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是提升教育實力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教育全球化需要建立一個針對教師教育的比較分析框架,以考察各國及地區(qū)的教師教育研究與實踐。這一框架在用于辨別教師政策研究和設計的優(yōu)劣時非常有效。
教師教育 比較分析 教師職業(yè)生涯周期
在各國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師被認為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力量。既然教師的知識和實踐對學生的學習有強大的影響,那么這些教師如何獲取有用的教學知識?他們怎樣學會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方式?教師有效學習的因素具有什么特征(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這些又是如何與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聯(lián)系呢?更重要的是,教師教育的政策是否可以在不忽略重要文化知識和條件的情況下幫助教師達到同等的素質?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試圖構建出一個教師教育的比較分析框架。一般來說,教師教育的目標是形成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把他們留在教育的行業(yè),并提升現(xiàn)有師資的能力,以適應國情和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一、教師教育的分析框架
教師教育分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我們必須考慮教師教育周期、教師教育內容、教師教育效果與效率、教師教育環(huán)境差異等要素。據此,本文設計了教師教育比較分析框架(圖1)。
圖1教師教育分析框架
根據圖1,教師教育分析以教師的職業(yè)周期為基礎。關于教師職業(yè)生涯的理論非常之多,比較著名的有福勒的關注階段論、伯頓的教師發(fā)展階段論、費斯勒的教師生涯循環(huán)論、休伯曼的教師職業(yè)生命周期論及司德菲的教師生涯發(fā)展模式等。本文認為教師職業(yè)生涯包含四個基本階段,分別是準備期、職前期、在職期和離退期。準備期即大學接受的專業(yè)教育或師范教育的階段。職前期是指大學畢業(yè)經過招聘成為準教師之后到正式具備教師資格、從事教學實踐的階段。在職期是指正式具備教師資格、從事教學實踐開始,至教師退休或其他原因導致停止從事教學工作止。離退期,是指從教師退休或停止教學工作后至完全退出教學崗位這一段時間。一旦進入教師準備期接受準備教育則標志著教師職業(yè)生涯的開始,這由潛在教師的意愿所引發(fā),并經招募和選擇過程成為準教師。一但進入教師教育過程,個人特質就會與教師教育環(huán)境產生交互作用。而教師教育的環(huán)境受到文化以及社會期望的影響,并且被認為對教師的核心即知識的獲取及轉化有重要的影響,最終將影響到教學質量及學習效果。教師教育的成果體現(xiàn)在教師知識水平的提升及教學實踐改進。指導實踐和職業(yè)發(fā)展被認為是更新教師知識、改進和維持教學質量的重要動力。在這個框架的最底層,教師教育的產生受到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等因素變化的影響。例如學生人口多樣化趨勢、財政支持政策的變化、師資水平的地區(qū)分布不均、教師教育傳統(tǒng)內容、組織和結構的變化、問責機制的不斷規(guī)范、教師工會的角色轉變等。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職業(yè)的生涯周期是有機地嵌入到動態(tài)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中的。如果在這個連續(xù)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被打斷,可能會影響到其他階段的積極效果。例如教師招募政策的失敗可能對教師教育的成果及轉化產生不利影響,最終影響教師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
三、教師教育的階段與內容
與教師職業(yè)生命周期相對應,不同階段教師教育的內容是不同的。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教師在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教育理念、自我發(fā)展意識四個方面具體的專業(yè)發(fā)展需求是不一樣的[1]。既然教師在職業(yè)生涯周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發(fā)展需求及特點,那么教師教育的內容和中心也應是不同的。有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的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階段,教師的自我知識、學生知識、學科知識信念、本體性知識、句法知識、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對于學生前概念和錯誤概念的掌握、一般教學法知識等方面存在差異[2]。所以,本文將教師職業(yè)生涯分為四個階段,即準備教育、職前教育、在職教育及離退教育。在內容方面,準備期教育即大學期間接受的教育,內容以本體性知識為主。職前教育主要指教師接受的入職培訓,內容以條件性知識為主。在職教育主要指教師在正式成為教師后接受的脫產、非脫產或其他形式的教育培訓,內容以實踐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為主。離職教育主要指針對離退教師未來工作與生活所進行的指導教育,其內容也是以實踐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為主。不同階段的教師教育是互相密切聯(lián)系的,且對教學的影響效果不同。
