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
語言作為人際溝通的媒介和工具,交流是其基本屬性。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記單詞、掌握語法是過程,而溝通、交流是最終的目的和歸宿。《初中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中明確了本門課程的性質:“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從其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了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從英語教學過程來看,強調語言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師生互動、生生交流合作構成了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從英語教學內容來看,以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為側重點的英語教材是實現交際的重要媒介和材料;從英語教學目的來看,以交際為主要內容的信息輸出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有效手段。交流、溝通貫穿英語課堂的始末,從課堂的設計到實施,都滲透著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思想。
語言交際性的功能賦予英語教學別開生面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模式??缥幕涣鳌⑺枷虢涣饕约扒楦薪涣鞯膬r值被重新挖掘,引導學生開口“說話”、杜絕“啞巴式”英語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教師必須具備高瞻遠矚的精神,注重英語的實用性、交際性功能,以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本文將結合我的一些實際教學經驗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整合教材資源,拓展交際活動
教科書雖然具有很強的典范作用,但由于面向學生大眾,在編寫上缺乏個性特色和時代特色。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學實際所需出發(fā),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意化的解讀、整理和加工,從而為課堂交際活動提供素材。
1.圖文轉化為對話
教材在知識點的呈現上具有單一性、靜態(tài)化等弊端。例如我校使用的教材牛津版《初中英語》,它的編寫雖然采取以話題為線索展開的形式,但在話題的實踐方面仍存在扁平化的缺陷。因此教師在教材資源的整理、加工過程中,要善于化靜為動,將圖文轉化為語境和對話,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對話的條件,使課堂更加立體化。如在這本書中的9A Star signs一單元中,教材以漫畫的形式引出了本單元的話題——星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文本中的漫畫重新演繹。首先讓學生跟著錄音進行對話,模仿Hobo和Eddie的語氣,掌握兩者在對話過程中的情感、情緒變化。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對話的背景,并以圖片的形式用投影儀投放出來,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快地進入到角色當中。隨后,教師可以找一個小搭檔并親身示范,以漫畫為切入點,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如加入:Well,Hobe,what's your star sign?搭檔要根據對方的提問,做出及時恰當的反應。這種對圖文文本創(chuàng)造性的演繹既能夠加強學生的英語對話訓練,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臨場表現力,具有較高的課堂價值。
2.教材內容轉化為實際生活
相對于抽象的事物,學生對自己所熟悉的人或物往往表現出更強的好奇心,在英語教學中也不例外。所以,貼近生活的案例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而且還能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因此,教師在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應融入典型、生動、形象的生活案例,使英語課堂更加地“接地氣”。
如在講解“現在完成時+for……”和“一般現在時+for……”的過程中,教師雖反復強調兩者的區(qū)別,但仍有同學似懂非懂,一做題就糊涂。教師可以從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造句。我在教學中使用了這樣的案例:首先向學生們,呈現極易混淆的兩個句子,“Mr Smith has lived in China for 5 years./ Mr Smith lived in France for 10 years.”然后讓學生先討論對比之間的區(qū)別,最后進行精確的翻譯。通過具體的生活事例,讓學生的理解更直觀,從而使其在交流中對時態(tài)的把握更加容易。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擺脫“啞巴式”英語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好面子、自尊心強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引導學生“開口說”的關鍵在于引導他們的價值觀,以幫助他們形成對“開口說英語”的積極認識,從而幫助他們擺脫“啞巴式”英語。
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說英語”是一種“潮流”,讓他們主動“開口說”。如教師可以借助當下熱播的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2中各個小朋友用英語流利對話的片段,使學生樹立英語“潮流”意識。其次,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不敢說”的恐懼心理。傳統(tǒng)英語課堂中,教師“高高在上”的形象往往使得部分“想說”的學生望而卻步,只能把話偷偷地藏在心里。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明確自身角色,由主導者向引導者轉化,由喋喋不休的講述者向傾聽者轉化,創(chuàng)造輕松、自由、民主的師生溝通環(huán)境。最后,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用英語對話”的興趣。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圖文并茂、聲像具備的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造生動形象的語境,激發(fā)學生“自己說”的欲望;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形式多樣的交際活動調動他們“說英語”的興趣,如情景劇表演、配音等。
三、巧設課堂,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際活動氛圍
課堂氛圍具有導向作用,正如一首適時的音樂,能讓學生的情感在美妙音符中催化,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活動中。因此教師要醞釀好課堂的活動氛圍,使其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以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去。
1.課堂英語化
課堂英語化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內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的活動。課堂環(huán)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英語化的課堂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英語的語言機制中,學生的思維、信息接收、反饋以及語言的輸出就能長期受到英語環(huán)境的影響,久而久之,交際能力也就“更上一層樓”。
在教學語言的設計上,教師要在兼顧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的基礎上,注重語言的易懂性,以確保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理解教師的意圖。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肢體語言輔助學生理解,如說“Look at the blackboard”時,可以用手指一指黑板,示意學生看黑板。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必須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同時,可以通過課堂中的一些小插曲,來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境,使學生在交流、對話中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
2.活動多樣化
好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將形式多樣的交際活動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創(chuàng)設出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以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如在學習Detective stories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愿的原則,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每一個小組根據本單元的主題,相互合作,設計一個Presentation。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設計出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有的小組對《名偵探柯南》中的某一片段進行英語配音,有的小組則對《福爾摩斯》的某一場景進行演繹。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刻地體會到了交際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而且在團隊交流、溝通中,提升了自己的交際能力。
“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庇⒄Z學習既是中西方不同語言習慣、不同文化歷史背景相互碰撞、融合的過程,也是以良好溝通、情感交流為基礎的交際能力的提高過程。語言的交際性功能在于突出英語教學中輸出和輸入的平衡,實現輸出和輸入互相補充、協(xié)調的目的。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發(fā)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樹立交際意識,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交際法教學,以教材資源為素材,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際活動氛圍,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開發(fā)區(qū)中學)
(責任編輯:史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