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軍,冉小兵,冉 蓉,羅 強
(重慶市黔江區(qū)民族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重慶 409000)
軟組織缺損的治療方法主要以修復為主,而創(chuàng)面感染是影響最終修復效果,甚至導致修復失敗的常見并發(fā)癥,因此,對于感染的控制是修復術后的重要方面[1]。近年來,臨床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改善此類患者的效果方面日益受到肯定。但是對于其在降低感染中的效果相對少見。因此,本文就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降低創(chuàng)傷后軟組織缺損修復患者感染中的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創(chuàng)傷后軟組織缺損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換藥組)38例和觀察組(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組)38例。對照組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16~55歲,平均年齡(35.4±6.2)歲;創(chuàng)面面積15.0~80.5cm2,平均(38.7±6.9)cm2,其中上肢21例,下肢17例;致傷原因:車禍20例,重物擠壓15例,其他3例。觀察組38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17~56歲,平均年齡(35.5±6.0)歲,創(chuàng)面面積15.5~82.0cm2,平均(38.9±6.8)cm2,其中上肢21例,下肢17例;致傷原因:車禍傷19例,重物擠壓傷15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創(chuàng)面面積、致傷部位及原因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換藥方式進行干預,在修復后每隔24小時左右換藥1次,并以無菌和凡士林紗布進行包扎。觀察組則以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干預,首先對創(chuàng)面進行消毒,并將其進行脫脂處理,以合適的VSD材料敷貼及固定,然后以負壓吸引裝置進行進行持續(xù)吸引,持續(xù)1~2周后將敷料去除,再進行其他處理。兩組患者其他用藥及治療方式相同,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總感染發(fā)生率及治療干預前后血清IL-6、PCT的陽性率水平。
1.3 評價標準 ①輕度感染:僅局部存在輕微紅腫熱的情況;中度感染:局部紅腫熱痛的情況較為明顯,且出現一定的全身癥狀;局部紅腫熱痛極為明顯,且伴有明顯的全身性癥狀體征[2]。②血清IL-6、PCT的陽性率與水平均采用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其中血清IL-6以≥6.0pg/ml為陽性,血清PCT則以≥0.5μg/L為陽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t檢驗處理,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處理,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 14.0,P<0.05為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總感染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總感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上肢與下肢修復患者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總感染發(fā)生率比較[n(×10-2)]Table 1 Incidence of infection
2.2 兩組患者治療干預前后血清IL-6、PCT陽性率與水平比較 治療干預前兩組患者血清IL-6、PCT陽性率與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而觀察組治療干預后3、7d時的陽性率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干預前后血清IL-6、PCT陽性率與水平比較Table 2 The serum IL-6and positive rate of PCT
軟組織缺損修復是治療創(chuàng)傷后軟組織缺損的重要方法,早期修復后期的監(jiān)測指標仍較多,其中影響治療成活效果的因素中創(chuàng)面感染是重要原因。目前對修復治療后創(chuàng)面感染的防控研究并不少見。但差異十分突出[3,4]。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是近年來在組織缺損修復中應用較佳的一類干預模式,其主要為通過負壓吸引的方式將滲液、膿性分泌物及壞死脫落組織有效引流[5,6],為組織的愈合提供了較佳環(huán)境,故臨床對其療效予以高度肯定[7,8]。但對其在組織缺損修復患者創(chuàng)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研究相對不足。
本文就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降低創(chuàng)傷后軟組織缺損修復患者感染中的效果進行了觀察研究,并與進行常規(guī)換藥處理干預的患者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降低上下肢創(chuàng)傷后缺損修復患者創(chuàng)面感染中的效果十分突出,說明其對感染的防控效果較佳,而對患者干預前后的血清IL-6、PCT的陽性率與水平的比較則顯示,干預后患者的血清指標陽性率及水平均明顯低于常規(guī)換藥者,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其在降低患者感染性情況中的作用。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這種優(yōu)勢與其負壓引流的方式有著密切關系,其較快且較好地清除效果避免了由此導致的病原菌增殖,掃除了病原菌增殖的基礎,因此感染的控制效果也更好[9~12]。另外,本技術還可有效降低創(chuàng)傷后存在的組織間隙,增加各層面的接觸程度,從而為其盡早愈合提供了較佳的條件,故可大大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其交叉感染的發(fā)生,因此其綜合應用價值較高。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降低創(chuàng)傷后軟組織缺損修復患者感染中的效果較佳,從而為創(chuàng)面的盡早愈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1]康映泉,邱 宏,何少華,等.負壓封閉引流在兒童四肢軟組織缺損治療中的應用[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3,15(5):425-427.
[2]柏士平,潘擁軍,宗艷霞.皮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結合負壓封閉引流在創(chuàng)面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3,51(26):71-73.
[3]劉婷婷,王伊寧,王冠男,等.異體真皮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小兒感染性創(chuàng)面[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3,12(4):296-298.
[4]王 眾,吳亞樂,李 驥,等.一期內固定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嚴重軟組織缺損下肢開放骨折的臨床研究[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3,(7):683-684,686.
[5]González Ala?a I,Torrero López JV,Martín PlayáP,et al.Combined use of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nd Integra?to treat complex defects in lower extremities after burns[J].Ann Burns Fire Disasters,2013,26(2):90-93.
[6]楊 勇,張少武,董 云,等.全程VSD結合抗生素灌洗治療皮膚軟組織缺損療效分析[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3,15(5):460.
[7]杜 巍.負壓封閉引流術在急診治療四肢軟組織嚴重創(chuàng)傷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4):101-102.
[8]Gultekin FA,Bakkal BH,Tayfun S,et al.Chronic pelvic abscedation after completion proctectomy in a rectal stump insufficiency;treatment with gracilis muscle flap following vacuum assisted closure therapy[J].Ann Coloproctol,2013,29(4):172-176.
[9]劉 方,宇文培之.脛骨皮瓣供區(qū)植皮術后聯合VSD負壓封閉吸弓與紗包加壓包扎的臨床對比療效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10(23):162-163.
[10]銀東智,袁又能.負壓封閉引流裝置在術后腹部切口感染防治上的臨床應用[J].腹部外科,2013,26(3):187-189.
[11]蔣 亮,朱紅菊,賀萬強,等.自制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復雜創(chuàng)面的應用[J].西部醫(yī)學,2012,24(8):1599-1600.
[12]王 瑞,楊壯群,白轉麗,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和傳統(tǒng)換藥治療四肢軟組織缺損創(chuàng)面效果比較[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3,22(17):1750-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