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華
由于職業(yè)關系,許多朋友希望我能夠為他們孩子的教育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專業(yè)性意見。問題不外乎是上哪個學校最好?是出國讀書好還是在國內讀書好?如果要出國,什么時候出去最好等等。可以看出,每個家長都竭盡全力想為孩子設計出一條最好的教育路線。其隱含的邏輯是,最好的教育=未來更大的成就或更好的生活。
教育過程可以設計,但人生不行。教育路線圖盡可以被制定得盡善盡美,然而生活卻往往不會按照預先寫好的劇本上演。
人的一生很漫長,但結果往往只有幾個,特別是最關鍵的結果常常只有一個。也就是說,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結果中度過的。如果把結果視為生活的全部意義,那么這個人的一生一定過得非常焦慮、緊張和乏味。
過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可以享受其中。在過程中,你有思考,有體驗,有感悟,也有收獲和進步。這些本身就充滿了樂趣。結果之所以和過程相比不那么重要,是因為它只是一個時點的結果。你不可能永遠處于那個時點上。然而,我們的學生現(xiàn)在越來越不重視過程,都是直奔結果而去。上學只為就業(yè),工作只要職務和薪水,至于閱讀本身、思考過程、一天一天的經(jīng)驗積累,都被毫不吝惜地丟棄了。表面上看是社會的急功近利,實際上的根子在家長所設計的完美的教育路線圖。因為在這樣一幅路線圖中,孩子沒有任何主動性的參與,只是被動地按照家長的安排,得到一個預先知道的結果。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思考和判斷的本能。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國教育功利化的同時,卻又不斷給孩子設定一個又一個目標。功利化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然而,我們常常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另一面,即重視讀書對人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這使得我們失去了教育和生活的根本。
人生是一段旅程。生活的質量在于人內心的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我們給孩子設計了多么完美的教育路線圖,都必須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如果我們意識到人生無法被設計的道理,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那么他們的一生一定會過得更加快樂、幸福和充實。至少將來有一天,他們不會充滿懊悔地說,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父母替我安排設計的。
【原載2014年9月22日《大家文摘報·閱讀》】endprint
秦春華
由于職業(yè)關系,許多朋友希望我能夠為他們孩子的教育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專業(yè)性意見。問題不外乎是上哪個學校最好?是出國讀書好還是在國內讀書好?如果要出國,什么時候出去最好等等??梢钥闯?,每個家長都竭盡全力想為孩子設計出一條最好的教育路線。其隱含的邏輯是,最好的教育=未來更大的成就或更好的生活。
教育過程可以設計,但人生不行。教育路線圖盡可以被制定得盡善盡美,然而生活卻往往不會按照預先寫好的劇本上演。
人的一生很漫長,但結果往往只有幾個,特別是最關鍵的結果常常只有一個。也就是說,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結果中度過的。如果把結果視為生活的全部意義,那么這個人的一生一定過得非常焦慮、緊張和乏味。
過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可以享受其中。在過程中,你有思考,有體驗,有感悟,也有收獲和進步。這些本身就充滿了樂趣。結果之所以和過程相比不那么重要,是因為它只是一個時點的結果。你不可能永遠處于那個時點上。然而,我們的學生現(xiàn)在越來越不重視過程,都是直奔結果而去。上學只為就業(yè),工作只要職務和薪水,至于閱讀本身、思考過程、一天一天的經(jīng)驗積累,都被毫不吝惜地丟棄了。表面上看是社會的急功近利,實際上的根子在家長所設計的完美的教育路線圖。因為在這樣一幅路線圖中,孩子沒有任何主動性的參與,只是被動地按照家長的安排,得到一個預先知道的結果。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思考和判斷的本能。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國教育功利化的同時,卻又不斷給孩子設定一個又一個目標。功利化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然而,我們常常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另一面,即重視讀書對人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這使得我們失去了教育和生活的根本。
人生是一段旅程。生活的質量在于人內心的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我們給孩子設計了多么完美的教育路線圖,都必須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如果我們意識到人生無法被設計的道理,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那么他們的一生一定會過得更加快樂、幸福和充實。至少將來有一天,他們不會充滿懊悔地說,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父母替我安排設計的。
【原載2014年9月22日《大家文摘報·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