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上海人向來節(jié)儉,在飲食這檔事上也樂于精打細算,所以上海出品的點心,一直做得很精致。長期以來,北方人總以上海的點心為靶子,大肆嘲笑上海人,說什么小餛飩這么小,小籠包子一兩居然有十只,寧波湯團已經夠袖珍了,居然還塞進了滿滿當當?shù)闹ヂ轲W。于是,外地人一直認為上海人點心小,氣量小,格局也小。
上海人小氣嗎?非也。上海人在點心上如此計算是有道理的。點心點心,本來就是點點饑的。小巧、精致,體現(xiàn)的是吃的藝術,它不是主食,不是正餐,何必吃到肚飽氣脹呢?
上海城隍廟湖心亭茶樓是小而精的樣本,為喝茶客人備有各種小點心,怕茶客吃飽起膩,做得格外精巧。豆腐干比郵票還小,茶葉蛋是用鵪鶉蛋為原料的,火腿粽子才拇指那么大。
那么在飲食這檔事上,如何表現(xiàn)出城市人的智慧呢?舉例說吧,上海人吃面,喜歡加澆頭,澆頭燒得好,就成了一招鮮,往往是一家面館的立身之本。老上海吃澆頭面,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就叫份“雙澆”,一葷一素。也有兩葷的,比如熏魚和紅燒羊肉,就叫“紅兩鮮”,那是比較奢侈的了。一般老吃客先點一碗澆頭面過橋——將澆頭與面分開裝,再叫一杯熱黃酒,以面澆頭下酒,酒后再將面吃完,實惠而不失體面。如果尷尬起來,吃不起澆頭面,就叫一碗陽春面,老板伙計也一視同仁,熱情接待,并問你:硬點還是爛點?重香頭還是免香頭?寬湯還是緊湯?一碗陽春面就有好幾道選擇題讓你做,真讓人如沐春風。
再比如在飯店吃飯,還剩一些菜腳和湯汁,服務員就會建議:加半塊豆腐或青菜心再回燒一下?早幾年時興吃象鼻蚌和龍蝦,一道海鮮所耗不菲,吃剩的龍蝦頭尾或象鼻蚌內臟,請廚師燒一品鍋泡飯,可抵一道點心,一點也不坍臺。
上海人招待親朋好友很少有鋪張浪費的,合乎禮儀才是最重要的。若是魚翅鮑魚燕窩雪蛤大閘蟹排了隊上,客人會覺得主人在有意斗富。
現(xiàn)在,上海人請客,一般都會去一家開張不久,口碑又不錯的飯店,還要有特色,幫派明顯,價位也比較適中。關鍵是環(huán)境要好,布置得有點品位,桌布口布不能有污漬,酒杯不能有指痕,衛(wèi)生間不能有異味,最好在方便時也能看到電視直播的球賽。如果是戀愛中的男女,則去新天地里面的飯店,要不就去外灘一帶,或者就去浦東陸家嘴吃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