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華
仲夏,走進內蒙古革命老區(qū)喀喇沁旗王爺府鎮(zhèn)喇嘛地村、下瓦房村,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整潔平坦的村路,穿村而過的赤承高速,最引人注目的是村路兩旁矗立的座座銀白相間、錯落有致的蔬菜大棚,村民們三五成群為番茄打叉、為蔬菜打藥的忙碌身影或隱或現(xiàn)。
走進村民錢順的蔬菜大棚,集中成片綠油油的硬果番茄吐花伴果、長勢喜人。41歲的錢順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邊打秧叉邊嘮嗑:“我家5口人,3個孩子,大女兒今年要升高中。為生計這些年我先后到呼和浩特、烏蘭浩特等地做過木工支模、電塔領工,一年下來最多收入3萬元,基本上是年年打工年年貧,遠不夠家庭開銷。去年,聽說政府為貧困戶出臺了金融貸款貼息政策,看到村委會宣傳扣大棚種硬果番茄能賺錢,我就放棄打工跑回了家。這不,3月份通過3戶聯(lián)保,很快申請到了5萬元貸款,錢一到位,我自己動手焊棚架,一下就支起了4個!”
錢順樂滋滋地掰起手指頭:“4畝番茄,每畝能種2000株,每株6盤,每盤2斤,每斤1.5元左右,每個大棚能收入3.6萬元??鄢柿?、種苗等費用3000元和每畝大棚建設成本1.5萬元,當年4畝可收入7.2萬元,你說這不比舍家拋業(yè)打工強?”未了,他還不忘算小九九:“五六年之內不用重投建大棚的成本,明年收入還會更高?!?/p>
小錢變大錢 金融扶貧顯神通
喇嘛地村村黨支部書記烏瑞軍回憶說,就在幾年前,這兩個村還完全是另外一種景象:泥濘的山村小路,稀稀拉拉的玉米秸桿,三三兩兩的塑料大棚。生產方式的落后,導致勞動力嚴重流失,外出打工青壯年越來越多,留守的村民守著幾畝薄田種玉米、養(yǎng)牛羊過日子,人均年收入只有900多元。
這兩年,村民們看到大棚番茄收益好,想發(fā)展但缺資金,是金融扶貧這場“及時雨”下到了百姓心坎上。喇嘛地村193戶貧困戶今年貸到了845萬元扶貧款,僅新建硬果番茄冷棚一項就達600多畝。烏瑞軍說:“像錢順家有4畝棚算是小戶了,有的村民一下子就扣了15畝。平均每畝產量按1.5萬斤算,正常年景每畝純收入可達1.3萬元,人均可增收3000多元,讓貧困戶一舉實現(xiàn)了脫貧夢?!?/p>
內蒙古自治區(qū)扶貧辦主任劉忠誠說,貧困農牧民要發(fā)展生產,最需要的是資金,資金從哪來?銀行!然而,真金白銀卻“卡”在金庫里流不出來,一邊是銀行為貸款難而焦心,一邊是農民為難貸款而發(fā)愁,“鎖頭”正是農民沒有資產抵押,沒人擔保。
說起自治區(qū)出臺的“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方案,劉忠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12年,國家為阿左旗四方城村撥了150萬元整村推進項目扶貧款。在如何分配使用款項上,村民們炸開了鍋:有的提出平分資金,有的提出用錢買羊,還有的甚至提出按貧困程度排隊打分分錢。這可難壞了村支書田國彬,四方城村有374戶貧困戶1124人,如果真平均分,每人僅能拿到1300元,靠這點錢想脫貧致富,無異于杯水車薪。
就在村民意見不一僵持不下之時,鎮(zhèn)黨委書記劉海峰提出了把150萬元扶貧款放到金融部門作抵押放大貸款,用貸款買羊,掙錢后再還貸的想法。此言一出,立即遭到村民反對,扶貧款變貸款這怎么能行?劉海峰見一時無法說服群眾,便跑到旗農行找專家王鑫主任請教,王鑫覺得為貧困群眾放貸款搞扶貧是好事,創(chuàng)新一試沒準能成大事。劉海峰心里有了底氣,隨即便以鎮(zhèn)黨委政府名義請示市、旗兩級扶貧部門,并很快獲得了批準。
說干就干!鎮(zhèn)黨委、政府,村“兩委”班子多次反復上門做村民工作。統(tǒng)一思想后,決定拿出20萬元為村里打兩口井,130萬元存入農行做風險保證金,協(xié)議以1:5比例放大貸款額度,支持農戶發(fā)展肉羊產業(yè)。村民大會人人表決,374戶貧困戶以簽字畫押的方式,放大農行700萬元分別貸給貧困戶。此舉激發(fā)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村里肉羊存欄數(shù)由2012年初的6000只猛增到現(xiàn)在的40000只,養(yǎng)殖戶每戶純收入均在2萬元以上。赤峰市委、政府及時總結經驗,于2013年7月在阿左旗召開了全市“杠桿式”扶貧工作會議,全面推廣“放大額度、保值增值、滾動發(fā)展”的“杠桿式”扶貧模式。
