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洋
摘 要:高職院校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中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陣營,其法治建設的核心與實質(zhì)就是培育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治精神。從我國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大學生雖然綜合法律素質(zhì)有所提升,但是還是存在一些缺失法治精神的現(xiàn)象。本文主要就如何培育大學生的法治精神進行探析,從普及法律知識到提升法治精神,通過各種途徑,培育大學生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首次被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是在黨的十七大中提出的,在十八大中,胡錦濤同志再次將其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學生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中堅力量,其法治精神的培育直接影響到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而高職院校作為培育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陣營,其大學生相較于過去,其法律觀念及意識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與理想中的要求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的同時,高職教育更要加強對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使大學生尊重法律、信仰法律。
一、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法治精神作為法治的核心要件,它是由法治觀念、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素質(zhì)綜合形成的組合體,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等的主觀把握[1]。高職院校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中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陣營,其法治建設的核心與實質(zhì)就是培育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治精神。
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人才,既要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同樣也需具備適應時代需要的各種綜合素質(zhì),包括心理、法律、思想道德等素質(zhì)。因此法治精神也作為高職院校大學需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之一。同時培育法治精神,能夠樹立法律權(quán)威,幫助學生抵御各種不良思想和行為的侵蝕,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
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提升高職院校法治化水平的需要。大學生作為高職院校的管理對象和主體。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對高職院校的法治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當學校主體-學生能夠尊崇法治精神、尊重法律,將其落實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落實到學校工作中,必然對學校的法治化水平有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對個人的成長和整個國家的法治化水平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培育大學生的法治精神,使他們尊崇法治精神,尊重法律,并利用他們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將法治精神在全民中傳播、普及,使其成為全民理念,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動力和引導,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現(xiàn)況
法治精神作為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之一,從當前狀況來看,從我國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大學生雖然綜合法律素質(zhì)有所提升,但是還是存在一些缺失法治精神的現(xiàn)象,離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
由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水平不高、生源基礎較差導致對法治理論知識接受能力低,大部分學生不能自覺地尊重法律、尊崇法治,甚至極少數(shù)學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精神缺失,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xiàn):(1)法律信仰缺失。人們對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基礎[2]。人們只有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才能使法律的權(quán)威得以樹立,形成現(xiàn)代法治精神。但是部分大學生不能信任、尊重、服從法律,他們認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懲惡揚善;還有部分同學漠視法律,認為自身的思想、行為對法治國家建設的影響極小。只有公眾對法律的信仰,才能贏得社會對對法律普遍的尊崇。若是作為國之棟梁的大學生也對法律缺乏信仰,法律就喪失了權(quán)威,無法建設一個法治化國家。(2)法律意識淡薄。大部分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不能合理地使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身合法的權(quán)利。(3)缺乏法律知識。雖然在學校中學習了一些法律知識,但是整體水平還是處于低下的程度,大部分同學還會忽略基礎課的學習,無法打下扎實的法律知識基礎,甚至“不懂法、不知法、不用法”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4)法律工具主義思想嚴重。當代的法治教育忽視了法律的理性價值,只注重法律的工具主義價值。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大學生不能靈活掌握和運用法律,從而影響大學生法制觀的形成。
三、高職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方式
培育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精神是一項長期全面的系統(tǒng)工程,其目標是幫助大學生從對法律的認知、使用層面提升到自覺內(nèi)化、信仰層面。主要包括傳授法律理論知識和法治精神、文化的傳播和熏陶。為了逐步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精神素養(yǎng),高職院校應秉持知識與行為統(tǒng)一、能力與觀念并重的理念,不斷調(diào)整教育內(nèi)容及培育方式,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精神素養(yǎng)。
(一) 推行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營造濃厚法治文化氛圍
法治精神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是需要法治文化氛圍、環(huán)境有意識熏陶的結(jié)果。和諧的人際交往、自由的學術(shù)交流、公正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濃厚的法律文化氛圍形成了法治文化氛圍及環(huán)境,對培育大學生法治精神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通過多種載體、途徑積極推廣、傳播法治文化,同時也要加強法治文化研究。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在其環(huán)境中建立對法律的信仰,樹立法律的權(quán)威,從而形成很好的法治精神。
(二) 拓寬法律事務的實踐渠道,使學生的法律知識向行為轉(zhuǎn)化
培育法治精神不能僅僅局限于理論研究,最終還是要付諸于實踐,通過參與各種法律事務,可以使學生從知法、懂法的基礎上向用法、守法的層面提升,從而提升學生對法律價值的認同感,樹立對法律的信仰。首先在校園內(nèi),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公共治理決策,強化其在法律行為中的主體意識。在制定各種學校管理制度時,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邀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出建議,這樣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使他們更加自覺地遵守規(guī)章制度。其次,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借助社會力量來提升對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建設,提高其運用法律的實踐能力。例如,帶領學生參觀訪問監(jiān)獄、旁聽案件審判等,從而提升他們對法律的尊崇。
(三) 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進行改進,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培育大學生法治教育時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課則承擔了培育大學生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務。首先,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貫穿法治精神與理念,使學生了解我國法律中自由、平等、民主、正義的思想,形成正確的法治理念。其次,除了思想政治公共基礎課外,可適當增設關(guān)于法律類的選修課,選修課要與學生所學專業(yè)、興趣及需求相結(jié)合。同時要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更為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法律問題。
培育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治精神,不僅要關(guān)注其法律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其法治精神層面的提升,增強大學生對法治價值觀的認同感,使其尊崇法治、尊重法律。
參考文獻:
[1]周葉中.將法治精神融入公民社會[N].人民日報, 2008(13).
[2][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上海: 三聯(lián)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