四、教師教育影響因素和效果
教師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教師教育的效果即知識轉化問題。教師教育預期的效果發(fā)生在兩個層面,一個是教師短期內知識需要增加的水平,這需要在正式教師教育結束后得到證明。另一個則是長期的效果,即教師教學實踐的改進(及其可能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影響教師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年齡、性別、社會及經濟背景、學歷水平、學習年限、經驗、教師接受的不同類型的教育等等。
在教師的性別方面,大多實證研究表明,在同等的條件下,男性教師能夠比女性教師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特別是在數(shù)學、公民、化學、物理等課程中的作用更加明顯。不過在某些條件下,女性教師能夠發(fā)揮更大的優(yōu)勢,如已婚且有孩子、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女教師對學生的成績比男性教師有更積極的影響[4]。
在學歷水平或學習年限方面,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教師接受第三級教育的年限與學生成績之間并無顯著關系[3];二是認為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在職接受培訓課程的數(shù)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積極作用[4];三是認為準備教育,如數(shù)學教師在中學畢業(yè)后接受的數(shù)學教育、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呈負相關。
在經驗方面(通常用工作年限表現(xiàn)),所有的研究都認為經驗對教師教育的效果具有積極作用。這是因為有經驗的教師其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從而對知識的學習更有針對性。而且,有經驗的教師更能通過創(chuàng)造或改變教育情境進行教學,這對于語言類課程的效果更明顯[5]。
在不同教育類型方面,泰特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職前教育和遠程教育形式接受培訓的數(shù)學或母語教師比通過在職教育接受培訓的同行們會增加更多或維持更高水平的學科知識。這說明不同類型的教師教育對不同教師專業(yè)知識的提升效率是不同的,決策者應該根據不同類型教育的特點來選取不同教育的內容。
總體來看,教師某些特征似乎對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有時候這些影響通過教師教育表現(xiàn)出來(如教師教育后的測試成績),有時候通過課堂教學的成果體現(xiàn)出來(如學生的成績)。然而,如何將這些因素加以界定并使其發(fā)揮作用,政策制定者應持謹慎態(tài)度。如學習的年限和證書經常被當成當前及未來教師教育水平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指標。不過這一假設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在國際比較教育中。雖然在不同國家的教師可能具有相同學習年限或資格證書,但其所接受的教師教育的深度和質量是不一樣的。在美國,格林沃爾德等人[6]通過對相關研究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接受的教育是以不同標準來分類的,大部分研究使用是否擁有碩士學位的二分法來表示,有些研究的分類多達九個。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多達46項研究中只有7項研究結果表明教師接受的教育與學生成就有積極顯著關系。當用于制定政策或設計改革時,這些指標將變得更加復雜,它們沒有考慮到需求類型蘊含的巨大變化,以及不能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師教育長度和教育質量的差異。
五、教師教育的效率
教師教育會產生相應的成本(機構成本、機會成本)。盡管關于圍繞教師教育成本的研究有很多,但只有少數(shù)研究解決了這些重要的成本問題。泰特等人認為有三種不同的教師教育途徑,即職前教育(在從事教師職業(yè)前接受教育)、在職教育(不脫產的面對面接觸的教育)和遠程教育(廣播、電視、網絡、函授教育等)。其中最有效的途徑是職前教育,而最具成本效益的是遠程教育。他們比較斯里蘭卡和印尼遠程教育后發(fā)現(xiàn),斯里蘭卡的做法更具成本效益。而斯里蘭卡的遠程教育之所以更有效,是由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高質量的教材、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及每周一次的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有趣的是,雖然遠程教育課程(例如周末參加培訓的在職教師)相對于其他兩種途徑具有更低的成本,但其有效性卻不是最高的。有人認為,對教師教育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在于對不同具體教育途徑的有效性及其與成本的聯(lián)系進行測量。這在資源有限的時候及教師培訓規(guī)模很大的時候顯得尤其突出。教師教育項目的成本差異很大,取決于項目的規(guī)模大小、定位、方式、持續(xù)時間和狀態(tài)[7]。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紛紛提高了對他們的教師教育項目提出的要求,使它們相當于高等教育,這明顯增加了他們的成本。在職教育無論是基于現(xiàn)場還是遠程教育的形式都相對地便宜,它們的成本取決于教師數(shù)量的規(guī)模,以及用來連接和檢測整個培訓活動的特定制度安排。成本也會根據國家是否支持這一培訓項目或者接受培訓的教師是否會捐贈而發(fā)生變化。關于成本的問題可能包括制度成本,私人(企業(yè))成本、以及建設場所或購買土地的成本。教師教育成本問題研究的主要困難在于需要從各種凌亂的文稿中搜集資料,因為所有的教師教育項目可能會無法維持一個完整的、組織嚴密的記錄支出。
