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琴
一、演示技能及其功能
演示技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各種直觀教具、運用電教媒體或做某項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他們所缺乏的感性認識的一類教學行為。演示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1.輔助功能
一是助教功能。語文教材主要是憑借文字來闡明知識的,即使課文把有關內容描述得很生動,就其情境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有些教學現(xiàn)象或知識點,光靠教師的講解,不能使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借助演示來幫助講解,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和氛圍,既形象又生動,直觀性強,就有利于學生理解。二是助學功能。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但這種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與感性經(jīng)驗直接聯(lián)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教學中,配合適當?shù)难菔?,可以以鮮明的直觀形象為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架設“橋梁”,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引發(fā)一系列思維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2.啟迪功能
學生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因素,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是同認識事物結合在一起的。教學中,通過演示,可以真實地再現(xiàn)感性材料,使抽象語言描述的人、事、物、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達到啟發(fā)想象、啟迪思維、培養(yǎng)情感、激發(fā)興趣的目的。
3.直觀功能
演示直接訴諸人的視覺、聽覺等器官,具有極強的直觀功能。憑借演示可以喚起再現(xiàn)性思維,化抽象情感為具體的形象,化抽象的語言為可感的事物,同時也可以借助象征性的演示動作,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深刻含義。
二、演示技能的類型及其范例
1.電教媒體的演示
電教媒體的演示是指運用幻燈、錄音、錄像等現(xiàn)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情境。它通過形、聲、光、色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極強的直觀效果,使學生眼、耳、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內容,進入情境,受到感染。這類演示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聲像演示。聲像演示生動形象,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它能使教學立體化,引發(fā)學生極大的興趣。另一種是幻燈投影演示。通過幻燈或投影把課文內容變成具體形象的圖片或圖像顯示出來,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種演示簡單、易操作,運用廣泛。
2.實驗演示
實驗演示可以深入淺出地揭示頗為抽象的科學現(xiàn)象,展示事物的復雜過程,給課堂教學激趣添味。如《趙州橋》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趙州橋為什么能夠經(jīng)受千余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然完好無缺地橫跨在洨河上,仍然保持著當年的雄姿呢?其奧妙就在于拱形的大橋洞承受住了普通橋所不能承受的重量。道理在此,但是,限于年齡和知識水平,三年級學生是很難弄明白這一道理的。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做這樣一個對比實驗:
用長30cm、寬3cm的薄竹片平放在橋墩上,在橋面中央放物體B,問:橋面會發(fā)生什么情況?(下陷)說明了什么?(橋面不能承受這一重量)教師然后把薄竹片彎成拱形,并固定好兩頭,將物體B放在拱形的最高點,問:橋面下陷嗎?(沒有)將物體A(重量大于B的物體)取代物體B放在拱形橋上,問:橋面能承受嗎?(能)對比實驗說明了什么?(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橋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橋大得多)很顯然,這一實驗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直觀教具的演示
直觀教具的演示是指借助照片、掛圖、板畫、標本、實物、模型等為輔助手段來創(chuàng)造直觀形象的教學。它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習課文與認識事物有機結合,豐富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場面,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從而自覺地進入藝術形象所再現(xiàn)的生活場景之中。
三、演示技能的運用原則
1.目標性原則
語文教學中演示的選擇依據(jù)就是教學目標,要圍繞教學內容,考慮教學對象,精心選擇,有機組合,突出特點,突破難點,以形成和諧的教學氛圍,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如果脫離了教學目標,違背了語文教學規(guī)律,再好的演示也只能是花架子。
2.完整性原則
語文教學是形象思維和再現(xiàn)表象的過程,只有在演示上較為完整地把表象再現(xiàn)出來,才能達到應有的直觀效果和情感效果。因此,演示時,要充分展示演示的過程,揭示規(guī)律,體現(xiàn)它的完整性。
3.科學性原則
演示的教具選擇要適當,演示的過程展示要清晰,演示的結果分析要準確,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達到優(yōu)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