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你肯定聽過這樣的話:智者不惑、智者不敗、智者無敵??梢?,在生活中,智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個愚蠢的人,他會把光明變成黑夜;而一個智慧的人,他卻能夠把黑夜變成光明??聽柨俗巫迦苏f:身體長得象牦牛,不如有針尖大的智慧。蒙古人說:金剛石再硬,智慧能使它變軟。印度人說:誰要是有智慧,誰就有力量。俄羅斯人說:頭腦缺智慧,好比燈籠沒點燈。是啊,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成效;不要裝飾你的衣服,而要豐富你的智慧。聰明不在年歲上,智慧藏在腦子里。鳥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
示愚是一種智慧
生活處處有智慧,生活處處靠智慧。示愚是一種智慧,留一點是一種智慧,拒絕、退讓更是講究智慧……請看下列數(shù)文,定能獲得啟示,獲取生存的智慧。(李弗不)
明代有一個叫張釋的書生,早年在縣衙里做小吏,和他一同在縣衙里做小吏的,還有一個叫朱震的書生,朱震很有才華,因此恃才傲物,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張釋說話的嗓音很細(xì),有點類似娘娘腔,朱震便很瞧不起他,有一回,大家在一起聊天,張釋講了一件事,講完以后,朱震嘲笑地問他:“你剛才聽到一個女子說話了嗎?”大家偷偷地哄笑,張釋知道朱震是在諷刺自己,但為了和朱震搞好關(guān)系,他不便發(fā)作,便裝作沒聽懂的樣子說:“我沒有聽到女子說話啊,只有我一個人在說話??!”朱震聽罷,深感愧疚,以后就不再取笑張釋了,反而和張釋成了好朋友。
幾年以后,朱震因才華受到重用,提拔到朝廷里做官。有一回,吏部打算從地方選一名官員到吏部任職,朱震就向朝廷推薦了張釋,張釋因此得以入朝為官,以后做到了很高的位置。
在交際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遭人諷刺的情形,這個時候,如果過于認(rèn)真并針鋒相對地與對方理論,就有可能導(dǎo)致沖突,使矛盾升級。如果能適當(dāng)?shù)厥居?,裝作沒聽懂,則可能化解矛盾,緩和對立情緒,從而贏得友情。由此可見,交際中的示愚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大智慧。
——摘自《燕趙老年報》(2014年5月19日)
【賞讀】
為人處世,難免磕磕碰碰,難免遭人評論、譏諷等。遇到別人評論、譏諷時,就一定要針尖對麥芒地回?fù)裘??這要看情況,在不涉及人格性命的前提下,是可以采取智對的,即不妨示示弱。像張釋對待朱震譏諷自己一樣,示示弱,冷處理,比較理智,比較聰明。放低自己,恰恰是贏得別人尊重的最好方法。示弱的確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shù)。文章從事例中寫來,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李弗不)
“留一點”的交際智慧
清朝時,安徽有個叫鄭經(jīng)的藥商,從藥農(nóng)手中把藥材收購上來,加價批發(fā)給那些零售藥材商鋪,從中賺取一些利潤。藥材的行情很不穩(wěn)定,時高時低,有的時候,藥商按正常價位從藥農(nóng)手里收購的藥材,沒過幾天,市場行情就跌了,很多藥商不管市場行情如何,依然按正常價位把藥材批發(fā)給零售藥材商鋪,至于商鋪是賠是賺,他們就不管了。但鄭經(jīng)卻從來不那么做,如果市場行情跌了,他就會把藥材低價位批發(fā)給零售藥鋪,哪怕自己不賺錢也要這樣。鄭經(jīng)說:“做人、經(jīng)商,都要想到給別人‘留一點,讓別人有活路,自己才能有活路?!闭怯捎趫猿纸o別人“留一點”的原則,很多零售商鋪都感激他的仁義,他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明代有個叫于成的縣令,他手下有個叫江財?shù)穆牪睢S幸换?,于縣令辦理一樁一個豪紳侵占貧民土地的案子,豪紳的家人便請托江財為豪紳打點,于是便幾次請江財?shù)郊抑泻染疲@事被于縣令知道了,有一天,他便對江財說:“聽說你現(xiàn)在經(jīng)常喝酒,酒喝多了傷身,還是適可而止吧!”江財聽出了于縣令的弦外之音,滿臉愧色,從此再沒有到豪紳家喝過酒,也沒再幫豪紳說話,從而使案件得到了公正的處理。事后,有人問縣令,當(dāng)時為什么不直接批評江財?于縣令說:“如果我當(dāng)時話說得太直白,會讓他顏面盡失,我只點到為止,批評人的時候想著給人‘留一點,更有利于別人改正缺點?!?/p>
“留一點”的交際方式,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處世哲學(xué)。
——摘自《文摘周刊》(2014年5月21日)
【賞讀】
文章用兩個生動的事例,具體而形象地闡明了“留一點”的智慧。批評點到為止,給別人留一點顏面;做生意留一點利潤給別人,讓別人也有錢賺……事事留一點,不要把事情做絕,斷別人后路。斷別人后路,就是斷自己后路。留一點空白給自己,就會給自己留下一些回旋的機(jī)會;留一點余地給他人,就會給他人多一些尊重;留一點空間給人生,就會留下更多發(fā)展的天地;留一點苦痛給生命,生命才會越挫越勇。(李弗不)
退讓的智慧
司馬昭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于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tuán)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或閉門讀書,或登山臨水,或酣醉不醒,或緘口不言,躲過一次次殺身之禍,最后得以終其天年。
相比而言,范蠡功成身退時曾規(guī)勸文種:“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子何不去?”文種不信。有一天,勾踐派人給他送來一口劍。文種一看,正是當(dāng)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口寶劍。文種后悔沒聽范蠡的話,只好自殺了。可憐文種不明白“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心存僥幸,執(zhí)迷不悟,最終招致身首異處。
同樣,劉邦坐了天下,曾問韓信:“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眲睿骸澳悄隳??”韓信:“多多益善?!眲睿骸澳俏也皇谴虿贿^你?”韓信:“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話雖如此,但言語之間韓信太狂妄自大,目中無主了,已埋下禍根。且后來他又與陳豨謀反,泄密,被呂后和蕭何施計,遵循劉邦曾給韓信“三不死”的承諾: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兵器不死!被用麻袋捆縛,于長樂宮鐘室被宮女用削尖的亂竹刺死,慘不忍睹。對此,司馬遷說:“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韓信居功自傲,覬覦權(quán)勢,鋌而走險,終遭滅頂之災(zāi)。
——摘自《做人與處世》(2014年第2期,有刪節(jié)
【賞讀】
謙虛謹(jǐn)慎,清心寡欲,遠(yuǎn)離名利是非,乃不爭之爭,方能忠以為國,智以保身,逢兇化吉,頤享天年,名彪史冊。這也是退讓的智慧。(李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