六、教師教育的環(huán)境差異
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解決環(huán)境的差異問題。教師教育的環(huán)境差異可以從宏觀和微觀進行探討。教師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主要是指政治、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教師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決定了教師教育的目標、內容、制度、途徑等等方面的特征。微觀環(huán)境主要關注學校氣氛和教室設置、教學設備、教師群體特征、教師素質等方面,這些是影響教育教師教育效果或效率的直接因素。目前教師教育環(huán)境的研究已經取得較多成果,然而大多數(shù)的研究沒有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在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不同階段,環(huán)境對教師教育或其政策有什么不同影響。
教師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關鍵領域。關于教師教育及其影響的研究已經很多,但目前關于教師教育比較研究中幾個明顯的不足是:(1)大多數(shù)的研究試圖闡明教師教育的效果,但這些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其使用的指標解釋力有限(如教師教育的證明或年限)。(2)由于反映教學質量(如教師知識,教學法,態(tài)度和實踐)的指標或結構被錯誤定義和測量,這些定義不準確的指標和學生的成績之間的關系可能減弱了教師教育的實際效果。(3)關于教師教育影響的比較研究較少,且缺乏成熟的分析框架,因此,在同一文化環(huán)境下或跨文化環(huán)境下探索教師教育是必要的。
總之,我們越來越需要設計一個教師教育的比較分析框架,以更好地洞察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學生學習和教師隊伍的維持等問題。這一分析框架在本質上是多學科的、動態(tài)的,可以給研究者帶來許多幫助。通過這一框架,不同的比較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清楚地理解不同教師教育系統(tǒng)所具有的特點。今后的研究重點是探討圖1所示的教師教育的各個方面。對圖中相關教師教育或政策的影響進行研究,將使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團體中的人更好地理解,如果要使教師更有效地教授不同的學生,我們應該給教師提供什么支持,以及什么時候提供、如何提供等問題。
————————
參考文獻
[1]孫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研究——對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階段教師的調查與思考.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2]李平.專業(yè)化發(fā)展不同階段教師核心知識差異分析.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3]Warwick,D.P.,& Jatoi,H.(1994).Teacher gende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Pakista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38(3),347-399.
[4]Schmelkes,S.(1997).La calidad en la educacio?n primaria:Un estudio de caso(SEP-FCE).The quality in primary education:A case study.Mexico City,Mexico:Ministry of Education.
[5]Bressoux,P.(1996).The effects of teachers training on pupils achievement:The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France.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7(3),252-279.
[6]Greenwald,R.,Hedges,L.V.,& Laine,R.D.(1996).The effect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6(3),361-396.
[7]Levin,H.(1983).Cost effectiveness:A primer.Beverly Hills,CA:Sage.
