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種薯處理 生產(chǎn)上多采用切塊下種,每次用消毒切刀切塊,每塊重量不少于20克,三角形,芽眼靠近切口,每塊上有1~2個芽眼,放入清水中洗去表面淀粉后瀝干,待傷口愈合,每667平方米用種量100~125千克。
2.播種育苗
(1)播期。春薯的播種期在終霜前一個月,在終霜后出土,播種太晚會減產(chǎn),一般為2月上中旬,地膜覆蓋可提早。秋薯適播期為9月上中旬。
(2)育苗。催芽前,將種薯選晴暖的中午晾曬1~2天,剔除病薯、爛薯和畸形薯。種薯切塊后,放在15~20℃的散射光(較黑暗)條件下,采用室內(nèi)沙土層積法和室內(nèi)模具沙土法催芽。催芽一般在定植前25~30天進行。
催芽前可對種薯(整薯)進行藥物處理,消除或減少種薯表皮所帶病原菌,如晚疫病、瘡痂病等。如種薯利用高錳酸鉀280~300倍液浸種20分鐘,能減少馬鈴薯黑脛病的發(fā)病率,春馬鈴薯用500~600倍液進行整薯浸種消毒,能防止細菌病害和爛種,秋馬鈴薯整薯用300~500倍液浸種消毒,可減少播種后爛種。春、秋馬鈴薯播種時,在播種溝內(nèi)撒施98%高錳酸鉀1.5~2千克,能起到抗病增產(chǎn)的作用。用72%的硫酸鏈霉素1000倍液處理種薯,可預防青枯病、黑脛病等細菌性病害。
秋薯育苗,采用高畦催芽,先在高畦上鋪一層河沙,澆透水放一層切塊,切口向下,蓋一層沙子,再鋪切塊,共放2~3層,最上面再蓋4~7厘米河沙,并澆透水,架設陰棚,防高溫、防雨和保濕,床溫22~25℃,經(jīng)7~8天,當芽長出3~4厘米時,扒出薯塊,見光綠化2~3天后可移植。切塊的馬鈴薯可用草木灰拌種,可防腐爛。秋馬鈴薯提早用小整薯(30~50克)播種育苗。
春薯育苗,可用整薯或切塊,將種薯在鋪有濕潤疏松細土的苗床上放一層,用砂或細土蓋沒種薯后再放第二層,一般為二層。最后蓋上草簾防寒保暖,待芽長1厘米左右,于白天取下草簾使其見陽光,苗高10~15厘米時定植,定植前應煉苗。
3.整地定植
(1)整地施肥。應進行3~4年輪作,且不能與同科的番茄、茄子及辣椒連作。選擇耕作層深厚、疏松、濕潤的沙壤土,深耕25厘米左右,細耙作畦,高壟栽培,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堆肥、廄肥或人畜糞等有機肥3000~500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結(jié)合作壟深施在10厘米以下壟土中。下種時,每667平方米再用腐熟的人畜糞尿1000千克作種肥。
(2)定植。高畦雙行蓋膜定植,行距40~50厘米,開10厘米深溝,種薯呈三角形擺于溝內(nèi)兩側(cè),然后覆土5~7厘米,每667平方米植8000株左右。
4.田間管理
(1)追肥。幼苗期可結(jié)合灌水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糞肥300千克,發(fā)棵期每667平方米施草木灰100千克,糞肥200千克,促進結(jié)薯,結(jié)薯期再施1次草木灰、過磷酸鈣等。
(2)灌水。播種后,一般20~30天即可出全苗,苗期至現(xiàn)蕾期,以除草和防治病蟲害為主,一般不要澆水,以便煉苗,促進根系生長,土壤田間持水量應保持在60%左右,若過于干旱可進行澆水,雨季還應做好排澇,防止田間積水?,F(xiàn)蕾后至收獲前,保持土壤濕潤,土壤相對含水量應保持在70%~80%為宜,同時做好田間排水,切勿積水,以免造成爛薯。收獲前1周應停止?jié)菜?/p>
(3)防寒。春馬鈴薯出苗后如遇6℃以下低溫易凍害,可用礱糠灰培土覆蓋幼苗,低溫過后將幼苗輕輕扒出,如幼葉受凍,天氣轉(zhuǎn)暖后及時追肥一次,每667平方米用化肥10~15千克或人糞1000~1500千克。
(4)中耕培土。培土時要做到早培土分次培厚,一般培土2~3次,第一次在定植緩苗后培土3厘米,10~15天后第二次培土6厘米,再過10~15天第三次培土10厘米,培土結(jié)合追肥。
(5)去蘗摘蕾。苗高6~10厘米時,及時去除幼弱分蘗,每窩留1~3個壯枝,對開現(xiàn)蕾的及時去除花蕾。
(6)及時去膜。春薯地膜覆蓋時間一般為40天左右,當?shù)販剡_25℃時,應及時去膜。
5.采收貯藏 馬鈴薯不需等到完全生理成熟時收獲,可選晴天收獲。鮮食馬鈴薯在收獲和運輸過程中應注意遮光,其貯藏條件為,適宜溫度2~4℃,相對濕度85%~90%。為避免塊莖變綠,應在黑暗條件下貯藏。
(湖南益陽市赫山區(qū)蔬菜局 413002 王迪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