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胡繼連
國外關于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研究得較少,只能在一些論文和文件中發(fā)現一些有關中國棉花價格和棉花經濟問題的研究,且極為分散。Stephen(2004)[1]認為取消MFA使得中國的服裝進出口增加,紡織品生產、棉花消費、生產、進口以及世界福利都會增加。Fang and Babcock(2003)[2]則認為預測取消配額會使得中國的紡織品生產平均上升25%,中國棉花的進口貿易也將增加。So1vig Topping(2008)[3]指出2006年中國棉花的種植面積不但沒有減反而有所增長,而2008年中國是否繼續(xù)加大種植面積與2007年棉花的收益和其他相關農產品的收益相關。Yang等(2005)通過在中國北方棉區(qū)對棉農進行訪談,發(fā)現大部分棉農因為受到文化程度和觀念的制約,對棉花病蟲害的相關知識非常缺乏,并且29%的農戶為了節(jié)約成本會自留棉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轉基因抗蟲棉的抗蟲效用。Warr(2011)[4]認為進口限制雖然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但也提高了國內價格,最終不利于農業(yè)安全。
目前對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進行研究的主要以國內學者為主。集中于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研究的主要有:杜珉(2006))[5]分析了中國加入WTO后,棉花進出口貿易與以往相比呈現出的新特點,分析了棉花的貿易依存度增長的趨勢及中國進口棉花主要來源國家的棉花進出口貿易變化情況;李鵬飛(2012))[6]基于雙方買賣視角,運用修正的 Song-Marchant-Reed模型,測度了中美棉花雙邊貿易中中國和美國作為買方與賣方分別擁有的國際市場勢力大小;祝宏輝、岳會(2012)[7]對我國棉花進出口貿易狀況及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分析。根據各貿易競爭指標的測算,進一步表明我國棉花貿易國際競爭力水平呈下降趨勢;蔣逸民(2001)[8]完成了題為“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研究”的碩士論文;楊蓮娜(2012)[9]從中國棉花進口依賴與棉花進口安全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中國棉花進口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棉花的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從而使得中國棉花進口安全處于較低水平。常昕等(2013)[10]以山東省為例,分析了中國棉花的進口現狀及應對策略;譚硯文、溫思美(2005)[11]分析了入世前后我國棉花國際貿易的影響因素;張立新(2012)[12]分析了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后國際貿易對國內棉花價格的影響。
加入WTO后,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體制發(fā)生了變化,需要在WTO框架下研究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相關問題。
入世前十年,我國的棉花總產量和播種面積平均水平分別為442萬噸和490萬公頃。2002-2005年,產量和面積呈現波動增長的態(tài)勢,平均產量和平均播種面積分別為545萬噸和501萬公頃。2006-2008年,棉花總產量和播種面積都達到史上最高水平,平均產量和平均播種面積分別為755萬噸和583萬公頃。2009-2010年,棉花總產銳減,2010年減少到596萬噸,比2007年減少了21.78%。2010-2012年,呈現出總產增加,面積減少的態(tài)勢(詳見圖1)。雖然不同年份之間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棉花總產量波動性增長,播種面積變化幅度不大。
圖1 入世前后我國棉花生產變動情況
從我國棉花生產的區(qū)域結構來看,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產區(qū),其次是山東、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區(qū)。2008-2012年,新疆省的平均產量是289.32萬噸,占全國平均總產量(665.1萬噸)的43.5%;山東、河北、湖北三省的平均產量分別是 83.38 萬噸、62.58 萬噸、50.74 萬噸,三者之和占到全國的29.57%(詳見圖2)。所以,我國棉花生產的區(qū)域集中度較高。
圖2 我國分省(排名前十位)棉花產量情況
