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21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定律的發(fā)現”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一舉成名后,各種榮譽和優(yōu)厚待遇紛至沓來。
愛因斯坦一度受邀去荷蘭萊頓大學執(zhí)教,他對宿舍的要求是:有牛奶、餅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張床、一張寫字臺和一把椅子即可。學校當然全部滿足愛因斯坦的“奢求”,愛因斯坦興高采烈地喊道:“有了這些東西,我還需要什么?什么都不需要啦!”
后為躲避法西斯迫害,愛因斯坦移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以當時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請他,他卻說:“這么多錢?能否少一點?給我3000美元就夠了!”人們大惑不解,他脫口道,“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財產都是人生的絆腳石,唯有簡單的生活,才是給我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當時美國中產階級都以擁有小汽車為時尚,身為諾貝爾獎得主,他居然不要汽車。從宿舍到研究所兩公里路程,他堅持安步當車直到生病住院。他說:“簡單的生活,無論對于身體還是精神,都大有裨益!”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說:“安逸與享樂與我無緣,我稱這種生活為豬玀的追求。照亮我前進、并不斷給我勇氣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來都是空虛的?!?/p>
◎螢火小語: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這位科學巨匠都不改初衷固守簡約,所以他才會在彌留之際立下這樣的遺言:不發(fā)訃告、不搞葬禮、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這樣的做人與處世原則,是不是值得生活在浮華與喧鬧的當下的我們深刻反思呢?
◎文題延伸:不改初衷;學會反思;做人與處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