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軍
如今在國際聲樂樂壇諸多比賽的獲獎名單上出現(xiàn)中國人的名字并不鮮見,改革開放以來,葉英、胡曉平、梁寧、迪里拜爾、傅海靜、袁晨野、吳碧霞等一大批中國青年歌唱家在國際重大聲樂比賽上屢屢獲得好名次,讓世界樂壇一步步熟悉和認同了中國的聲音。然而,今天的年輕人中很少有人知道,黎信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音樂家中最早在國際聲樂專業(yè)比賽(不包括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引起世界關注、獲得好名次的男中音歌唱家。
1960年7月,黎信昌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二屆國際舒曼聲樂比賽中獲得第四名,從此填補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聲樂藝術家在國際專業(yè)聲樂比賽中沒有好名次的空白。據說如果不是比賽過程中遭遇中蘇關系破裂,黎信昌的排名還會更靠前。
半個世紀過去了,黎信昌教授數次登上中南海懷仁堂小禮堂為中外貴賓演出,曾受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還多次應邀在國際聲樂比賽和中央電視臺電視歌手大獎賽中擔任評委,在中國歌壇享有盛譽。自1986年至2001年,黎信昌擔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主任達十五年之久,可謂桃李滿園,弟子遍及海內外。在他任職期間,聲歌系學生(包括畢業(yè)后獲獎) 在國際重大聲樂比賽中成績突出,僅黎信昌自己教出的學生中獲獎者就有十幾人之多。
2006年10月,中央音樂學院為慶祝黎信昌教授70壽辰暨50年執(zhí)教成就,聯(lián)合多個單位,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聲樂教育家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
幾年過去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主任換了一位又一位,聲歌系學生畢業(yè)了一批又一批,中國聲樂演員在國際舞臺和比賽中的成績一次次被刷新……黎信昌教授的聲音和教學卻依然影響著很多后輩,廣播、網絡、音樂書店里,《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黎信昌》依然暢銷不斷,一位位外地來京的求學者,仍然稱呼黎信昌為“聲樂之父”。
盡管一生榮譽等身、成就斐然,但當你真正走近這位聲樂界老前輩,那隨和親近、毫無傲氣的言談舉止,讓人幾乎完全忘卻了他的身份,謙虛得令人敬佩。“我其實不適合當官,老架在上面挺不自在的,現(xiàn)在下來了,倒好像是實在的自己了。所以,我還是最喜歡干自己的專業(yè),更喜歡老子的無為而治!”
不知自己是男中音
1936年,黎信昌出生在天津。津門人愛聊,性格樂觀通達,做起事務實不浮夸,這在黎信昌的為人處事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黎家弟兄二人,父親在鐵路工作,母親操持家務,家中沒有人搞音樂。身材高挑的黎信昌
從小似乎與體育更有緣分,打籃球、踢足球樣樣身手不凡。初中畢業(yè),因為家境不寬裕,黎信昌報了不收學費的天津財經學校企業(yè)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天津重工業(yè)局正正經經當了一年辦事的小干部。
還在財校期間,學校文化氛圍好,各種文娛活動多,愛上了唱歌,尤其對當時已經紅遍全國的中國歌唱家李志曙和朱崇懋很是崇拜。沒有老師教,他就聽著廣播一句句模仿。開始,他把聲音壓得很低,學李志曙學得差點嗓子發(fā)不出聲,接著又模仿朱崇懋,從男低音的聲音往高音上找,結果高不成低不就,哪位也沒學像。盡管如此,他那比男低音抒情、比男高音厚實的聲音,在財校已經開始有了聽眾,只是那時的黎信昌根本不知道還有男中音這個聲部。
1955年,全國第一屆職工群眾業(yè)余文藝會演在北京舉行。黎信昌代表天津市代表團成員在演出中亮相,當即被時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負責人的著名聲樂教育家喻宜萱、湯雪耕一眼看中。當時,中央音樂學院剛剛成立,學校對好苗子求之若渴,黎信昌幸運地與葉佩英、王秉銳、吳天球、楊德富、溫鈺澤(這幾位后來都很有成就)等,成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55級的學生。
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接受正規(guī)的專業(yè)訓練后,黎信昌才知道自己原來是男中音的料。
在同班中成名最早
入學時黎信昌從來沒唱過外國歌,更沒有受過任何聲樂專業(yè)的訓練,專業(yè)上純粹是“白丁”。喻宜萱先生如獲至寶地將他收為弟子,喻先生也成為他一生的恩師。