2002-2012年,我國棉花進口數量呈現出大幅波動增長的局面。2002-2006年,我國棉花進口量一直持續(xù)高漲,2006年的棉花進口數量達到364萬噸,是2002年棉花進口數量(18萬噸)的20倍;2006-2009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棉花貿易和涉棉產業(yè)不景氣,所以我國棉花進口量急劇下降,2009年下降至最低點(153萬噸);2009年以后,我國的棉花進口量又開始持續(xù)上升,2012年上升到史上最高點(513萬噸),是2002年棉花進口數量的28.5倍(詳見圖3)。和棉花進口量相比,我國的棉花出口量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且整體上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我國棉花進口量的波動增長和出口量的急劇萎縮,導致棉花貿易逆差較嚴重,貿易逆差額從2002年的0.1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67億美元,增加了735倍。
圖3 入世后我國棉花進出口變化情況
根據我國每年棉花的國內生產數量和進出口數量,可以計算出棉花的自給率。從表1可以看出,入世后的兩年中國的棉花自給率達到80%以上,對進口棉花的依賴性相對較小,但2004年以后,我國棉花的自給率有所下降,尤其是2012年的自給率下降到57.2%,對進口棉花的依賴程度開始增強,中國棉花產需缺口將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表1 中國棉花的國內生產、進出口及自給率(2002-2012) (單位:萬噸,%)
從我國棉花進口的國家和地區(qū)數量來看,1994-2001年我國棉花進口來源地達92個,2002-2009年進口來源地下降到54個,約占入世前的1/2。2005年以來我國棉花進口來源地比較穩(wěn)定(張淑榮、蘭德平,2012[13]。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烏茲別克斯坦、巴西等為我國的主要進口來源地,從2012年的數據來看,美國和印度分別占到進口總量的28.5%和28.0%(詳見圖4)。從我國棉花出口的國家或地區(qū)來看,入世前后變化不大,出口集中度均達到90%以上,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日本等是我國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加入WTO以前,我國出口棉花主要以一般貿易為主,進口棉花中主要以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其他貿易方式為主。入世以后,我國進口棉花中一般貿易方式進口量逐年上升,并且成為主要貿易方式(杜珉,2006)[5]。2012年除了來料加工數量下跌外,其余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各貿易方式所占比重與常年基本相當,其中一般貿易仍為主要方式,所占份額超過一半(詳見圖5)。
圖4 2012年中國棉花進口分國家圖
我國自從2002年加入WTO后,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和國際貿易形勢都發(fā)生了急劇變化。從我國棉花的生產來看,產量雖波動增長,但增幅較小,另外,我國的紡織服裝業(yè)也蓬勃發(fā)展,產能快速擴張,這導致了國內棉花供需矛盾突出,并且消費缺口不斷擴大和惡化。而國際棉花市場有效解決了中國市場的棉花供需矛盾,但是,外棉的大量進入,也擠占了國產棉花的部分市場,對我國國內棉花生產經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
入世后,我國棉花的自給率呈現出大幅下降的趨勢,換而言之,我國棉花對外棉的進口依賴度越來越高。但是,由于我國國內耕地面積有限,增加棉花播種面積的難度較大,而且,國內棉花生產成本高,效率低,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
從中國棉花的進口來源地和出口目的地來看,排在前幾位的國家比較穩(wěn)定,而且所占份額都較高。所以,中國棉花的市場集中度較高,這種較高的進出口依賴度使得中國棉花進出口安全處于較低水平,同時,也不利于中國棉花買方市場勢力的構建。
圖5 2012年中國棉花進口貿易方式圖
中國棉花的進出口貿易方式仍以一般貿易為主,但是棉花產業(yè)鏈條包括棉花種植——棉花加工——棉紡——織布——印染——服裝等多種環(huán)節(jié)。我國棉紡部門如果做制造,需要向外購買原材料;棉紡產品出口,往往只做來料加工,而批發(fā)、零售、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等被美國發(fā)達國家所掌控。所以,國內棉企僅處于價值鏈低端,甚至會出現“棉賤傷農、棉貴傷企”的困局。
中國棉花的產需缺口大,雖然進口外棉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棉花是我國僅次于糧食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不能完全依靠進口來解決問題,最終還是要考慮如何增加本國棉花的供給量。增加國內棉花供給量,可以考慮以下措施:(1)擴大棉花種植面積。我國棉花種植的區(qū)域集中度較高,可以對優(yōu)勢棉花區(qū)域,如新疆、山東等省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和支持,充分利用當地的優(yōu)勢資源條件。(2)降低棉花生產成本。一方面,我國棉花生產方式仍以小規(guī)模農戶經營為主,生產成本和許多發(fā)達國家相比較高,可以通過建立和壯大棉農生產合作組織,發(fā)揮規(guī)模效應來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推廣應用現代農業(yè)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成本。(3)穩(wěn)定棉花價格。價格和成本是棉花面積增幅不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棉農種植積極性的重要原因。我國可以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在WTO框架下對棉花實施補貼政策或者制定最低棉花支持價格。