[作者:黃莉(1981-),女,江西贛州人,浙江寧波大紅鷹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白文軍】
總體來看,教師某些特征似乎對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有時候這些影響通過教師教育表現(xiàn)出來(如教師教育后的測試成績),有時候通過課堂教學的成果體現(xiàn)出來(如學生的成績)。然而,如何將這些因素加以界定并使其發(fā)揮作用,政策制定者應持謹慎態(tài)度。如學習的年限和證書經常被當成當前及未來教師教育水平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指標。不過這一假設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在國際比較教育中。雖然在不同國家的教師可能具有相同學習年限或資格證書,但其所接受的教師教育的深度和質量是不一樣的。在美國,格林沃爾德等人[6]通過對相關研究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接受的教育是以不同標準來分類的,大部分研究使用是否擁有碩士學位的二分法來表示,有些研究的分類多達九個。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多達46項研究中只有7項研究結果表明教師接受的教育與學生成就有積極顯著關系。當用于制定政策或設計改革時,這些指標將變得更加復雜,它們沒有考慮到需求類型蘊含的巨大變化,以及不能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師教育長度和教育質量的差異。
五、教師教育的效率
教師教育會產生相應的成本(機構成本、機會成本)。盡管關于圍繞教師教育成本的研究有很多,但只有少數(shù)研究解決了這些重要的成本問題。泰特等人認為有三種不同的教師教育途徑,即職前教育(在從事教師職業(yè)前接受教育)、在職教育(不脫產的面對面接觸的教育)和遠程教育(廣播、電視、網絡、函授教育等)。其中最有效的途徑是職前教育,而最具成本效益的是遠程教育。他們比較斯里蘭卡和印尼遠程教育后發(fā)現(xiàn),斯里蘭卡的做法更具成本效益。而斯里蘭卡的遠程教育之所以更有效,是由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高質量的教材、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及每周一次的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有趣的是,雖然遠程教育課程(例如周末參加培訓的在職教師)相對于其他兩種途徑具有更低的成本,但其有效性卻不是最高的。有人認為,對教師教育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在于對不同具體教育途徑的有效性及其與成本的聯(lián)系進行測量。這在資源有限的時候及教師培訓規(guī)模很大的時候顯得尤其突出。教師教育項目的成本差異很大,取決于項目的規(guī)模大小、定位、方式、持續(xù)時間和狀態(tài)[7]。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紛紛提高了對他們的教師教育項目提出的要求,使它們相當于高等教育,這明顯增加了他們的成本。在職教育無論是基于現(xiàn)場還是遠程教育的形式都相對地便宜,它們的成本取決于教師數(shù)量的規(guī)模,以及用來連接和檢測整個培訓活動的特定制度安排。成本也會根據國家是否支持這一培訓項目或者接受培訓的教師是否會捐贈而發(fā)生變化。關于成本的問題可能包括制度成本,私人(企業(yè))成本、以及建設場所或購買土地的成本。教師教育成本問題研究的主要困難在于需要從各種凌亂的文稿中搜集資料,因為所有的教師教育項目可能會無法維持一個完整的、組織嚴密的記錄支出。
六、教師教育的環(huán)境差異
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解決環(huán)境的差異問題。教師教育的環(huán)境差異可以從宏觀和微觀進行探討。教師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主要是指政治、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教師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決定了教師教育的目標、內容、制度、途徑等等方面的特征。微觀環(huán)境主要關注學校氣氛和教室設置、教學設備、教師群體特征、教師素質等方面,這些是影響教育教師教育效果或效率的直接因素。目前教師教育環(huán)境的研究已經取得較多成果,然而大多數(shù)的研究沒有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在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不同階段,環(huán)境對教師教育或其政策有什么不同影響。
教師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關鍵領域。關于教師教育及其影響的研究已經很多,但目前關于教師教育比較研究中幾個明顯的不足是:(1)大多數(shù)的研究試圖闡明教師教育的效果,但這些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其使用的指標解釋力有限(如教師教育的證明或年限)。(2)由于反映教學質量(如教師知識,教學法,態(tài)度和實踐)的指標或結構被錯誤定義和測量,這些定義不準確的指標和學生的成績之間的關系可能減弱了教師教育的實際效果。(3)關于教師教育影響的比較研究較少,且缺乏成熟的分析框架,因此,在同一文化環(huán)境下或跨文化環(huán)境下探索教師教育是必要的。