黎信昌回憶說:“喻先生善于言傳身教,她教學很有計劃性,一開始就非常清楚要把我的聲音培養(yǎng)成什么樣,所以方法很對路。她上課很少批評學生,總是不斷提要求,對基本功訓練抓得緊,也非常嚴格?!痹谟飨壬慕虒?,黎信昌自知基礎差,因此非常刻苦勤奮。
大二時,黎信昌被蘇聯(lián)專家選中進入專家班學習,但因不適應教學方法,練聲過度,一時竟然失聲,不得不退出專家班。當時他內心十分痛苦,喻先生為了給他心理上減壓,整整一年不給他大作品,不教他難技巧,讓他的聲帶慢慢改善恢復。在喻先生從心理到教學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教導下,通過不懈努力,黎信昌克服了心理障礙,邊掙扎邊調整,終于恢復了聲音,并從陰影中重新走了出來。
采訪中,黎教授拿出一本德國彼特版《舒伯特歌曲集》,十分動情地說:“我是195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被分到喻先生班上學習直到畢業(yè)。這本歌集就是我失聲后,喻先生為了鼓勵我繼續(xù)學習時送給我的。當時,我就是用它開始學唱《菩提樹》《魔王》等大量的藝術歌曲,在以后長期的演唱和教學中,我一直離不開這本歌集。為了很好地保存它,我請人給樂譜裝訂了一個黑色硬皮封面,現(xiàn)在雖然已顯得有點破舊,但我還是把它立在書柜最顯眼的地方。每當我看到這本樂譜,總會想起喻先生對我的關心和期望?!?/p>
從黎教授手中接過這本黑色封面的歌集,我粗粗翻閱中偶然瞥見標在封底的定價4.80元,喻先生對學生的關心備至即刻窺見一二。因為當時黎信昌在學校每月的津貼是12.50元,除去8元的飯費外,只剩4.50元零用錢,可以想象,對他這樣的窮學生來說,當時能夠得到這樣一本歌集是多么難得。
5年的教與學,嚴師出高徒,1960年,還是大學五年級學生的黎信昌,被國家選送去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二屆舒曼聲樂
比賽。
第一輪比賽結束,黎信昌的排名位居第一。不料,此時赫魯曉夫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突然公開與中國反目,中蘇關系驟然惡化。這一政治因素導致本來排名最前的中國選手無緣前三名,使原本在決賽中呼聲很高的黎信昌只獲得了大賽的第四名。endprint
盡管如此,這個獎項仍然證明了黎信昌的實力,他創(chuàng)造了建國以來我國在世界性專業(yè)聲樂比賽中的最好成績。此后二十年間,中國人的名字一直未能再次出現(xiàn)在國際聲樂大賽的獲獎名單中,直到1981年,葉英在巴西第十屆里約熱內盧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得三等獎,我國聲樂演唱才在世界聲樂舞臺重新有了位置。
畢業(yè)后,黎信昌留校任教,除教學外,頻繁參加國家的重大演出、出國訪問演出和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懷仁堂接待國內外貴賓的演出,他先后接受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親自接見。
這位剛剛畢業(yè)的小伙子事業(yè)的發(fā)展一路順風順水,就這樣,黎信昌在人才濟濟的同屆同學中最早成名。他那難得的男中音渾厚不失亮色、抒情內蘊深沉,聲音氣質高貴穩(wěn)重、內斂不激昂,氣息自然舒展流暢,令人久久回味。
生命中的貴人
在黎信昌的生命中,有兩位女性是他的貴人,一位是恩師喻宜萱,另一位就是他的夫人謝愛明——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高級講師、黎信昌的鋼琴伴奏。
謝愛明出生于香港,家境優(yōu)越,從小學習鋼琴,文體發(fā)展全面,曾是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的尖子生。原本謝愛明比黎信昌早兩年入學,又與他不同系,二人并不熟識。在黎信昌大二時,全校召開體育運動會,碰巧兩位體育愛好者同時被選中做場上記分員,忙忙碌碌中,他們竟然擦出了愛的火花,演繹了一場頗富中央音樂學院特色的“富家女愛上窮才子”(以往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多富家女、聲樂系多窮才子,因此常為絕配)的浪漫故事。
據說,大學5年和之后50年的歲月中,黎信昌無論是在事業(yè)還是在生活上,都有夫人不遺余力的支持。
若干年后的采訪中,問到夫人最初愛先生什么?謝老師呵呵一笑:“他特能侃唄!”其實,黎先生個子高又俊朗,真是一表人才呢。
從美聲故鄉(xiāng)取回真經
1975年,北京舉行紀念冼星海逝世30周年音樂會,黎信昌應邀擔任再版《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首唱。
1979年,黎信昌與葉佩英等四位聲樂演唱家,由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高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貝九"五十年代末曾在中國演出,以后一直無緣再現(xiàn)舞臺,一直到1979年)。
終于又可以歌唱了,那是一
段令黎信昌激情煥發(fā)、熱血澎湃的日子。每一個熟悉那段日子的人們,一定還記得當年演出盛況空前、激動人心的場面,那是文藝界改革開放后迎來的一縷春風!
