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
我們的教育病了!
錢學森的“世紀之問”,問出了教育的尷尬和病癥。培養(yǎng)不出大師級人才,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有一點是大家都明白卻始終無法解答的,那就是打破以“聽話”為核心的教育文化,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提問,學會質(zhì)疑,學會批判。
學問,非問無以成學。而我們?nèi)缃竦慕逃幕?,不是讓學生學會提問,而常常是讓學生“多學一點,早學一點,學深一點”?!奥犜挕背闪撕煤⒆拥拇~,學生習慣于無條件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和觀點,絲毫不會懷疑老師講授內(nèi)容的正確性。這是深入教育骨髓里的“病毒”。
據(jù)說,在許多猶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學回家的孩子,第一句話往往是:“孩子,你今天提問題了嗎?”而我們很多家長常常會問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學校里學到了什么新知識?”這種差異反映了家長的關(guān)注點不同,也反映了文化的不同。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些學習常識、教育常識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都是基于講授和被動接收。有人曾這樣概括學生的學習生涯——“平時記筆記,臨考背筆記,考時默寫筆記,考完扔掉筆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嚴重缺乏質(zhì)疑、爭鳴和批判精神。曾有人形象地比喻今天的學生是“移動生物硬盤”,是知識的容器,這是對今天教育的有力諷刺。
蒙文通是一位史學大師,他晚年曾任教于四川大學。他那與眾不同的考試方式讓學生記憶猶新。其他老師考試都是老師出題考學生,而蒙文通的考試方式則是讓學生出題問老師??紙鲆膊辉诮淌?,而在四川大學旁邊望江樓公園竹叢中的茶鋪里。學生按指定分組去陪蒙先生喝茶,喝茶之際,由學生向先生提問,蒙先生回答。往往考生的題目一出口,蒙先生就能知道學生的學識程度。
這樣的考試方式著實讓人感到新鮮,但蒙先生的考試方式不只是“新”,“新”的背后還體現(xiàn)了“高”,“高”就“高”在這種方式真正將學生變成了考試的“主體”,過去出題考試的權(quán)力在老師那里,現(xiàn)在把出題考試權(quán)還給了學生。而讓學生向老師提問題的能力層級遠遠高于老師出題讓學生解題的能力層級。學生從原來的被動解題變?yōu)橹鲃映鲱},無疑是一種學習方式的革新和升級。
李政道說,要創(chuàng)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chuàng)新,需學問;問愈透,創(chuàng)更新。提問題需要好奇心,提好的問題需要想像力,提出質(zhì)疑和反問需要批判性思維。學生作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究者,其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chǔ),敢于懷疑,隨時發(fā)問,讓質(zhì)疑和發(fā)問成為一種常態(tài)的學習方式和重要的學習精神。我想這才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才是祛除教育之病的根本。
【原載2014年9月17日《中國教師報·網(wǎng)評天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