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嬌
(合肥工業(yè)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6)
淺析城市可步行空間的基本特征
陶玉嬌
(合肥工業(yè)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6)
步行空間是城市空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市民出行必定需要穿過各式各樣的可步行空間,如何獲得良好的步行體驗與感受,需要我們解析與歸納出城市公共空間中可步行性空間的基本特征,本文將對步行空間的尺度等級、連續(xù)狀態(tài)、公共特性三個基本特征展開對城市形態(tài)學的探析,從而進一步將整個城市空間的公共性與民主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城市空間;可步行性;尺度等級;連續(xù)狀態(tài);公共特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的不斷發(fā)展,面對空前的城市交通壓力以及其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選擇“步行”無疑成為可以緩解這一現狀的可行方式,同時,步行亦對于城市傳統中心區(qū)的復興和促進人際交往以及提高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目前國內對于“可步行性”的概念定義,因為個人看待和評價事物的角度不同,同時所涉及到各方面的主客觀因素的差異,致使目前也尚未有一個精確和統一的定義,但是就各專業(yè)領域綜合加以分析,可步行性的基本定義被認為是指“建成環(huán)境對于步行的友好程度”,進一步可拓展為“城市環(huán)境對于步行所達到的支持程度及步行者對整個步行體驗的評價”,更有許多研究人員將它具體解釋為“一個地區(qū)的建成環(huán)境和土地利用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該地區(qū)居民采用步行方式休閑、運動、獲得商業(yè)與公共服務以及通勤”。包括各類新興的城市研究理論也主要基于此出發(fā)點,類似TOD、TND等等。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諸如過街天橋、步行街、步行廣場、公共步行空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大大的提高了人們的步行空間在整個城市空間中所占的比例,同時也充分反映出了城市管理者與建設者們以及城市市民對改善城市步行空間有著越來越強烈的期望和要求,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間。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實際情況卻遠不如預期所達到的效果,一些不善意的步行式體驗依然給我們步行者帶來很大的困擾。面對這種落差,許多國內學者究其原因,將其歸結于步行交通設施的不完善、空間尺度的不合理、步行空間內部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不足、單體建筑設計和整體城市設計之間的錯位與脫節(jié)等幾個重要方面。通過對這幾點的分析與探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首先,城市可步行空間不是一個松散的空間,它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性,指的是所有的面對公眾開放的步行空間接連起來形成一個人性化的和諧舒適的步行環(huán)境。這便說明城市步行必然有賴于城市物質空間的支持,因此,城市步行空間、可步行性與城市形態(tài)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其次,可將城市步行空間的基本特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尺度等級、連續(xù)狀態(tài)和公共特性??刹叫行缘母兄w驗與評價完全受到它們的存在狀態(tài)與實現程度的影響。
空間尺度是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基本感知,而尺度控制也是城市可步行空間的首要因素,其主要體現在城市空間組織與體驗觀察。一個正常的步行行為的完成,總是需要經歷各種不同大小尺度的空間。比如,一位上班族需要步行到兩個街區(qū)以外的家,那么首先他需要通過走廊、電梯廳等建筑內部空間,然后到達一樓門廳,出門后穿過樓下的花園順著街道的人行道步行,路過斑馬線安全通過不同車流量的街道,最后到達小區(qū)門前,在經歷小區(qū)內景觀道路到達家。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整個步行空間包括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室外空間又分層級為街道和街區(qū)等不同尺度的空間,而相對于這些尺度,作為步行空間組成部分的地面的鋪裝拼貼、踏步、坡道和街道旁的休閑椅,它們的尺度更小,甚至于一些樹下空間都作為步行空間組織的控制點。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這個職員所經過步行路徑空間都有自己合適的尺度,總而言之,城市步行空間的建設是從局部到整體都需要細細考慮的系統性工程,過分強調設計時的圖面構圖,只對臆想中的所謂節(jié)點去過度強調其標志性,卻忽視了生活中整個步行系統的完整體驗,如此只會對可步行性體驗的整體評價帶來巨大影響。