從全球來看,美國、印度、烏茲別克斯坦是前三大棉花出口國,但同時也是我國棉花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對美棉的依存度要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這勢必會增強美國的賣方國際市場勢力,削弱我國的買方國際市場勢力。所以,需要通過實現棉花進口市場的多元化,來改變或減緩我國買方國際市場勢力缺失的局面。具體來講,加大對烏茲別克斯坦、澳大利亞、巴西、埃及等國家的進口,減少對美國和印度棉花的進口的過度依賴。
棉花的價格和質量是影響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降低棉花的價格可考慮降低生產成本、推廣應用現代農業(yè)技術、實施政府補貼等措施。提高棉花的質量,關鍵靠科技創(chuàng)新,加強優(yōu)質棉花品種培育,建立病蟲害的預警預防機制等。通過提升中國棉花的國際競爭力,最終能起到擴大出口的目的。擴大棉花出口也是實施我國棉花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選擇。
為改變國內棉企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局面,其急需轉型升級,將貿易方式由一般貿易為主,轉為一般貿易、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等多種方式共同發(fā)展。我國的棉企不僅要在種植、來料加工等價值鏈低端占據優(yōu)勢,還要往批發(fā)、零售、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等價值鏈高端發(fā)展,變單一環(huán)節(jié)發(fā)展方式為產業(yè)鏈整體發(fā)展方式,提高棉花的經濟效益轉化率[14]。
[1]Stephen,M.suwen,pandsomwaru,Aetal.China's Role in world eottonand Textile Markets·Seleeted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Ameriean Agrieultural Eeonomies Assoeiation Annual Meeting,2004.
[2]Range Cheng and Babeoek,B.China's Cotton Poliey and the Impaet of China's WTO Aeeession and BT Cotton Adoption on the Chinese and U.S.Cotton Sectors[EB/OL],2003.
[3]1solvig Topping.The China Paradox.[J].Cotton Internationa,2008.
[4]Warr P.2011.Food security vs.food self- sufficiency:the Insonesian case[R].Working Paper No.2011.4,Economics and Government ANU Colleg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5]杜珉.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分析[J].農業(yè)展望,2006,(5).
[6]李鵬飛.中國棉花進口貿易的國際市場勢力研究[J].價格月刊,2012,(9).
[7]祝宏輝,岳會.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狀況及國際競爭力分析[J].中國棉花,2012,(7).
[8]蔣逸民.中國棉花進出口貿易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01,(6).
[9]楊蓮娜.中國棉花的進口依賴與棉花進口安全[J].財貿研究,2012,(2).
[10]常昕,韓若冰,胡繼連.中國棉花進口現狀及應對策略分析[J].世界農業(yè),2013,(9)
[11]譚硯文,溫思美.入世前后我國棉花國際貿易影響因素的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7).
[12]張立新,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后國際貿易對國內棉花價格影響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7).
[13]張淑榮,蘭德平.我國棉花進出口發(fā)展特征及國際競爭力分析[J].農業(yè)經濟與管理,2012,(3).
[14]楊枝煌,蔣松榮.中國棉花產業(yè)入世十年的績效表現及其治理建議[J].兵團黨校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