1980年,國內掀起出國潮,中國文化部向西方國家派出有史以來第一批音樂訪問學者,黎信昌有幸成為其中一員,走出國門赴意大利進修深造。
意大利,美聲唱法的發(fā)源地,是每一位聲樂家心馳神往的地方。當時44歲的黎信昌剛剛踏進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在國內“閉門造車"唱了30余年西方歌劇的他,立刻感受到歌劇故鄉(xiāng)的氣息、風情與文化氛圍,“親自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親身接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甚至古羅馬以來古老濃郁、風情浪漫的地中海文化的洗禮,使我對意大利歌劇、美聲唱法以至西方音樂發(fā)展的脈絡與精髓,從以前書本上的理論學習一下升級為現(xiàn)實的體會,這是我留學意大利三年最深的體會,也是我出國的最大收獲?!?/p>
黎信昌深刻領悟到語言、風格、文化理解這三點是中國聲樂演員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從意大利取回“真?zhèn)髡娼洝?,黎信昌在完成必修的專業(yè)課程外,一邊拜著名男高音蒙納哥為師,一邊旁聽其他聲部專業(yè)的課程。在考察、演出、上課之余,他擠出時間頻繁往來于意大利各大音樂廳、歌劇院,聆聽音樂會,觀摩歌劇演出……回國時,他的行囊里滿滿裝著二百多盤錄音磁帶,全部是他在意大利的課堂記錄和音樂會實錄。
1983年12月,黎信昌學成回國,在北京舉行匯報音樂會。偌大的廣播劇場座無虛席,觀眾中有人照相,有人記筆記,也有人懷抱大大的雙卡錄音機,將臺上黎信昌的一字一腔恭恭敬敬地錄下來?!捌鋵嵲谝獯罄辏覊毫艽?,從一開始學習就想著這三年后的匯報音樂會應該怎樣交代,那天的場面真讓我欣慰。”
軍功章師生各占一半
回國后,黎信昌將事業(yè)發(fā)展的重點從舞臺轉向教學。1986年,50歲的黎信昌被任命為聲歌系主任,在任期間他兢兢業(yè)業(yè),不負眾望,主持工作達15年之久,僅次于老系主任喻宜萱先生的任職時間。
“那時,當這個系主任真難啊!系里不但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喻先生、蔣英先生、沈湘先生他們都還在教學一線,同時也有與我相仿畢業(yè)的一批平輩資深教師,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又一個強過一個,幾乎每人都帶出過獲獎學生, 所以這個系主任不好當!”
雖說不好當,但黎信昌在這個系主任的板凳上一坐就是15年,還親自教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才生,其中就有劉維維、岳彩倫、龔冬健、于平、李曉良、張嘉林、趙登峰、柳紅玲、張美林等。問他對此有什么訣竅?黎先生笑著說:“還不是該忍忍該讓讓,能扶就扶一把,比如對于年輕一代的老師,有要求我一律支持、開綠燈。”
說到底,黎信昌的訣竅一是始終把抓教學放在工作首位,不搞內訌;二是有一個樂于犧牲自己,從而把大家推上去的胸懷。
黎信昌擔任聲歌系主任時,正逢中央音樂學院教學改革,開始試行教與學的“雙選”,聲歌系成為“雙選”最早的實驗單位。
“雙選”改革大大增加了師
資間的競爭,促進了教師的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學生一窩風撲向知名教師,教師工作量出現(xiàn)很大差異,教師間開始出現(xiàn)搶生源的矛盾。對此,身為系主任又很有社會名望的黎信昌,把報選自己的好學生分出去,留下其他老師不愿收的學生,學期中有學生想換到他班上時,他都一一勸阻擋回。
盡管這樣,黎信昌的學生中,有多人十分爭氣地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為老師捧回一項又一項榮譽,這其中劉維維的成長就是一個事例?!皠⒕S維入學時,不是我的學生,他的聲音我聽過,很不錯。學到四年級時,他被練歪,聲音要破了,他想換老師,我接了,后來他正式成為我的學生。我首先對他的訓練做了調整,讓他放慢進度、卸下壓力,并給他心理上的鼓勵,同時針對他的問題,找到改善演唱技巧的關鍵。教學思路對了,再加上學生努力,五年級時他高音上去了,同年參加巴西舉行的第十二屆里約熱內盧國際聲樂比賽,還拿了個五等獎,他的自信一下就有了?!?/p>
1988年,黎信昌被破格提升為教授。破格理由很明確,他前后培養(yǎng)的學生中有15人在國際聲樂比賽中分別獲頭獎或其他不同獎項;9人在國內聲樂比賽中獲頭獎;5人獲二、三等獎,教學成績十分突出。面對赫赫成就,黎信昌用一句歌詞給自己50年教學經歷做了一個低調總結:“‘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有一個觀點,當自己的學生有成績時,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一個學生的成才,50%的功勞歸功于這個學生的天分和努力,30%的功勞歸功于教師的教學,還有20%歸功于機遇與氛圍,當然,其中教師的30%含金量很高。但老師水平再高,學生基礎條件差或者沒悟性、學習能力低,成績也上不去,所以干我們這行,特別是搞教學,一不能沽名釣譽,二不能急功近利,對學生獲獎不能陷入盲目性,以為成績都是自己的?!?/p>
前幾年,已過七旬的著名聲樂教育家黎信昌仍然活躍在教學一線帶四五個本碩學生頻頻出現(xiàn)在各大聲樂比賽的評委席上還不斷有各地音樂院校邀去講學,不斷有學生再奪好成績……
而今,年近八旬的黎信昌,依然健碩而健談,享受著藝術,信守著他生活的座右銘:平淡才是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