連續(xù)的隨意步行是整個城市步行空間網絡建設的終極目的。就自身的感受而言,我們似乎可以發(fā)覺,那些具有良好空間連續(xù)性的城市設計往往能給人心理產生積極地作用,比如說步行距離似乎沒有想象中長,步行體驗也隨之變得更加放松、愉悅。空間連續(xù)性首先要求的就是:城市空間不斷變化過程中針對不同場合和需要,有不同尺度的組件與步行者適應。例如在鋪裝更加適宜人們步行的高品質地面材料時,不應該出現斷層和盲區(qū),應該考慮涵蓋整個步行路徑空間;人行道的景觀品質和安全性必須建立在為人服務的基礎之上,不應被車輛侵犯。生活在城市環(huán)境下,步行交通總是需要貫穿不同尺度的步行空間才能順利完成,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回家的辦公職員所經歷的步行路徑。所以,步行空間的連續(xù)性還體現出尺度層級的轉換與銜接,即是兩個不同尺度層級的有機實體是怎樣匹配起來的。廣東某些地區(qū)的騎樓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步行空間,以建筑內部空間的組織為例,騎樓將建筑內部空間的沿街底層外緣灰色過渡空間向外開放,形成新的室內與室外之間過渡的公共空間,為人們提供安全連續(xù)舒適的步行體驗。
城市步行空間還應該具有歷史連續(xù)性,一方面,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說,在幾千年的城市演化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的步行方式以及人們對于步行空間的基本尺度要求和對步行空間的觀察與體驗方式并沒有發(fā)生什么大的改變。另一方面,城市可建設用地資源的緊張和盲目追求商業(yè)上的高額利潤,加快了舊城改造與更新的速度,面對的直接結果就是:大量的歷史傳統街巷以及富有趣味性的傳統步行空間被拆除以及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方盒子現代建筑與排排豎立著的高檔公寓。傳統的具有良好步行體驗的空間就在這樣的大拆大建中迅速的消亡了。
步行是每個城市公民最日常的基本行為模式,也就意味著其所代表的公民基本權利,隨著城市空間中愈來愈多的公共空間開放給市民自由步行玩樂,那么對市民來說在這個城市得到的歸屬感將會愈來愈強,由此能更加積極地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釋放出城市的活力。通過步行體驗,是公民對環(huán)境發(fā)生互動反饋的最有效方式,能真正從人本角度,而非當下的車行優(yōu)先去規(guī)劃建設公共空間,也就是說,公共特性作為步行空間最主要特性存在于日常基本生活中,是城市可步行空間的另一個基本特征。
空間公共性,以往主要是從空間社會學與政治學的角度去進行探討,然而這種對于公共空間的可步行性探討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城市步行是每個公民基本權利的展現,市民對于自身公民權利的維護與追求又體現在營建城市的可步行空間,步行空間在城市中“占用”的比例越大,“貫徹”的越深,城市空間的公共性與民主性也日益顯現。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們把社會學相關理論成功地引入到城市空間的研究中,但他們的關注焦點卻局限在空間的邏輯性和社會形態(tài)方面,而不是我們所關心的具體的物質空間狀態(tài),因此,需要迫切地將空間的社會聯系與社會學通過在物質空間中解析出來,尤其是通過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解析。
結語:今天,隨著城市發(fā)展的越來越完善,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城市步行的意義早已不僅僅是單純的交通功能,生態(tài)、和諧城市的建設都與之有著重要的關系。同時,步行空間的范疇也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人行通道、過街天橋、步行廣場等,它已經逐步滲透到城市生活空間中每一細節(jié),人行道上花壇高低,鋪磚花紋與尺寸,材質在不同場地上區(qū)分,對步行體驗產生舒適性差別都應在考慮范圍內。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間中,要想進一步更好地完成城市步行空間的系統性和連續(xù)性,主動提升城市空間公共性和民主性,是擺在城市管理者與建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1]邊揚.城市步行交通系統規(guī)劃方法研究.南京:東南大學,2007.
[2]柳權.道路交通環(huán)境的城市設計觀.城市規(guī)劃,1999.
[3]蘆原義信,尹培桐.街道的美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4]項秉仁.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5]梁鶴年.城市設計與真善美的追求.城市規(guī)劃,1999.
[6]韓冬青,馮金龍.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7]于雷.空間公共性研究.南京:東南大學,2002.
J05
A
1005-5312(2014)29-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