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欣 李建杰 王亞寬
顧旭辨證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療胸痹的效果觀察
丁志欣 李建杰 王亞寬
目的 對柴胡疏肝散治療胸痹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分析。方法 70例胸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5例, 對觀察組予以柴胡疏肝散治療, 對照組予以血府逐瘀湯治療, 觀察并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1%高于對照組80.0%, 心電圖改變總有效率94.3%高于對照組6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柴胡疏肝散治療胸痹的療效確切, 患者無不良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胸痹;柴胡疏肝散;臨床療效
本文以70例胸痹患者作為例, 對柴胡疏肝散治療胸痹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分析, 作者一直跟隨顧旭導師, 他現(xiàn)任心病二科主任, 研究胸痹、心悸等, 認為胸痹系氣陰兩虛、痰瘀痹阻所致, 近年來熟練運用中西醫(yī)方法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和各種急危重癥, 取得了顯著成就, 撰寫學術論文20余篇, 獲多項市級以上科研成果, 現(xiàn)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70例胸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胸痹心痛的標準, 患者表現(xiàn)為心胸陣痛, 胸悶心悸, 面色晦暗, 舌質紫暗, 易因操勞過度、抑郁惱怒而發(fā)作, 心電圖顯示存在ST-T缺血性改變。其中男32例, 女38例, 平均年齡(56.3±5.8)歲;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觀察組:予以自制方劑柴胡疏肝散, 炙甘草5~10 g, 柴胡、茯苓、陳皮、川芎、赤芍、炒枳殼、香附各10 g,白芍、當歸、瓜萎各15 g, 丹參30 g。納呆、腹脹者, 加麥芽、炒谷各10 g;氣短、乏力明顯者, 加黨參、黃芪各10 g;心悸、失眠者, 加炒棗仁30 g;開水煎服, 1劑/d, 10 d為1個療程。②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湯劑血府逐瘀湯:桃仁12 g, 紅花、當歸、牛膝、生地黃各9 g, 赤芍、枳殼各6 g, 川芎、桔梗各5 g, 柴胡、甘草各3 g。開水煎服, 1劑/d, 10 d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 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對心絞痛發(fā)作者予以硝酸甘油片(國藥準字H20053282, 大連百利天華制藥有限公司)0.5 mg舌下含服。
1.3 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治愈:中醫(yī)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蚧菊?;顯效:中醫(yī)癥狀減輕, 疼痛發(fā)作次數減少, 心電圖ST段經治療后回升, 但未恢復正常水平, T波低平變?yōu)橹绷?。無效:主要癥狀及心電圖均未發(fā)生改變。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心電圖ST-T缺血性改變情況;③藥物不良反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對比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1%高于對照組8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1, P<0.05)。2.2 兩組患者心電圖改變情況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心電圖改變總有效率94.3%高于對照組6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667, P<0.05)。
2.3 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
胸痹心痛屬于冠心病心絞痛, 其病位以心為主, 累及肝脾, 且與腎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胸痹的主要致病機制為心脈痹阻, 氣滯血瘀成為其常見證型。血府逐瘀湯為傳統(tǒng)名方,在治療胸痹心痛方面療效確切。柴胡疏肝散方劑中, 柴胡、丹參為主藥, 主疏肝理氣、活血祛瘀止痛;香附、枳殼有疏肝理氣之功效, 為輔藥;川芎、赤芍、當歸有助于活血祛瘀止痛;瓜蔞助通胸痹, 利氣寬胸, 甘草可緩急止痛, 白芍柔肝斂陰, 陳皮、茯苓燥濕化痰、健脾補中, 以助脾運。本組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治療, 結果顯示, 其治療總有效率和心電圖改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且患者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 本組研究可以證實, 柴胡疏肝散治療胸痹的療效確切, 比血府逐瘀湯更具優(yōu)勢。
2014-06-16]
450007 鄭州市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