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2014上海書展期間,有一本書在全國眾多出版社推出的大量優(yōu)秀圖書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社會、專家及讀者的關注和認可。它入選《時代報》與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聯(lián)合向上海白領推薦的三十本優(yōu)秀圖書;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韓建民接受《文匯讀書周報》專訪時推薦的三十三本有思想的優(yōu)秀圖書中,就有它。這本書就是由上海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國原生藝術手記》。
從書名上看這是一本關于原生藝術的書,實際上它不僅僅是對原生藝術的探討,而是超越了藝術的范疇,上升到思想和人性關懷的層面,故而在這個浮躁喧囂的社會中,引起了多方深切的關注和共鳴。
中國在經歷了三十余年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后,經濟與社會、與思想發(fā)展的不同步,引起了社會各方人士的關切和憂慮。無論是社會學家還是普通民眾,都有了相似的一種呼聲。“經濟??!到了應該等一等社會的時候了?!边@是社會學家鄧偉志在編《談談社會建設》時,不斷流到嘴邊的一句話。而網友的話則異曲同工:“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人們認識到,在關注經濟的同時,應當更注重人文關懷,對于社會邊緣群體及邊緣文化,如原生藝術家及其作品,它們不應被忽略和埋沒,而應被給予更大的關注。
因此,《中國原生藝術手記》作為向白領推薦的優(yōu)秀圖書之一,也就蘊涵了這樣一種意義,即對作為社會精英和主流群體的白領發(fā)出一種呼吁,希望其能關注以原生藝術家為代表的社會邊緣群體,增加對他們的認知和關懷。
《中國原生藝術手記》的出版,得到了2014年文匯·彭新潮優(yōu)秀圖書出版基金的資助。除了《手記》外,《喀什麥蓋提刀郎畫鄉(xiāng)原生農民藝術作品》近日也已在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說到原生藝術在中國萌芽及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不得不談到中國傳統(tǒng)繪畫及中國當代藝術這兩方面的現(xiàn)狀。中國傳統(tǒng)繪畫歷經數(shù)千年發(fā)展,到了20世紀初,陳陳相因、缺乏創(chuàng)新,徐悲鴻留學法國后,引進了法國寫實主義繪畫藝術,影響了幾代人。新中國建立后,高等教育學習蘇聯(lián),同樣是寫實繪畫主義、注重素描的契斯恰柯夫美術教學體系對此后的中國美術教育影響頗深,直至今日。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飛速發(fā)展,追求改革與創(chuàng)新,而藝術領域亦不能例外。美術教育和繪畫作品都貴在創(chuàng)新,否則固守傳統(tǒng)不知變化,正如學院派的孤芳自賞,培養(yǎng)出的將不是藝術家,而僅是畫匠而已,其作品只論技法,便也失去了藝術本身的靈魂和價值。如此下去,藝術將走向何方?20世紀初至今已百余年,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不幸正是如此。
國內當代藝術的現(xiàn)狀同樣令人深思和憂慮。以85美術新潮為標志,到2008年,這是國內當代藝術蓬勃發(fā)展的一個熱點時期,但其弊端亦令人驚心。藝術圈中人熱衷于辦展、賣畫,以作品價格論英雄,盲目追求金錢,以傳播當代藝術為名,抓住一種觀念便大肆炒作,導致當代藝術市場接近崩潰。正如一些有識之士所認為的,當代藝術是一場騙局,如同擊鼓傳花,最后接手者難免成為受害者。
相形對照之下,原生藝術強調人的潛意識和本能,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天性的流露。原生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大多生活于社會底層,不被人認識和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未受金錢的影響,是就藝術而談藝術,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閃現(xiàn)著人性的光芒。
認識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與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在今天已無法超越,即便是中國的寫實主義大師亦無法與之比肩,上海大學出版社近年來持續(xù)關注當代藝術領域的動態(tài),出版了一系列當代藝術題材的圖書。在發(fā)現(xiàn)并認識了原生藝術這一領域的創(chuàng)作者及作品,并將視角放寬至全球藝術領域后,出版社又超越了簡單的經濟效益和藝術范疇的考量,開始了“原生藝術叢書”的策劃和出版,而該叢書的主編正是《手記》的作者,中國原生藝術事業(yè)的奠基者郭海平先生。叢書的第一種——《原生藝術手冊》,也是國內首次引進的原生藝術圖書,已于2013年初出版,而《手記》則是叢書的第二種,它是郭海平先生對自己近三十年探尋自由藝術發(fā)展之路實踐的一個總結,他認為“原生藝術是絕望中的希望, 它是在自然力作用下最后的人文關懷”,在書中作者還提出了“第二次原生藝術革命”的理念。據(jù)悉,近期上海大學出版社又與法國一家出版社簽訂了《原生藝術起源》一書的出版合同,該書是一部在歐洲藝術領域具有廣泛影響的著作,作者露西安娜女士為瑞士洛桑原生藝術館國際藝術交流與研究中心主任。今后,出版社還將持續(xù)引進歐美原生藝術著作及作品。
在這些圖書的引導和推動下,原生藝術家逐漸被社會大眾所認識,其作品的價值逐漸獲得認可,而原生藝術所倡導的理念也必將得到社會及藝術界的認同與接受,并為社會思想與精神的良性發(fā)展發(fā)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作者單位系上海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