劉忠誠說,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自治區(qū)去年11月完善了金融扶貧機制,出臺了“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方案,在自治區(qū)57個貧困旗縣同時實施,連續(xù)5年每年拿出4.75億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作擔保金,按1:10比例撬動農行50億元信貸資金。此舉如“一石激起了千層浪”,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無償變有償 貧困戶說了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咂旆鲐氜k主任曹志文認為,金融扶貧是扶貧開發(fā)新的嘗試,不同于以往扶貧資金的無償使用。過去是政府批項目分配資金,貧困戶多而資金少,僅能分到幾只羊,有的貧困戶不是把羊吃了,就是賣了還債,因為是政府無償送的,老百姓不覺得心疼。現(xiàn)在,把資金使用的決定權下放,由過去無償投入層層審批直接變成一步到位的農民貸款,資金直接到村到戶,扶持誰誰貸款,誰貸款誰決定,扶貧項目上什么好,錢怎么花,貧困戶說了算,徹底改變了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習慣,起到了“扶貧扶志,治窮治心”的作用?,F(xiàn)在,貸款后的貧困戶都在設法找信息、學技術、跑市場、興產業(yè)。
曹志文介紹說:“比如我們西橋鎮(zhèn)姜家店村用金融扶貧貸款407萬元,發(fā)展設施農業(yè)食用菌大棚201個230畝,新栽植食用菌200萬單位;王爺府鎮(zhèn)下瓦房村201戶貸款950萬元發(fā)展冷棚和牛羊業(yè);美林鎮(zhèn)頭把火村261戶貸款1110萬元發(fā)展基礎設施和養(yǎng)殖業(yè)、流通產業(yè)等等。目前我旗已發(fā)放金融扶貧富農貸1億元以上,初步統(tǒng)計,每村約有60%左右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發(fā)展產業(yè),你可以到街面走走看看,有勞動能力的沒人閑聊、打牌、下棋了,都在忙于產業(yè)、謀劃發(fā)展?!?/p>
科左中旗舍伯吐鎮(zhèn)毛都嘎查貧困戶白永亮家庭原本十分拮據,通過5戶聯(lián)保,他申請金融扶貧貸款5萬元,購置了5頭基礎母牛,年底就能懷上犢,明年10月份就能發(fā)展成10頭牛,實現(xiàn)增收3萬元。白永亮感慨萬千地說:“沒想到貧困戶能貸到這么多款,而且貸多少都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脫貧致富終于有了奔頭!”
政府變市場 活力大增強
“上級放權力,基層增活力?!背喾迨蟹鲐氜k主任崔廣學介紹說,喇嘛地村綠色崛起只是內蒙古金融扶貧產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生動縮影。“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實施,為貧困地區(qū)農牧民的脫貧致富插上了翅膀,用老百姓的話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政府真正還權于市場,還權于群眾,發(fā)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貧困群眾自我發(fā)展內生動力大大增強,脫貧致富的步伐不斷加大。
據了解,在“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政策扶持下,內蒙古各地的扶貧開發(fā)工作不斷涌現(xiàn)“一招鮮”的典型,初步形成了旗縣有龍頭企業(yè)帶動、鄉(xiāng)有特色產業(yè)、村有合作組織、戶有增收項目的扶貧產業(yè)新格局。
“一村一策”推動了“一村一品”。貧困村根據自身優(yōu)勢各打各的特色牌,各走各的創(chuàng)業(yè)路,形成了鮮明的扶貧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包括翁牛特旗“富裕戶以土地和自有資金入股,貧困戶以土地和扶貧資金入股,農牧戶到合作社打工”的合作社經營模式,敖漢旗高家窩鋪村養(yǎng)雞大戶帶動模式,開魯縣“大戶帶小戶、富戶幫窮戶、先富帶后富、實現(xiàn)共同富”的扶貧帶動模式等等,農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一浪高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