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 李 佳 陳嘉琦
(1.冷水灘區(qū)氣象局,湖南 永州425000;2.雙牌縣氣象局,湖南 永州 425200)
一些觀測和研究表明[1~3], 颮線通常是由多單體風暴和超級單體風暴組成,側向排列的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 MCSs),一般長約幾十至幾百公里,寬約10~20km,持續(xù)時間為幾小時至十幾小時,是一種強雷暴天氣現(xiàn)象,由于雷暴單體中上升運動和下沉運動極為強烈,它常常帶來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現(xiàn)象,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極大。
颮線發(fā)生環(huán)境場條件及颮線系統(tǒng)特征已有大量研究。Laing et al.[4]對世界上MCSs1出現(xiàn)的5個大尺度環(huán)境區(qū)(非洲、澳大利亞、中國、南美洲和美國) 的平均生成環(huán)境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非常相似, 特別是MCSs 初生在明顯的斜壓區(qū)內, 該區(qū)以對流層低層垂直風速強切變和高值對流有效位能(CAPE) 為特征。低空輻合、高空輻散和中層渦度趨于最大并與高空槽相伴都是典型的生成環(huán)境特征。不少作者[5~9]研究了我國颮線的生成環(huán)境, 表明冷性高壓后部、冷渦、冷鋒、輻合線甚至地形都是颮線形成的背景條件;林錫懷等[9]、侯建忠等[10]、李鴻洲等[11]和翟國慶等[12]對我國南北不同地理位置的颮線環(huán)境也做了分析。由于颮線產生、發(fā)展的時、空尺度相對較小,演變迅速和復雜, 致使人們對這種中尺度系統(tǒng)的演變還缺乏深入的了解,颮線和其帶來的強對流天氣的預報一直是短時臨近預警的難點之一, 也是氣象學者研究和關注的重點之一。
2002年4月5日在湖南南部發(fā)生了一次颮線過程,這次過程產生于邵陽的南部,途經永州、郴州兩市,最后在郴州的東部消失。其特點是影響范圍較大、移速快,來勢猛烈,強度大。廣西東北部、江西北部及湖南全省都出現(xiàn)了大風及雷暴天氣,其中永州市各縣(區(qū))風力達9級以上,風速達20m/s,為永州近20年來所罕見,部分地方還下了冰雹,使近100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700余間,直接經濟損失3500萬元,永州雷達站對其進行了跟蹤觀測。
這次颮線過程在500hPa圖上,高原東側有低槽東移,并且移速較快。700hPa和850hPa圖上均有低槽東移,且槽前的西南暖式氣流比較旺盛,這是一次高空槽和低空急流相配合發(fā)生的一次劇烈天氣過程。5日08時500hPa低槽位于西安~川東~云南的西南部,鄂西高空為西南風,風速為18m/s,四川的達川高空為西北風,風速為12m/s,從槽線前后來看,風向的交角接近90°,槽后的風速較大(見圖1),這說明低槽附近的輻合上升運動較強,槽前有正的渦度平流,高層有輻散流場,抬升力也比較強。6日08時低槽移過我市到達江西北部至郴州東部。
700hPa圖上,5 日08時低壓中心在湖北的西北部,低槽與500hPa比較位置稍為前傾,在廣西北部有很強的西南風急流帶,這說明低層有較強的暖濕空氣平流,可以加強低層的擾動,觸發(fā)不穩(wěn)定能量的釋放。
850hPa圖上(圖2),5日08時,河南駐馬店有低中心,低槽伸到宜昌,湘西北到貴州的西南部,在廣東和郴州西南風速均大于16 m/s,該地有西南風急流帶,20時低槽移到湘北,呈西南~東北走向,廣西北部和湘南的西南風速由8m/s猛增至16m/s,這表明了從08時~20時之間湘南和廣西北部地區(qū)低層輻合運動在增強,從而促使低層抬升運動加強,又加上高空有較強的輻散流場,因此會造成嚴重的對流天氣。
圖1.500hp槽演變趨勢
圖2.850hPa西南風急流區(qū)
地面圖上,5日14時整個江南處于低壓控制,西南地區(qū)東部華南地區(qū)均處于高溫區(qū),20時低中心移至華東沿海。永州地區(qū)地處南嶺山脈地帶,屬于山區(qū),山區(qū)的磨擦輻合作用比較強,容易發(fā)生中低壓,中低壓生成后,高空有加強的輻散場則垂直上升運動便會加強,強烈的對流天氣便可能在中低壓內發(fā)展起來。
