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松 張 琴
(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本文選取了三組節(jié)點來分析鋼管結構加強型K節(jié)點的力學性能,每組分別選取主管和支管的尺寸相同的五個節(jié)點,套管的尺寸不同,并對各節(jié)點進行極限承載力的分析,主管外寬分別為120 mm,240 mm,480 mm。支管外徑分別為 80 mm,100 mm,200 mm。取加強套管的長度和加強套管的厚度為變化值,主要應考慮的參數(shù)為:節(jié)點主管的外寬與支管外徑的比值β,主管的外寬與主管的厚度的比值γ和主管的厚度與支管的厚度的比值τ,主管的長度和加強套管的長度的比值L/l0,主管的厚度與加強套管的厚度的比值T/t0,在建模過程中同一組的主管的厚度和長度不變化。分析比較加強套管的幾何參數(shù)進行變化時,對鋼管結構加強型K節(jié)點的力學性能的影響,并與鋼管結構普通K型節(jié)點的承載力性能進行比較。
本文共選取了三組節(jié)點來分析鋼管結構加強型K節(jié)點的力學性能,每組分別為五個節(jié)點,每一組五個節(jié)點的弦桿和腹桿的尺寸都相同,加強節(jié)點中加強套管的長度為l0,加強套管的厚度t0是變化值,同一組節(jié)點中β,γ,τ取相同值,變化套管的長度l0,套管的厚度t0,即主管的長度和加強套管的長度的比值L/l0,主管的厚度與加強套管的厚度的比值T/t0變化時,分析加強型K節(jié)點的力學性能。比較鋼管結構加強型K節(jié)點與鋼管結構普通K節(jié)點承載力的變化,并比較兩種節(jié)點的破壞模式。同時比較分析在主管的長度和加強套管的長度的比值L/l0,主管的厚度與加強套管的厚度的比值T/t0變化時對鋼管結構加強型K節(jié)點破壞模式及承載力的影響,比較得出其變化參數(shù)的優(yōu)化值。變化參數(shù)L/l0,T/t0不同時鋼管結構加強型K節(jié)點極限承載力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變化參數(shù)L/l0,T/t0不同時鋼管結構加強型K節(jié)點應力和位移值
由表1可以得出,在參數(shù)L/l0,T/t0不同,節(jié)點承載力與位移也不同,當主管厚度與加強套管厚度的比值T/t0是定值,即節(jié)點加強套管的厚度尺寸是定值,主管長度與加強套管長度的比值L/l0的值分別取5,3.33,2.5,2,1.67 時,也就是取主管長度分別為 5,3.33,2.5,2,1.67 倍的加強套管長度,得出的最大應變與最大應力之間的關系。當節(jié)點加強套管的厚度尺寸是定值時,套管長度變大時承載力是呈增加的走勢,但是主管長度與加強套管長度的比值L/l0取2和1.67的時候,加強套管長度變大時承載力不再跟隨其變化,當主管厚度與加強套管厚度的比值T/t0取1.0和1.1的時候,主管的長度與加強套管的長度的比值L/l0取2的時候的承載力要大于取1.67時的承載力,當主管厚度與加強套管厚度的比值T/t0為其他值時,主管長度與加強套管長度的比值L/l0取2和1.67時的承載力差別不大,如果考慮到用料的經濟問題的話,在加強套管長度選取上建議主管長度與加強套管長度的比值L/l0取2,也就是主管長度是加強套管長度的2倍。
當參數(shù)主管長度與加強套管長度的比值L/l0為定值時,即加強套管的長度l0為定值,主管厚度與加強套管厚度的比值T/t0分別取 1.67,1.43,1.25,1.11,1,也就是取主管的厚度分別為1.67,1.43,1.25,1.11,1 倍的加強套管的厚度,對每組不同的主管的長度與加強套管的長度的比值L/l0的承載力取加權平均數(shù),最終得到當主管的厚度與加強套管的厚度的比值T/t0取1.43時候的承載力加權平均數(shù)最大,為最優(yōu)解。所以對于加強套管厚度t0來說,本文建議取主管厚度與加強套管厚度的比值T/t0為1.43,也就是主管厚度是加強套管的厚度的1.43倍。
[1]武振宇,陳 鵬,王淵陽.T型方管節(jié)點滯回性能的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8,41(12):8-13.
[2]楊文偉,王秀麗,庹磊峰.圓鋼管KK型搭接節(jié)點內隱藏焊縫焊接與否有限元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1):61-65.
[3]王 偉.圓鋼管相貫節(jié)點非剛性性能及對結構整體行為的影響效應[D].上海:同濟大學,2005.
[4]陳以一,王 偉,趙憲忠.鋼結構體系中節(jié)點耗能能力研究進展與關鍵技術[J].建筑結構學報,2010,31(6):61-88.
[5]C.K.Soh,T.C.Fung,F(xiàn).Qin,et al.Behavior of Completely O-verlapped Tubular Joints Under Cyclic Loading[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Engineering,2001(2):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