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河南箏派研究論文綜述
劉洋洋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近代,隨著古箏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中國”的古箏藝術流派發(fā)展的繁榮景象,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者們漸漸開始關注到古箏流派的理論性研究,并取得階段性成果。本綜述謹對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知網(wǎng)關于河南箏派的論文進行梳理。通過綜述,以期對河南箏派研究成果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捕捉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對河南箏派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河南箏派
對古箏河南箏派進行的專門性研究的論文,大致可分為縱橫兩方面的研究角度,橫向研究為箏派的內容和形式,其內在的規(guī)律,表現(xiàn)的形式和運動的過程,使其產(chǎn)生不同的風格,特點并使各派互為區(qū)別的本質性要素,即對流派音樂風格,演奏技法,曲目,人物等的研究??v的方向研究即對箏派音樂學性質的研究,箏派所依存的客觀環(huán)境,包括歷史過程,社會背景,文化因素等對各流派的影響和作用。在對這些論文進行梳理時,由于縱橫兩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很多文章中往往縱橫兩方面均有涉及,即使在同一個縱或者橫的研究方向中,也會出現(xiàn)其內部不同子研究方向的互相融合交叉性研究,這是流派研究的必然現(xiàn)象。例如:在研究代表人物時,必然會涉及到其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代表曲目,或者演奏風格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筆者將權其比重和研究的側重點、切入點和主要方向的不同,盡量將其分門別類,進行綜述。
在河南箏派橫向研究的論文中,大體可以從曲目,代表人物和支派三個研究方向分類綜述。其中曲目研究15篇,人物研究16篇,支派研究7篇。
曲目研究方面,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以某首樂曲為研究對象,對其特有的曲式結構、旋律形態(tài)、演奏技法、樂曲風格等進行專門性分析與賞析。如馮彬彬的《不事雕琢內涵精純——〈征西〉與〈鑾鈴〉作品賞析》、《古箏曲〈打雁〉賞析》、《古箏六級考級曲〈鬧元宵〉的演奏解析》,付明《從〈漢江韻〉談河南小調箏曲》,張慶華《淺談河南弦索樂中的古箏音樂藝術——以河南箏曲〈高山流水〉為例》等論文。值得注意的是,在關孟華《河南箏曲主題研究》中以河南箏曲的主題旋律為突破口,將主題形態(tài)性格進行不同分類,分析各主題類型的表情與風格特征,結合箏曲構成與河南音樂風格研究主題的基礎作用,認為主題旋律是河南箏曲及其地方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物和本質所在,這是一篇以音樂形態(tài)分析為手段的文章,將器樂音樂的研究從表演領域引入了音樂學的研究領域,是將音樂形態(tài)學、旋律學與器樂音樂研究成功結合的一例典范,由于這篇文章是以古箏曲為主要研究對象,故納入曲目研究類論文中。
代表人物方面,河南箏派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有魏子猷、曹東扶、王省吾、任清芝,其中研究曹東扶的文章較多,如:曹永安,李汴的《一代著名箏演奏家——曹東扶》,杜棣生的《曹東扶與光化國樂社》,嚴友強的《介紹曹東扶先生的藝術活動》,婁方的《舊事難忘家為訓——紀念古箏藝術家曹東扶誕辰百年》等介紹了一代宗師曹東扶先生的生平事跡,藝術活動與演奏風格,以及對河南箏派的重要貢獻等。馮彬彬《曹東扶的美學思想》一文中從曹東扶演奏藝術的審美經(jīng)驗、創(chuàng)作箏曲的審美意識、箏樂器改革的審美特點、審美理想四個方面論述了曹東扶音樂美學思想的獨到見解。薛亮的碩士論文《曹東扶古箏藝術研究》通過全面梳理曹派箏樂藝術發(fā)展的經(jīng)歷,了解河南箏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探尋出其在古箏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音樂審美,器樂改革和音樂教學等方面取得輝煌成績的原因,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辯證觀點看曹東扶奠基的河南古箏藝術在現(xiàn)代發(fā)展的情況。對于其他三位演奏家研究性的文章相對較少,且都是對其生平事跡,演奏風格,藝術活動等一般性介紹。
