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敏
心房顫動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 臨床應用藥物治療療效欠佳, 而射頻消融治療可以使心房顫動得到根治, 消除患者癥狀。在進行射頻消融時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因此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作者對進行射頻消融的心房顫動患者進行術前、術中及術后的護理, 取得良好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本科進行射頻消融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48例, 男32例, 女16例,年齡22~57歲, 平均年齡(41.36±6.15)歲, 合并高血壓者19例, 高血脂者22例, 冠心病者10例, 所有患者心房顫動均為頻發(fā), 經(jīng)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嚴格消毒下進行射頻消融術, 并在進行手術治療過程中, 給予術前、術中及術后相應的綜合護理。
1.2.1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大多數(shù)患者對射頻消融治療缺乏一個較為全面及清晰的認識, 特別是在進行射頻消融時患者處于清醒狀態(tài), 還需要患者保持平臥位, 因此會產(chǎn)生焦慮及緊張的心理, 擔心手術是否能夠順利實施, 還擔心術后療效是否顯著。因此護士應該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心理交流與溝通, 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文化層次不同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用較為易懂的語言講解手術的目的、手術過程、注意事項及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等, 并講解相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 消除患者的疑問及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
1.2.2 術前準備 術前完善相關檢查;術前清潔身體, 對進行穿刺部位(鎖骨下, 股靜脈區(qū)及會陰部)進行備皮;術前1周停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術前3 d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1];置好靜脈留置針, 建立靜脈通道。
1.2.3 術中護理 術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精神神志、面色及生命體征變化, 開始射頻消融術前給患者靜脈應用負荷量的咪唑安定2 mg和芬太尼50 mg, 術中根據(jù)疼痛的反應程度,調(diào)整劑量[2], 同時要詢問患者有無不適的癥狀;備好相應的急救藥品, 一旦發(fā)現(xiàn)術中患者有意識、血壓及其他的癥狀、體征變化, 要立即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或進行急救處理。
1.2.4 術后護理
1.2.4.1 一般護理 術后拔除導管, 按壓穿刺點進行止血處理, 之后進行加壓包扎, 防止出血;使患者臥床休息, 嚴禁活動, 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心電圖的變化, 觀察有無心包填塞和心律失常的發(fā)生, 同時要觀察有無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2.4.2 排尿指導 由于有些患者在術后不能自主排尿,因此應指導及協(xié)助患者進行排尿, 女性患者可取坐位, 男性患者可取健側(cè)臥位排尿, 排尿時護理人員可協(xié)助患者按壓穿刺部位, 觀察局部有無滲血情況[3]。
1.2.4.3 血栓形成的預防 在術中用肝素沖洗鞘管, 術后常規(guī)應用阿司匹林以抗血小板集聚, 形成血栓, 必要時遵醫(yī)囑正確應用肝素。
經(jīng)過對所有患者進行有效的綜合護理措施干預, 所有患者均順利、安全進行了射頻消融術, 術后患者心悸、胸悶等癥狀消失, 術后傷口無滲血、滲液、感染, 無血腫和包塊等,無嚴重并發(fā)癥, 心電圖未見異常。
心房顫動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與心房相連的大靜脈上的“心肌袖”發(fā)放快速的電沖動而引起, 另外與患者心房的自身重構也有一定的關系。臨床應用導管電極在環(huán)肺靜脈口進行消融, 可形成患者的大靜脈與心房的“電隔離”, 再加上在患者心房內(nèi)進行某些線形的消融, 可使心房顫動得到根治。對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 可以使患者順利度過手術過程, 可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和康復時間, 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
綜上所述, 給進行射頻消融的心房顫動患者進行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 明顯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使手術安全、順利實施, 療效顯著。但在臨床護理中, 護理人員一定要熟練掌握射頻消融的手術護理步驟, 了解護理的重點及問題所在, 并熟練掌握對所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應急情況, 進行相應的護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護理更安全有效, 促進患者康復。
[1]唐利平.射頻消融術治療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護理.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1, 5(11):116-117.
[2]林梅, 韓穎, 朱可佳, 等.心房顫動患者三維電標測下行射頻消融治療的圍術期護理.天津護理, 2011, 19(5):259-260.
[3]方歲妹, 丁玲, 高新新.臥床時間對導管射頻消融術后患者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29):7-8.
[4]錢海蘭, 何紅, 郁艷梅.人性化護理在射頻消融手術病人護理路徑中的應用.護理研究, 2011, 25(2):53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