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春紅 畢曉霞 劉圣良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厘米”第一課時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刻度尺,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能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課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5厘米長的紙條等。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都說孫悟空是火眼金睛,現(xiàn)在老師想看看在咱們班誰是火眼金睛,請你們仔細觀察,猜一猜這幾幅圖是什么意思。
生1:用手臂量大石頭的寬度。
生2:用手量布的長度。
生3:用腳量竹竿的長度。
師: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如: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課件演示)等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
師:現(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活動。)
師:課桌的長是幾拃?
生1:5拃。
生2:5拃半。
師: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我量的結果只有3拃呢?
生:因為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用長度一樣的東西量。
生2: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師:是啊,因為測量標準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就不同。要想準確地測量出物體的長度,這就須要有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
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認識尺子
(1)初步感知。
師:為了測量的準確和交流的方便,人們發(fā)明了尺子。(課件)
師:認真觀察屏幕上的尺子或你自己的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什么。
(2)把你觀察到的和小組內同學說一說。
(3)匯報交流,梳理總結。
生1:有數(shù)。從左往右0、1、2、3、4……
生2:有許多長短不一樣的線。
師:你們知道這些長短不一樣的小豎線叫什么嗎?
生3:叫作刻度線。這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表示0刻度。
師:你認為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生4:表示0厘米。
生5:表示從0開始量。
師:對!0在尺子上表示起點。(板書:0刻度——起點。)
生6:尺子上還有兩個英文字母cm。
生7:我還知道cm表示厘米。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師:說得真完整!
師: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書:厘米cm。)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認識厘米”。(板書課題。)
2.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1)猜一猜。
師: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用手比畫給大家看。
(2)看一看。
師:誰猜的準確呢?從哪到哪是1厘米呢?誰能指給大家看?(找兩生到前面去指。)
生1:從0到1是1厘米。
生2:從5到6是1厘米。
生3:我發(fā)現(xiàn)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師:你真是一個認真觀察、善于總結的孩子。
(3)比一比。
師:請你從學具盒里找到長度是1厘米的小棒,放在兩根手指間捏一下,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把1厘米畫下來。
(4)找一找。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你能找出來嗎?
生1:我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
生2:大門牙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
生3:橡皮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會聽課,而且還善于觀察!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長度都大約是1厘米。請看——(課件出示大約是1厘米長的物體。)
3.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1厘米,從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從0到2是2厘米。
生2:從3到5是2厘米。
師:同學們找得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還能找到幾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匯報:
生1:我找到了6厘米,從0到6是6厘米。
生2:我找了5厘米,從1到6是5厘米。
生3:我發(fā)現(xiàn),用大數(shù)減去小數(shù)的差是幾,就是幾厘米。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尺子,老師帶來了關于尺子的小資料,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úシ排湟粜≠Y料。)
4.用尺子量
(1)尺子的作用很大,它能量出物體的長度,下面我們就用尺子測量一下紙條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先估一估紙條的長度,然后動手量紙條,結果是多少?
生:5厘米。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量的?
生: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
生:紙條的左端對準1,右端對著6,6-1=5,所以是5厘米。
師: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簡便呢?
生:第一種比較簡便。不用做減法。
師:第二種方法在什么情況下有優(yōu)勢呢?endprint
生:如果尺子壞了,沒有0刻度時,就可以用第二種方法了。
(2)學兒歌,促理解。
關于測量老師還有一首動聽的兒歌呢!豎起小耳朵認真聽吧?。ǔ鍪九錁穬焊?。)
(3)動手測量。
師:請你從學具盒里任選一種顏色的紙條量出它的長度。
生:我量的是綠色紙條,長4厘米。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量得都很準確!
三、自主練習,拓展應用
師:請伸出你的一拃,舉起來,估計一下,你的一拃大約有多長。
生1:11厘米。
生2:12厘米。
師:到底有多長?請你量一量。
…………
師:利用1拃的長度估計一下課桌的長,再量一量,看看估計得準不準。
四、課堂總結,延伸課外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呢?
生1:我學會了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師:同學們都是會學習的孩子!你們還想了解關于自己身體上的一些測量工具的小秘密嗎?請你們課下量一量自己一步長、一庹長、手長以及身高等長度,做好記錄。
反思: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數(shù)學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和理解、思考和探索?!北竟?jié)課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新教材,我認真研究教材編排意圖,做到了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我利用書中的主題圖素材創(chuàng)設“火眼金睛猜一猜”活動情境,不但激發(fā)了學習興趣,還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數(shù)學文化。再如,針對學生的反饋,設計了“尺子壞了,該如何測量”這樣的問題。以及設計在實際測量前讓學生先估一估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估的意識,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另外,我在教學中還關注師生角色的轉變,努力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空間。在“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必要性”“認識尺子”“體驗1厘米多長”以及“怎樣用尺子量紙條的長度”等環(huán)節(jié)中,我都是讓學生先獨立做一做,想一想,然后再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思維碰撞、認知對話中不斷建構新知。因為平時老師就經常營造寬松、愉悅、平等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上他們敢說敢做,不但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且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在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時,我設計了猜一猜、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等環(huán)節(jié),然后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達到了“情”“智”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評析:
在“認識厘米”這節(jié)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平等的學習氛圍。教師能夠合理制訂教學目標,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難點大膽設計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引領學生互動對話,在對話中不斷構建新知。
1.注重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本節(jié)課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鮮活的活動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新課伊始,教師引導學生用拃量一量生活中課桌的長度,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受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在認識厘米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找一找1厘米長的物體,量一量生活中的物品的長度,創(chuàng)編學生喜歡的測量兒歌等環(huán)節(jié),注重了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親切、有趣,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逐步形成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2.注重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的方式
本節(jié)課,鞠老師敢于放手,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過程。注重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的運用。認識長度離不開學生的體驗。整節(jié)課教學流程“量課桌的長度,感受統(tǒng)一單位必要性”——“認識尺子,引出厘米”——“借助尺子,建立長度觀念”——“學會度量,拓展應用” ,學生在不斷經歷做數(shù)學的過程,在操作、觀察、實踐中不斷獲得感性認識和活動經驗,在不斷的體驗中認識厘米單位,建立長度觀念。
3.注重猜測估計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猜測的意識,這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鞠老師這節(jié)課,“猜測”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請同學們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在認識了幾厘米后,老師先讓學生猜測紙條的長度,再量一量,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又進行兩次猜測活動,一是猜自己1拃的長度,二是根據1拃的長度估計課桌的長度。然后再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猜測。這樣的設計,使猜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長度的量感,也積累了學生的活動經驗,增強他們測量的靈活性。我想,學生可能就在這樣的猜測過程中,不斷產生創(chuàng)造的靈感,閃現(xiàn)創(chuàng)新的火花。
另外,這節(jié)課也有不足地方,教師在評價方式上,沒有做到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缺少生生互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