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和娛樂共謀雙贏的時代,文化的許多游戲規(guī)則在悄然改變。這是過去十五年間世界發(fā)生的變化?,F(xiàn)代媒體“放大”和“抹殺”功能的傳播力,嚴重影響了公眾對文學領域的了解與評估。娛樂化浪潮的到來,又使得這種“放大”和“抹殺”的背后有了現(xiàn)代影視的影子。
比較現(xiàn)成的例子是自媒體紛紛轉載、近幾年來一直在悄悄流行的那個BBC評出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部小說》。該名單的前10名里有5部少兒喜歡的玄幻或童話作品!托爾金的《指環(huán)王》高居榜首,《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小熊維尼》《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均在其列。這樣的“偉大”排名,在過去不要說是正式的中學、大學文學課程,即便是在兒童文學選修課上,都不太可能被提出來。
BBC的書單曾被有的讀者戲稱為是“少兒讀物和電影改編小說的混搭”,多少有些道理:前10名里的另4部——《傲慢與偏見》《殺死一只知更鳥》《1984》《簡·愛》都有電影改編版。而在第11~20名的作品中,從《第22條軍規(guī)》《呼嘯山莊》《蝴蝶夢》到《遠大前程》《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戰(zhàn)爭與和平》,至少有7部作品都有電影版本。影視盛行的年代,小說名著被影視改編或許不能說明什么,可一個“百大”書單,“哈里·波特”系列小說以單本反復入圍并4次上榜;另一位被文學界普遍認可的兒童文學大師羅爾德·達爾也有4部作品登榜。這顯然表露了評選者鮮明的傾向性。
BBC的書單并非一無足取。比如《教父》《蠅王》《香水》的上榜,以及約翰·歐文、約翰·福爾斯、保羅·科埃略、薩爾曼·拉什迪這些杰出作家名字的出現(xiàn)。而書單沒有普魯斯特、毛姆、馬丁·杜·伽爾、海明威、貝茨、??思{、黑塞、加繆、科塔薩爾、略薩、富恩特斯、品欽、昆德拉、石黑一雄……卻能有《藝伎回憶錄》這樣的作品,又實在說明評選者不列顛式的隨性和對流行的追逐。這對于當年推出過《大衛(wèi)·科波菲爾》《亞瑟王》《羅賓漢》《卡斯特橋市長》《老古玩店》《雙城記》等對文學名著有過精準影視詮釋的BBC來講,確實有些失水準。
媒體時代的信息游戲方式,是資訊的龐雜以及話語權的抵消。幾乎在BBC的“百大”書單出臺同時,美國雜志《時代》也從英語小說的范圍內(nèi)評出了自己的“百大”書單,里面有些書目,至少可以看作對前一個“百大”的部分彌補,比如馬拉默德《伙計》、麥克伊恩《贖罪》、阿特伍德《盲刺客》、伯吉斯《發(fā)條橙》、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納博科夫《洛麗塔》與《幽暗的火》、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人們在閱讀時,如果能再參考下其他大語種評選出的“百大”書單,多少倒也能貼近真實小說名著路線圖。
比如我個人至少會在書單外,額外再加上普希金《別爾金小說集》、莫泊?!段覀兊男摹?、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伏尼契《牛虻》、高爾基《俄羅斯浪游散記》、黑塞《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或《悉達多》、布爾加科夫《大師和瑪格麗特》、巴別爾《敖德薩故事》、魯爾?!杜宓铝_·巴拉莫》、維昂《流年的飛沫》、艾特馬托夫《白輪船》、揚·凱菲萊克《黑色誘惑》、阿斯塔菲耶夫《魚王》、迪昂《37度2》、村上春樹《舞舞舞》、本哈德·施林克《愛的逃遁》……
閱讀是什么?有人說是為了尋求智慧和平衡自己的知識體系。閱讀小說又是什么?我認為從1900年以來,它可能還包括了幫人們療治在現(xiàn)代社會下所遭受的心靈創(chuàng)傷。對于當代讀者而言,這中間也包括了療治媒體和娛樂以時尚和閱讀的名義,帶給我們的智力內(nèi)傷。
(摘自《黑龍江日報》 徐 江/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