總之,我們越來越需要設計一個教師教育的比較分析框架,以更好地洞察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學生學習和教師隊伍的維持等問題。這一分析框架在本質上是多學科的、動態(tài)的,可以給研究者帶來許多幫助。通過這一框架,不同的比較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清楚地理解不同教師教育系統(tǒng)所具有的特點。今后的研究重點是探討圖1所示的教師教育的各個方面。對圖中相關教師教育或政策的影響進行研究,將使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團體中的人更好地理解,如果要使教師更有效地教授不同的學生,我們應該給教師提供什么支持,以及什么時候提供、如何提供等問題。
————————
參考文獻
[1]孫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研究——對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階段教師的調查與思考.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2]李平.專業(yè)化發(fā)展不同階段教師核心知識差異分析.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3]Warwick,D.P.,& Jatoi,H.(1994).Teacher gende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Pakista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38(3),347-399.
[4]Schmelkes,S.(1997).La calidad en la educacio?n primaria:Un estudio de caso(SEP-FCE).The quality in primary education:A case study.Mexico City,Mexico:Ministry of Education.
[5]Bressoux,P.(1996).The effects of teachers training on pupils achievement:The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France.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7(3),252-279.
[6]Greenwald,R.,Hedges,L.V.,& Laine,R.D.(1996).The effect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6(3),361-396.
[7]Levin,H.(1983).Cost effectiveness:A primer.Beverly Hills,CA:Sage.
[作者:黃莉(1981-),女,江西贛州人,浙江寧波大紅鷹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白文軍】
總體來看,教師某些特征似乎對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有時候這些影響通過教師教育表現(xiàn)出來(如教師教育后的測試成績),有時候通過課堂教學的成果體現(xiàn)出來(如學生的成績)。然而,如何將這些因素加以界定并使其發(fā)揮作用,政策制定者應持謹慎態(tài)度。如學習的年限和證書經常被當成當前及未來教師教育水平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指標。不過這一假設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在國際比較教育中。雖然在不同國家的教師可能具有相同學習年限或資格證書,但其所接受的教師教育的深度和質量是不一樣的。在美國,格林沃爾德等人[6]通過對相關研究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接受的教育是以不同標準來分類的,大部分研究使用是否擁有碩士學位的二分法來表示,有些研究的分類多達九個。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多達46項研究中只有7項研究結果表明教師接受的教育與學生成就有積極顯著關系。當用于制定政策或設計改革時,這些指標將變得更加復雜,它們沒有考慮到需求類型蘊含的巨大變化,以及不能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師教育長度和教育質量的差異。
五、教師教育的效率
教師教育會產生相應的成本(機構成本、機會成本)。盡管關于圍繞教師教育成本的研究有很多,但只有少數(shù)研究解決了這些重要的成本問題。泰特等人認為有三種不同的教師教育途徑,即職前教育(在從事教師職業(yè)前接受教育)、在職教育(不脫產的面對面接觸的教育)和遠程教育(廣播、電視、網絡、函授教育等)。其中最有效的途徑是職前教育,而最具成本效益的是遠程教育。他們比較斯里蘭卡和印尼遠程教育后發(fā)現(xiàn),斯里蘭卡的做法更具成本效益。而斯里蘭卡的遠程教育之所以更有效,是由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高質量的教材、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及每周一次的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有趣的是,雖然遠程教育課程(例如周末參加培訓的在職教師)相對于其他兩種途徑具有更低的成本,但其有效性卻不是最高的。有人認為,對教師教育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在于對不同具體教育途徑的有效性及其與成本的聯(lián)系進行測量。這在資源有限的時候及教師培訓規(guī)模很大的時候顯得尤其突出。教師教育項目的成本差異很大,取決于項目的規(guī)模大小、定位、方式、持續(xù)時間和狀態(tài)[7]。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紛紛提高了對他們的教師教育項目提出的要求,使它們相當于高等教育,這明顯增加了他們的成本。在職教育無論是基于現(xiàn)場還是遠程教育的形式都相對地便宜,它們的成本取決于教師數(shù)量的規(guī)模,以及用來連接和檢測整個培訓活動的特定制度安排。成本也會根據國家是否支持這一培訓項目或者接受培訓的教師是否會捐贈而發(fā)生變化。關于成本的問題可能包括制度成本,私人(企業(yè))成本、以及建設場所或購買土地的成本。教師教育成本問題研究的主要困難在于需要從各種凌亂的文稿中搜集資料,因為所有的教師教育項目可能會無法維持一個完整的、組織嚴密的記錄支出。
