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
前文中也提及,除了娛樂性漂流,探險性漂流也有著眾多的熱衷者。在探險性漂流的玩法中,徒手漂流算得上是最驚心動魄的了。這種玩法簡單來說就是僅僅攜帶浮力裝備(如防水袋、球等)以游泳的形式漂流江河。因為裝備簡單,又被稱為“裸漂”。正因如此,徒手漂流也是漂流運動中難度最大,危險最高的一種。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漂流都只是屬于小眾。
我們就在重慶尋找到了這樣一位勇士。他叫張穎,嘉陵江邊土生土長的重慶崽兒,用近十年的時間,上萬里的徒手漂流距離,以及無人能及的河段首漂記錄,在大江大浪之中,書寫了一段“中國徒手漂流第一人”的傳奇。
有言在先,我們只記錄他的故事,并不是讓大家去模仿。
游黃河的人
央視紀錄片《黃河漂流》中記錄了一群勇敢的漂流者,他們駕駛皮劃艇穿行在黃河洶涌澎湃的浪濤之中,稍不注意就會被翻滾的濁浪打翻,看上去兇險異常,讓人不由得為他們捏一把冷汗。不過最讓人震驚的并不是這些皮劃艇勇士,而是一組鏡頭中一個在河中央隨著波浪起伏前行的身影。對比之前的畫面,連皮劃艇在滔滔大河中都猶如一葉扁舟,身不由己,那個泳者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驚世駭俗了。
這個驚世駭俗的泳者名叫張穎,當時他是這支黃漂隊中唯一的徒手漂流者,于是留下了這組鏡頭。作為漂流運動的一種,徒手漂流指的是僅僅攜帶浮力裝備(防水袋,球),以游泳的形式漂流江河。所以基本是不用購置大型裝備,于是張穎每次出發(fā)準備的行禮都很簡單,一個防水袋,既是行囊,里面放著干糧、手機、相機和一些簡單藥品,也是徒手漂流唯一的工具?!叭思乙豢?,哪里想得到你是去徒手漂流的,完全就是個游客”。
不過你在中國肯定找不到另一個比張穎更加傳奇的“游客”了。這個傳奇開始于嘉陵江邊,家住北碚毛背沱的張穎從小就喜歡水,距家不過幾分鐘路程的嘉陵江成了少年張穎的天然游泳池,在水中泡大的他自然而然練就了一身不俗的水性。
而就像突然決定奔跑的阿甘,某一天,暢游于嘉陵江中的張穎突然想游得遠一些,這之后就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如今張穎的徒手漂流生涯已經(jīng)差不多十年了。這十年來,他的身影遍及中國西部所有大江大河。嘉陵江中下游500公里,創(chuàng)家嘉陵江最長游泳距離記錄;烏江中下游600公里,創(chuàng)烏江最長游泳距離;金沙江中下游1000公里,創(chuàng)金沙江最長游泳距離……十年間就是不重復(fù)的江段累積起來都超過萬里。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其中不少都是前人從未嘗試過的,甚至是被認為不可能完成徒手漂流,就連皮劃艇選手都不敢輕易嘗試的河段。但正如紀錄片中展示的一般,這個浪濤中顯得弱不禁風的身影,卻憑借著對水的深刻了解和執(zhí)著的精神,把這些河段變成了一張傳奇般的履歷。嘉陵江廣元到閬中段,歷史首游;烏江貴州段歷史首游;黃河中上游白銀到河南三門峽段歷史首游;金沙江麗江石鼓鎮(zhèn)到攀枝花段,攀枝花到宜賓段,歷史首游……剛剛過去的5月,張穎用怒江瀘水縣大興鎮(zhèn)到龍陵縣龍鎮(zhèn)大橋的250公里河段,添上了怒江的歷史首游。
如今在中國漂流圈內(nèi),張穎被稱為“中國徒手漂流第一人”,他本人表示淡定,不過也不掩飾自豪,畢竟這張履歷中包含的那些驚濤駭浪,那些漩渦險灘,那些驚心動魄,足以讓這個頭銜實至名歸。
徒手漂流,勇敢者的運動
在徒手漂流愛好者的眼中,徒手漂流是“水上運動之母”,是最原始也是最貼近自然的水上運動,擁有基礎(chǔ)運動永恒的魅力的同時也代表著危機與挑戰(zhàn),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徒手漂流意味著基本不借助任何工具,全靠自己,無論是危險程度還是對自身綜合能力的考驗在水上運動中都數(shù)一數(shù)二。
你不僅需要充沛的體能,耐寒能力和優(yōu)秀的游泳技術(shù)來作為徒手漂流的門檻。更需要對江河水文的充分了解和強悍的心理素質(zhì)。前者意味著一個好的開始,后者則能讓你在面對突發(fā)情況的時候能夠沉著應(yīng)對。