從探空資料分析,懷化站(圖3)5日08時K為33℃,SI為-2.32℃,CAPE(對流有效位能)為693.4 J/g,低層(925hp)為西南風(16m/s),表明大氣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有發(fā)生雷暴的可能,20時K為14℃,SI為4.82℃,CAPE為650 J/g,低層(925hp)為西北風(6m/s),說明高空槽已過懷化;長沙站(圖4)5日08時K為33℃,SI為-1.61℃,CAPE為1022.5 J/g,低層(925hp)為西南風(18m/s),表明大氣處于強烈不穩(wěn)定層結,不穩(wěn)定能量較大,將有雷暴天氣產生,20時 K為35℃,SI為-0.39℃,CAPE為91.7 J/g,低層(925hp)為西北風(4m/s),槽已過長沙,不穩(wěn)定能量已經釋放;郴州站(圖5)5日08時K為32℃,SI為0.73℃,CAPE為118.7 J/g,低層(925hp)為西南風(18m/s),20時K為38℃,SI為-3.14℃,CAPE為795.2 J/g,低層(925hp)為西南風(16m/s),表明大氣處于強烈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不穩(wěn)定能量在積聚,具有發(fā)生強對流的潛勢。
圖3.4月5日懷化探空資料 TlogP圖 左為08時 右為20時
從永州觀測站5日02~20時的氣象要素變化可看出(圖6),在14~20時之間颮線經過測站,期間氣壓涌升、氣溫急降、濕度增加,在17時開始風向突然由南變北,并在18時18分出現(xiàn)了的19.8m/s的偏北大風,19時風向轉為南風,系統(tǒng)東移南壓。
圖4.4月5日長沙探空資料 TlogP圖 左為08時 右為20時
圖5.4月5日郴州探空資料 TlogP圖 左為08時 右為20時
圖6.4月5日永州站02~20時氣象要素變化
衛(wèi)星云圖分析,4月5日15時,衛(wèi)星云圖上可清晰地看到在湘西西北部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帶狀云系(圖7左上圖圖中箭頭所指位置),其前界呈弧狀,云帶的邊界十分光滑并無明顯卷云出現(xiàn),這是颮線系統(tǒng)形成的初生階段。在16時的圖上,可清晰地看到云頂色調白而且特別明亮的云帶(圖7右上圖圖中箭頭所指位置),這說明云頂高,云中垂直運動強烈,其移動方向高空垂直切變的方向一致,颮線系統(tǒng)上的單體正在不斷發(fā)展,處于發(fā)展階段。從18時的云圖上,可看出該云帶上風一側邊界光滑,下風一側出現(xiàn)明顯的卷云(圖6左下圖圖中箭頭所指位置),邊界較模糊,這表明颮線系統(tǒng)已發(fā)展成熟。在6日00時云圖上(圖6右下圖圖中箭頭所指位置),沒有帶狀云系,只有松散的積云,云頂色調較灰暗,這說明云中的垂直運動已經減弱,颮線系統(tǒng)中的單體已合并、減弱,并消散。
圖7.低槽云系演變趨勢
雷達觀測分析,4月5日17時,PPI圖上看有一條很明顯的帶狀回波,是由積(雨)云單體成線狀伸展開來,強回波帶的寬度相當于一個積雨云單體的水平尺度約10~20km,颮線帶狀回波的走向與影響颮線生成的天氣系統(tǒng)高空低槽平行(見圖8);從圖8上4月5日17時~21時雷達回波演變情況估算,颮線的移速約60km/h;颮線上的單體發(fā)展此起彼伏,當單體發(fā)展到最強的時候(圖8中的20時和21時雷達觀測圖上的線狀回波帶的左側)出現(xiàn)強對流天氣現(xiàn)象。
圖8.雷達跟蹤觀測圖
本文綜合多種觀測資料, 從環(huán)流背景、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等方面, 分析了2002年4 月5 日發(fā)生在湘南的一次高空槽前型颮線天氣過程的形成原因, 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這次颮線過程發(fā)生在西風帶高空槽前,是中緯度最典型的颮線。它的南端由于風的垂直切變形勢有利于新對流的發(fā)展,因而使颮線不斷伸長;而在颮線的北端,各單體不斷衰亡,衍變成層狀云,并沿高空風向東北方向延伸而形成大片砧云。它所經過地區(qū)的氣象要素變化特點為:氣壓涌升、氣溫急降、濕度增加、風向突變、風速劇增。
