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有勝
一位新聞界前輩曾這樣提示后來者:新聞到處都有,俯拾皆是,甚至舊聞里面也有新聞,就看你能否及時捕捉到它。這就要看一個記者的業(yè)務能力了。這種能力是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新聞敏感性是其中的關鍵之一。
何為新聞敏感性?一般認為,新聞敏感性就是及時準確發(fā)現(xiàn)新聞的能力,是能迅速準確地判斷什么是新聞、有多大新聞價值的能力。新聞敏感性強,記者就能從錯綜復雜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真正有價值的新聞來,繼而撰寫出有分量的新聞稿件;反過來,新聞敏感性弱,明明新聞事件就在眼前,也瞧不見,抓不住,失去了好機會。
新聞敏感性,對駐站記者而言尤為重要,每一位駐站記者必須具備新聞敏感性,否則雖然身處地方采訪一線,有許多新鮮、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新聞素材,這其中有的屬于地方性的新聞,有的屬于全國性的新聞甚至影響世界性的新聞,卻是很難捕捉到的。這就是為什么有的記者能撰寫出許多引人注目的好新聞,有的記者卻身在寶山不識寶,在基層工作很累,新聞作品數(shù)量少、質(zhì)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么,駐站記者究竟應該怎樣增強新聞敏感性呢?
一、駐站記者要增強政治敏感性
黨的新聞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工作,新聞敏感性首先取決于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是新聞敏感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政治敏感性和新聞敏感性的有效途徑是要密切結合實際,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善于從政治的全局、工作中心大局出發(fā)分析事物、發(fā)現(xiàn)新聞,反之,就會成為忙忙碌碌的寫稿匠。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但是只要認真學習,堅持不懈,難題會逐步解決的。
提起政治敏感性,有一件事印象極深:曾經(jīng)做過新華社攝影記者的徐光春,在基層記者站工作剛開始到下面從事采訪時就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雖然很辛苦地拍了不少圖片,結果被采用的卻很少。后來,他開始反省自己,認識到是因為自己在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還沒有“吃透”的緣故,于是在政治敏感性方面開始了“惡補”,在實踐中深刻領會、把握中央精神,新聞敏感性也隨之增強。后來,他拍攝的新聞圖片多次被《人民日報》采用,在《人民日報》一版多次見諸報端。
從事地方記者站工作至今已有十個年頭,工作經(jīng)歷和實踐使我認識到政治敏感性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學習,領會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才會產(chǎn)生政治敏感性,有了政治敏感性才能寫出有分量的稿件來。
在這方面,遼寧日報前輩們?yōu)槲覀冏龀隽说浞叮喝绶毒匆说拿赌验_頭當過頭》、謝懷基的《木器五廠得救了!》等等。謝老后來在介紹他的《木器五廠得救了!》的寫作過程時說:“當時,全國企業(yè)都在進行整頓,部署扭虧增盈工作。木器五廠所發(fā)生的,也是經(jīng)過整頓后,企業(yè)由虧變盈的常見的事實。這一類的報道,見諸報端的已經(jīng)很多了。寫不寫呢?我覺得,對于中央整頓企業(yè)這一重大部署,不能只宣傳一次兩次就了事,而應該反復宣傳和連續(xù)報道。這是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報紙的重要任務。”
二、勤動腦,善用比較方法
對一個記者來說,勤于動腦是增強新聞敏感性的重要因素?!澳X之官能在思”,對新聞素材要進行反復想、認真琢磨,時間一長,就學會了分析比較的方法,提高分析、辨別、比較的能力,對增強新聞敏感性關系極大。
比較的方法是分析研究客觀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就新聞與舊聞而言,報道中所涉及的主流與支流、成績和缺點、先進和落后、經(jīng)驗和教訓等等,都是通過分別比較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去領會而增強新聞敏感性的。利用這種方法,能從浩如煙海的實踐中,挖掘出好的新聞。
1983年3月3、4日,范敬宜到康平縣兩家子公社采訪,連續(xù)兩天住宿在公社秘書室,睡了兩天安穩(wěn)覺,沒有遇到社員打擾,陪伴他的是公社的秘書。后來一篇450字的《兩家子公社干部開始睡上安穩(wěn)覺 夜無電話聲 早無堵門人》在《遼寧日報》1982年3月15日第一版刊出。《人民日報》1982年3月21日第二版轉(zhuǎn)載,標題改動為《月光如水照新村》。仔細分析這篇作品,所采用的就是比較方法——歷史與現(xiàn)實的比較:
三月三日、四日,記者夜宿遼寧康平縣兩家子公社秘書辦公室,發(fā)現(xiàn)從就寢到次日早晨,沒有來過一次電話,也沒有一個社員來報案、告狀或要錢要糧,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穩(wěn)穩(wěn)。
據(jù)當過六年秘書的公社干部趙富權說,前幾年情況大不一樣……
一年前,兩家子還是全縣最窮的公社之一……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這種情景了。去年他們實行了包干到戶的責任制,全社人均收入由歷年六七十元增加到一百六十五元。社員生活好轉(zhuǎn)了,不但不再向國家伸手,由于“窮泡、窮靠、窮打、窮鬧”造成的民事糾紛和家庭糾紛也越來越少。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采取比較的方法,一目了然,有比較,有鑒別,抓住了主要矛盾,增強了新聞敏感性,突出了新聞價值。
三、駐站記者要深入基層,觸發(fā)和增強新聞敏感性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編輯李啟瑞曾經(jīng)說過,記者要跑起來,跑機關可以得到題材,跑基層可以得到素材。記者站的同志具有獲取好素材的先天性條件,只有不畏艱辛、勤跑,才能將新聞資源轉(zhuǎn)化為新聞素材。只有跑起來的記者,才有亮起來的新聞。
駐站記者接觸社會范圍非常廣,碰到各種各樣的事非常多,情況了解越多,思路就越廣闊,就能觸類旁通,選擇、比較的天地就大。這就要求記者要了解上級機關的工作安排,了解新實施的方針、政策、重大事件等,參加他們的會議,閱讀有關文件;同時記者還要到工礦、企業(yè)、機關、學校、農(nóng)村跑情況,才能獲得各地、各條戰(zhàn)線上的大量新線索、新問題;還要同各階層有關人士打交道,建立經(jīng)常的、密切的聯(lián)系,廣交朋友,結識各種各樣的人,以使自己的耳目增多,觸角伸向四面八方。只有這樣,記者才能收集到各種豐富的情況和資料,才有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挑選的余地,新聞來源才能長流不息。
2011年10月初,阜新記者站駐站記者明紹庚到彰武縣哈爾套鎮(zhèn)采訪當?shù)剞r(nóng)民秋收的情景——過去趕毛驢車下田,現(xiàn)在開面包車收割,反映出當前農(nóng)村生活發(fā)生的巨變。文中提到一位叫張振生的73歲老農(nóng)民記了52年賬本日記的事情。我當時感到這是一個新聞中的新聞,讓小明再赴采訪,針對“賬本日記”一事進行進一步采訪。后來這部作品以《73歲老漢寫了52年幸福日記》為題刊發(fā)在遼寧日報上,并獲得了第二十二屆遼寧新聞獎二等獎。
如不是小明深入到哈爾套深入到新發(fā)村,深入到農(nóng)家,到田間地頭,怎能獲得這第一手的新聞素材?怎么獲得后來的新聞獎?所以,新聞記者要深入到基層去,到工廠、農(nóng)村、社區(qū)去,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掌握實際工作的發(fā)展趨勢,了解基層所發(fā)生的新鮮事、感人事,明確方向和重點,培養(yǎng)和增強新聞敏感性。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