“面對大自然的偉力,再強壯有力的人也顯得渺小,而在游泳池培養(yǎng)出來的高超泳技,面對大江大河中湍急的亂流也用處不大?!睆埛f解釋,對水文的了解在徒手漂流中能提前減免不少風險。這也是張穎最為自信的地方,一是因為從小在江河游泳的經(jīng)歷,讓張穎對江水的了解超乎常人,二是因為每次在陌生河段漂流之前,他都會做詳細而又充分的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包括了解河段水溫、流量、沿途河道的落差、周邊地質(zhì)地貌、沿線的聚落分布。資料上可以查到部分,但是實地考察也必不可少,在定好目標河段之前,張穎會在沿岸考察數(shù)天。這些考察決定了能不能下水(一般來說,水溫在16℃以下是不適合長距離徒手漂流的),哪里是最適合下水的地方,以及在什么地方可以靠岸補充體力和補給,哪些河段又是人力有窮盡需要跳過的。
而漂流途中,各種明槍暗箭也是層出不窮。洶涌浪濤中隱藏的漩渦,亂石灘前散落的礁石,疊水前不可知的落差,暗藏兇機的倒卷浪,稍不注意就會有生命危險。不同的河段遭遇的危險也不一樣,例如黃河波浪中夾雜的大量泥沙。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憑借強悍的心理素質(zhì)和經(jīng)驗采取合理的應(yīng)對措施來應(yīng)付前方每一個浪,每一個漩渦甚至每一個水流變化,猶如見招拆招的武林高人。
甚至連靠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實際上,在徒手漂流中,靠岸是相當頻繁的,人在低溫的江河中待久了會造成體能的大量消耗,而保持充足的體能是應(yīng)對漂流過程中突發(fā)情況的必要條件,所以上岸保持體溫是必須的。而在陌生河段,也需要不時上岸觀察下游的情況。但靠岸的地方也要經(jīng)過仔細挑選,最好是選擇回水沱,可以借助水流的力量直接靠岸?!坝袝r候稍微不注意,錯過了好的靠岸地點,有可能又要多漂數(shù)公里”。
連船只有時候都會成為徒手漂流者的噩夢,張穎有位朋友就是不幸被船撞遇難。“所以漂流的時候,耳聽四路,眼觀八方是必須的”。而比起這些,旁觀者的不解算是漂流過程中的調(diào)劑了,張穎每次在陌生河段下水的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圍觀群眾討論“這個人是不是不想活了”。不過當他毫發(fā)無損的在下游某處登陸的時候,這種質(zhì)疑的語氣多半會變成齊聲稱贊,那是人們對勇士的致敬。
金沙江驚魂記
但無論如何的準備充分小心謹慎,如何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積極的心態(tài),徒手漂流依舊危機四伏。張穎說起他起碼有3次都覺得“活不出來了”。其中最危險的一次是2009年和好友洋飛云漂金沙江的時候。
一般人可能對漂金沙江沒什么概念,不過在漂流界,這條江在之前很多年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徒手漂流的。只有少數(shù)專業(yè)皮劃艇選手敢在非汛期的2-3月漂流,而在1986年一次長漂活動中,甚至有11人魂斷于此。
張穎第一次漂金沙江是2008年,在無安全向?qū)?、后勤援助的情況下,歷時21天漂游600公里從麗江石鼓鎮(zhèn)至攀枝花,開創(chuàng)了徒手漂流金沙江的奇跡。2009年他第二次來到金沙江。計劃從攀枝花漂到宜賓。
那個他如今想起都后怕的地方叫做新灘。新灘是由四川面的白泥洞村大滑坡所致,是一處非常明顯的沖積扇口重力堆積灘。由于判斷失誤,張穎二人被急流沖入新灘,他形容當時的場景“左側(cè)一串串猙獰的漩渦群,右側(cè)是沸騰的水墻。一口氣還沒換得完,緊接著又被拽入水下,頂上駭浪拍打,腳下漩渦拉扯,人如同在洗衣機中翻滾旋轉(zhuǎn)”不過他運氣實在不錯,在水勢減弱的瞬間,憑著感覺游到了灘尾靠了岸。
好友洋飛云的運氣就差了點。張穎上岸后足足等了10多分鐘也沒見他的蹤影,心急如焚,正準備到上游尋找的時候,洋飛云的身影出現(xiàn)在了岸邊,原來他被卷入巨浪與洄流間的夾縫,連續(xù)十幾次拉扯起伏,即無法靠岸又過不了灘,幾乎就要力泄不支時才被萬幸地甩上了主流。
張穎事后回想那次經(jīng)歷,都覺得能活下來絕大部分是因為運氣。甚至把整個金沙江的漂流經(jīng)歷看做是一次不可復(fù)制的“奇跡”。所以他極度反感被稱為所謂的“河流征服者”,因為他深深的體會到在江河面前自身的渺小。而徒手漂流,除了是一種對個人素質(zhì)的磨練,是難得的人生體驗之外,也是他親近自然,敬畏自然的直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