(2)強對流發(fā)生前和發(fā)生時良好的水汽輸送和水汽輻合有利于颮線的形成和發(fā)展, 高層強輻散與低層強輻合的耦合形勢以及強上升運動為強對流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動力背景。
(3)從衛(wèi)星云圖分析得知, 這次過程是由于中低層存在西南急流,導致低層輻合運動增強,從而促使低層抬升運動加強,不斷生成小的對流單位并形成帶狀云帶向前移動, 從而形成颮線。
(4) 從雷達觀測的回波看,對流單體回波隨它所在氣層和風移動,或者近似地沿著云層高度上的平均風運動。平均風指氣層內各高度風的矢量平均,新的單體向雷暴的右后象限形成穿過雷暴運動,向左前側靠近并消散,因而從宏觀上來看,超級單體群實際上是沿著平均風方向的右方移動。
(5) 對流性天氣的短期預報的思路和著眼點,低槽兩側的風向交角等于或接近90°時,低槽或切變線暖區(qū)方向2~5個緯度,低空急流軸左右1.5個緯距的地區(qū),850hPa圖上的濕舌內部均可能出現(xiàn)強的對流性天氣。
[1]Orlanski L.A 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cales for atmosphericprocesses[J].Bull Amer Meteor Soc.1975.56:527-530.
[2]Maddox R A.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J].Bull AmerMeteor Soc,1980.61:1374-1387.
[3]Shibagaki Y M D Yabanaka S Shimizu et al.Meso2βto me2so2β2scale wind 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 h precipitating loudsnear Beiu f ront observed by t he MU and meteorological radars[J].J Meteor Soc J apan,2000,(78):69-91.
[4]Laing A G J M Frit sch.The large2scale environment s of t heglobal population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J].Mon Wea Rev,2000,128:2756-2776.
[5]丁一匯,李鴻洲,章名立,等.我國颮線發(fā)生條件的研究[J].大氣科學,1982,6 (1):18-27.
[6]陸漢誠,呂梅,何齊強.一次冷鋒后颮線的大振幅重力波特性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1992.3(2):136-144.
[7]劉勇,劉子臣,馬廷標,等.一次颮線過程中龍卷及颮鋒生成的中尺度分析[J].大氣科學, 1998,22 (3):326-335.
[8]矛衛(wèi)平,何齊強,陸漢城,等.區(qū)域地形影響下冷鋒后颮線的數(shù)值模擬[J].大氣科學,1994,18(6):710-719.
[9]林錫懷,錢家聲,等.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高后型颮線”的一種形成機制[J].應用氣象學報,1996,7(3):330-335.
[10]侯建忠,王繁強,方建剛,等.黃土高原一次冷渦颮線的綜合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J].高原氣象,2007,26(2):353-362.
[11]李鴻洲,蔡則怡,徐元泰.華北強颮線生成環(huán)境與地形作用的數(shù)值試驗研究[J].大氣科學,1997,23(6):713-721.
[12]翟國慶,俞樟孝.華東颮線過程中的地面中尺度物理特征[J].大氣科學,1991,15(6):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