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峰元
摘 要:作為文化遺產的兩個方面,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密切關聯(lián)。文保單位是重要的非遺物質載體,又是重要的非遺展示空間,文保單位因非遺而增強保護價值,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兩者相互促進。很多文保單位管理機構和非遺保護機構關系密切,重視文保單位的非遺因素,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文保單位的歷史內涵和藝術、科學價值,進一步提升文保單位的職能作用和社會影響。
關鍵詞:文物保護;文保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保指文物保護,非遺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兩個重要分支,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是密切關聯(lián)的兩項重要工作,同樣作為政府主導的社會文化事業(yè),由于文物保護工作開展遠早于非遺保護工作,管理體制相對完善,在基層,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尤其是村居和部分保護單位,很多是文保單位和非遺保護項目一體,密切不可分離。因而,關注和重視文保工作中的非遺因素及其關聯(lián)性,具有必要性和現(xiàn)實性。
1 文保單位是重要的非遺物質載體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簡言之,文物是歷史的遺留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簡言之,非遺是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文化遺產。兩相比較,其區(qū)分在于物質屬性和非物質屬性。
以古建筑為例。位于泉州市洛江區(qū)萬安街道和惠安縣洛陽鎮(zhèn)之間的洛陽橋(宋—明)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洛陽橋傳說”、“蔡襄與洛陽橋的傳說”列入福建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洛江區(qū)留公陂(俗稱陳三壩,南宋)是福建省級文保單位,“陳三五娘傳說”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安溪清水巖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安溪清水祖師信俗”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鯉城區(qū)亭店楊氏民居(清)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楊阿苗民居營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閩南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楊阿苗民居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營造技藝”子項目之一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文保單位是重要的非遺展示空間
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而必須就原地保護的文物,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guī)定的標準程序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列入國家有計劃的、科學的管理之中。在文保單位之外劃出一定區(qū)域作為保護范圍,在保護范圍外劃定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環(huán)境風貌。文物保護單位分為縣級、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級,實行分級管理和原址保護,對于因建設工程需要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有嚴格的審批程序。由于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性及其獨具的社會功能,各級文保單位往往成為當?shù)厣鐣蟊姷幕顒訄鏊?,客觀上也成為常年非遺展示空間。
以宗教建筑為例。有廟有戲臺,這是泉州地區(qū)多數(shù)農村和有條件的街區(qū)廟宇的一大特色。泉州涂門街通淮關岳廟(清—民國)是福建省級文保單位,“關岳信俗(泉州)”列入福建省級非遺保護名錄,香火鼎盛。其殿宇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架構,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xiàn)閩南古建筑的藝術風格。泉州木雕、石雕分別列入各級非遺保護名錄。通淮關岳廟每逢關帝生日,都會搭臺展演地方戲曲,泉州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都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洛江區(qū)羅溪鎮(zhèn)龜峰巖建筑群(明—清)是福建省級文保單位,龜峰巖主祀關圣夫子,埕前辟有戲臺,上演地方戲。戲臺下方中層有南音室,是當?shù)貍鞒心弦舻膱鏊D弦簦▌e稱泉州弦管)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宗教場所安排地方戲曲演出和利用寺廟建筑開展南音傳承活動,類似情況在泉州地區(qū)十分普遍,擴大了這些非遺項目的生存發(fā)展空間。
3 文保單位因非遺而增強保護價值
文保單位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之所以成為文保單位,就在于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以墓葬為例。位于惠安縣的王潮墓是福建省文保單位,現(xiàn)存王潮墓前的文官、武士、虎、馬、楊等圓雕和蓮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1100多年,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惠安石雕代表作,其風格既繼承北派的質樸粗獷,又兼有南派的細膩纖巧,是了解唐末五代惠安石構建筑技術和石雕工藝的重要實例。王潮(846~897)是唐末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的兄長,王潮與王審知、王審邽三兄弟合稱“開閩三王”,是福建和泉州重要的歷史人物,“惠安石雕”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王潮墓作為古墓葬的文物價值進一步增強。
位于泉州清源山風景區(qū)的江加走墓是泉州市文保單位。江加走(1871~1954),著名木偶頭雕刻大師,被譽為木偶之父,其作品定為國家一級藝術品。1954年10月,江加走病逝,文化部撥款為其在清源山老君巖前筑基立碑。“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進一步凸顯江加走墓作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的文物價值。
4 文物保護非遺保護兩者相互促進
文化遺產積淀和凝聚著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經濟發(fā)展、文化多元化和城鄉(xiāng)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一些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huán)境受到嚴重威脅,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被提到各級政府議事日程,受到全社會關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方針。兩者都有“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的要求,差異在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強調“加強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傳承發(fā)展”,就保護工作而言,加強文保管理有助于非遺項目的傳承發(fā)展,非遺項目傳承發(fā)展為文保單位的長效管理提供技術保障。
以傳統(tǒng)建筑為例。文保單位一定時間都需要修繕,特殊情況下,還有遷移和重建問題。文保單位的保護性修繕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按照法律規(guī)定,文保單位的修繕計劃、工程設計方案和工程資質等有嚴格的報批程序。閩南傳統(tǒng)建筑的輪廓、造型,特別是磚石混砌、墻面裝飾和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筑史上有其獨特之處。閩南傳統(tǒng)建筑修繕需要運用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作保證。另一方面,得到妥善保護的閩南傳統(tǒng)建筑,也成為一些重要非遺項目科研、教育、傳承基地。顯然,保護文保單位及融為一體的非遺項目,息息相關。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文保單位的職責首先在于對具有歷史、文藝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同時,很多文保單位,尤其是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都是當?shù)刂匾穆糜尉包c,宣傳展示文保單位的非遺項目,使社會大眾對文保單位有更深刻的認識,有利于文保單位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拓展文保單位工作的社會基礎,從而進一步做好文保單位的管理工作。
5 結論
文保工作和非遺保護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兩個分支,有內在關聯(lián)性。重視文保單位的非遺因素,全面做好文保單位的記錄檔案,修繕、建設和宣傳、推介,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有助于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文保單位的歷史內涵和藝術、科學價值,進一步提升文保單位的職能作用和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Z].2013.
[2]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泉州文物手冊[M].200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