此。只有在上帝之中。只有通過上帝,我們才真正在我們當中以精神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鄙系凼莻€體對集體的精神意向,通過宗教行為,人對自身的抽象的層面(人的本質與一種特別的抽象層面相關)進行填補,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說自己與這種絕對層面無關。“因為舍勒將宗教行為看作一種神圣回應的行動,他一再重申他的立場,即,在宗教和形而上學之間作出一種嚴格的區(qū)分。因為形而上學的行為從未獲得任何神圣性的回應,因此,哲學中的思的行為不適用于證明上帝的存在”。
三、宗教現(xiàn)象學中上帝存在的意義
舍勒通過現(xiàn)象學的方法來探索上帝存在的問題,開創(chuàng)了宗教現(xiàn)象學研究的先河。舍勒區(qū)分了哲學和宗教哲學的界限,也區(qū)分了宗教和神學的界限,因為宗教中的上帝是自有永有,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是通往終極救贖的道路,作為一個造物主,不單純是一個形而上的理念,而是生成一個位格的價值實存性。
在舍勒看來,人的本質之中都有一種“形而上學傾向”,人總要擺脫虛無去尋找絕對者?!叭魏我粋€有限意識,如果他在沒有上帝之實際的自行傳達的情況下存在,就必然地具有一種形而上學,亦即他必然將一個源自有限本質狀態(tài)之整體意指地加入到一個各自所指的絕對域之中。所謂不可論,只不過是這樣一種形而上學的一個極限情形——虛無之形而上學。這也就是說,人本質上必然地是形而上學家——假如他不信上帝之實在性。”
舍勒探討了上帝作為神圣位格且實際存在,并通過宗教行為來展示其實存性,填補了人自身的抽象層面,上帝作為個體對集體的精神意向,使人內在的需要得到滿足,帶來回應的行為。宗教現(xiàn)象學不同于任何一種宗教研究,其最終目標在于對宗教本質的把握。舍勒開啟了宗教研究一個新的領域,對當代的宗教研究以及現(xiàn)象學擴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弗林斯著.舍勒思想評述[M].王芃,譯.華夏出版社,2003,第107頁.
[2]舍勒著.愛的秩序[M].林克,譯.三聯(lián)書店,1995,第99頁.
[3]弗林斯著.舍勒思想評述[M].王芃,譯.華夏出版社,2003,第108頁.
[4]舍勒著.死·永生·上帝[M].孫周興,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