支派研究方面,曹桂芬的《曹派古箏藝術與河南戲曲的關系》,李婉芬的《曹派箏藝的演奏特色》、《再談曹派的古箏藝術特色》論述了曹派箏曲以板頭曲為主,并與河南豫劇、曲劇及大調曲子等多方面的密切關系,以及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與風格。王小錄的《南陽古箏藝術的風格與衍展》論述了在河南箏派中,形成南陽古箏藝術重要地位和獨特地方風格的成因,概述現(xiàn)代南陽古箏界涌現(xiàn)出的眾多杰出藝術家所形成的“南陽古箏文化現(xiàn)象”。劉瑩的碩士論文《河南箏派支系藝術研究》對河南箏派中四位具代表性箏家魏子猷、曹東扶、王省吾、任清芝的生平、傳譜、演奏技法進行分析闡述,總結其風格以及成因。運用流派支系的比較和分類研究揭示出箏派豐富的藝術風格,在國內古箏流派研究中尚屬首例。
河南箏派縱向研究中,主要是從箏樂發(fā)展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藝術風格與語言,戲曲說唱等的相互關系為切入點而進行的音樂學性質的研究。共有14篇相關研究的論文。
周青青《河南方言對河南箏曲風格的影響》一文借助了語言音樂學的理論,以聲樂為橋梁,深入地探討了地方方言與河南箏樂音樂風格之間的關系,是一篇較早運用交叉學科理論對古箏流派的音樂風格特征進行研究的文章。在關于研究流派歷史發(fā)展問題上,具有代表性的是樊藝鳳的《河南箏樂考略》,作者對河南箏樂形成的歷史淵源、演奏技法、傳統(tǒng)及現(xiàn)代曲目的創(chuàng)作以及其代表人物幾個方面做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是全面了解河南箏樂歷史發(fā)展概況的一篇標志性的文章。王珣《河南箏曲與河南板頭曲和鼓子曲》詳細論述了河南箏曲與河南戲曲說唱藝術的淵源關系,豐富多彩的河南箏曲,大多是由民間合奏樂種河南板頭曲和說唱曲種鼓子曲移植演化而來。本文從“由河南板頭曲箏聲部演化而成的河南箏曲”、“由鼓子曲唱腔曲目器樂化而成的河南箏曲”、“河南箏曲的三個流派”三方面,概述了河南箏曲的主要來源及流派名家的歷史貢獻。王丹的碩士論文《河南箏樂藝術風格及文化背景之研究》運用民族音樂學的資料分析以及實地調查的方法,借助于語言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理論,比較詳細的對該流派音樂地域風格的成因進行分析和總結,揭示出河南箏樂蘊涵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樊藝鳳《河南箏樂考略》系統(tǒng)地、全方位地論述了我國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中原箏藝流派河南箏形成的歷史淵源,河南箏的傳統(tǒng)曲目、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河南箏曲的調式旋法特色;河南箏的獨特演奏技法;河南箏的代表人物及其個性風格等。
以“河南箏派”為研究對象,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現(xiàn)的理論研究進行分類綜述可以看出,在一些領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而在一些領域,尚屬于研究的初級階段,甚至還有沒有觸及到的研究領域,表現(xiàn)出古箏理論研究方面的不均衡性和不全面性,對河南箏派專門性研究論文的縱橫兩個研究分類綜述角度來看,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流派的橫向研究中,即對流派音樂風格,演奏技法,曲目,人物等方面的研究,而從縱的研究角度來看,對箏派音樂學性質的研究,即箏派所依存的客觀環(huán)境,包括歷史過程,社會背景,文化因素等對各流派的影響和作用的研究成果,顯得不夠深入,且研究的視角較為單一,不夠全面,特別是運用交叉學科對古箏流派進行研究的成果更是捉襟見肘,在河南流派中,由于其發(fā)展變化都存在其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學者們對于這些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有涉及,但不夠深入。這就要求學者們,特別是新一輩箏人,在前輩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運用不同的學科理念,角度和視角去充實河南箏派的理論研究,讓河南箏派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
[1]馮彬彬.不事雕琢內含精純征西與鑾鈴作品賞析.樂器學堂.
[2]付明.從漢江韻談河南小調箏曲.樂器學堂.
[3]馮彬彬.馮彬彬古箏六級考級曲目鬧元宵的演奏解析.樂器學堂.
[4]馮彬彬.古箏曲打雁賞析.樂器學堂.
[5]馮光鈺.河南古箏曹派傳人顯風采馮彬彬主講河南曹派古箏名曲與創(chuàng)作箏曲VCD觀后.
[6]關孟華.河南箏曲主題研究.中國音樂(季刊),2005年第1期.
[7]谷音.漫談古箏曲打雁的改編.
[8]張慶華.淺談河南弦索樂中的古箏音樂藝術以河南箏曲〈高山流水〉為例.2011.3.
[9]于德霖.中州古調吟揉彈委婉細膩河南箏介紹雨果〈高山流水〉和〈落院〉CD.使用影音技術,1998.第9期.
[10]馮彬彬.曹東扶的音樂美學思想.中國音樂(季刊),2004年第4期.
J605
A
1005-5312(2014)29-0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