六、教師教育的環(huán)境差異
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解決環(huán)境的差異問題。教師教育的環(huán)境差異可以從宏觀和微觀進行探討。教師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主要是指政治、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教師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決定了教師教育的目標、內容、制度、途徑等等方面的特征。微觀環(huán)境主要關注學校氣氛和教室設置、教學設備、教師群體特征、教師素質等方面,這些是影響教育教師教育效果或效率的直接因素。目前教師教育環(huán)境的研究已經取得較多成果,然而大多數(shù)的研究沒有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在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不同階段,環(huán)境對教師教育或其政策有什么不同影響。
教師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關鍵領域。關于教師教育及其影響的研究已經很多,但目前關于教師教育比較研究中幾個明顯的不足是:(1)大多數(shù)的研究試圖闡明教師教育的效果,但這些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其使用的指標解釋力有限(如教師教育的證明或年限)。(2)由于反映教學質量(如教師知識,教學法,態(tài)度和實踐)的指標或結構被錯誤定義和測量,這些定義不準確的指標和學生的成績之間的關系可能減弱了教師教育的實際效果。(3)關于教師教育影響的比較研究較少,且缺乏成熟的分析框架,因此,在同一文化環(huán)境下或跨文化環(huán)境下探索教師教育是必要的。
總之,我們越來越需要設計一個教師教育的比較分析框架,以更好地洞察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學生學習和教師隊伍的維持等問題。這一分析框架在本質上是多學科的、動態(tài)的,可以給研究者帶來許多幫助。通過這一框架,不同的比較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清楚地理解不同教師教育系統(tǒng)所具有的特點。今后的研究重點是探討圖1所示的教師教育的各個方面。對圖中相關教師教育或政策的影響進行研究,將使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團體中的人更好地理解,如果要使教師更有效地教授不同的學生,我們應該給教師提供什么支持,以及什么時候提供、如何提供等問題。
————————
參考文獻
[1]孫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研究——對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階段教師的調查與思考.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2]李平.專業(yè)化發(fā)展不同階段教師核心知識差異分析.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3]Warwick,D.P.,& Jatoi,H.(1994).Teacher gende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Pakista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38(3),347-399.
[4]Schmelkes,S.(1997).La calidad en la educacio?n primaria:Un estudio de caso(SEP-FCE).The quality in primary education:A case study.Mexico City,Mexico:Ministry of Education.
[5]Bressoux,P.(1996).The effects of teachers training on pupils achievement:The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France.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7(3),252-279.
[6]Greenwald,R.,Hedges,L.V.,& Laine,R.D.(1996).The effect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6(3),361-396.
[7]Levin,H.(1983).Cost effectiveness:A primer.Beverly Hills,CA:Sage.
[作者:黃莉(1981-),女,江西贛州人,浙江寧波大紅鷹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