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麒霖
摘 要: 馬來西亞女性作家黎紫書在小說中從男子個人、為人夫、為人父多方面地構(gòu)建了一個全方位整體的卑微、猥瑣、被漠視的懦弱男性世界。作者立足文本,采取新批評文本細讀方法,分析黎紫書小說中懦弱男子形象分類,探究黎紫書塑造懦弱男性形象的原因,主要從黎紫書個人成長環(huán)境、童年經(jīng)驗、游學時思想上受到的影響、國際社會男性地位的變遷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黎紫書在小說中以冷峻的筆調(diào)、冷靜的眼光構(gòu)建懦弱男子形象背后的真相,彰顯當代馬華文學中女性作者創(chuàng)作特色與小說美學。
關(guān)鍵詞: 懦弱男子 陰森 悲劇 爆裂
黎紫書作為馬華作家中的一員,她的文筆流淌出來的是馬華文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但是她和一般的馬華作家文有所區(qū)別。同樣是在異鄉(xiāng)的華人,黎紫書不再是單單把注意力放在思鄉(xiāng)和鄉(xiāng)愁之上,她用冷眼旁觀這個世界,用爆裂的筆調(diào)勾畫最黑暗的世界。不僅僅如此,作為一名女性作者,黎紫書在小說中缺少了女性的柔情與多姿,更多地展現(xiàn)的是女性強大的內(nèi)心和頂天立地的能力。反觀小說中的男性,更多呈現(xiàn)的是懦弱的形象,甚至小說中很多男性形象近乎于被漠視與被同情,他們都很難在讀者心目中留下痕跡。
一、黎紫書小說中的懦弱男子
(一)懦弱男子形象的社會角色分析
1.作為個人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黎紫書小說中的男性,很容易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迷失自我。這些男子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逐漸墜入道德的深谷,反而不斷用劣行掩蓋自己對世界的恐懼與自卑,甚至只能依靠施虐或者喪心病狂地向無力反抗的后輩做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行為來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憤懣與不滿,從而使內(nèi)心得以解脫。
在《流年》中:“禿頭的男人猶在嘀咕,像羊在反芻他昨夜的夢囈。哥哥倒是無所謂,慣常地在餐桌下踢我的腳跟。我無動于衷。這種書念不成的男生喝酒時只能這樣撒野來掩飾他的自卑。別以為我不懂??蓱z的哥哥。我睨他一眼。可是我不同情。”這段文字描寫的是主人公“我”與禿頭男子還有哥哥一起吃早餐的情境。禿頭男子讓人厭惡地不停歇地嘀咕,在“我”的眼里是一個若畜生一樣存在的對象。曹操“對酒當歌”,感嘆“人生幾何”;李白“花間一壺酒”,卻“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用酒寄托自己的孤寂;高適心懷“功名千萬里”卻將心事藏于一杯中……同樣是酒,我的哥哥則是一個一事無成、讀書沒有成就,只能像一只鴕鳥將自己深埋在酒中,用酒精的濃度麻醉自己的神經(jīng),掩飾自己的自卑與無能。盡管是我的兄長,本應(yīng)該受到晚輩的尊敬,但是他這樣逃避生活與自我的行為,不但沒有讓我感到絲毫同情,更是打心底地鄙視與不屑。
禿頭男人不停歇地呢喃、我的哥哥用酒麻痹自己的神經(jīng),他們用自身逃避與用劣行麻痹自身。如此無害大眾的男性形象,尚不能滿足黎紫書對懦弱男性個體形象的展現(xiàn)。黎紫書在《蛆魘》中用一個已經(jīng)死去的女鬼——“我”,回到那個陰森的屋子中去揭開這個看似寧靜實則各懷鬼胎的家族成員的種種劣跡?!翱吹阶约嚎柘履俏意嵉纳称?,又如以臺古鐘,吊掛在那一叢寒酸敗落的枯草中,輕輕搖蕩。”歲數(shù)已高的爺爺看著自己的身軀,內(nèi)心充斥著不滿與生理訴求,為了讓自己得到身體上的滿足,只能找更加無力的弱者讓自己得到生理問題解決與快感?!皽啙岬难蹨I把阿弟的輪廓糊成一團,已經(jīng)辨不出悲歡了。他不由阿爺分說,忽然把臉部往阿爺?shù)目柘赂C去,動作伶俐純熟,倒似是一尾刁鉆的游魚。我一愣,只見阿爺連打幾個哆嗦,鼻息突兀粗重迫急,一張老臉同時閃過痛恨和竊喜的神色,骷髏一樣的身子禁不住發(fā)生劇烈震動。”從阿弟為爺爺做的一切的熟練程度,足以看出這樣的卑劣行為的產(chǎn)生不可能只是這一次。爺爺已經(jīng)年老體衰,但是仍然不放棄對性的滿足,甚至不惜引誘智障孫子滿足自己的欲望,讓一個無辜的幼者——自己的孫子,做這樣讓人難以置信之事。當阿弟對這樣的事情發(fā)出不滿的時候,“寫在阿弟臉上的哀求顯然無法打動即將失明的阿爺,這年近古稀的男人突然被阿弟啜泣的聲音惹得暴跳如雷。他胡亂向前踹了兩腳,其中一腳就踩在阿弟的臍眼上,痛得阿弟慘叫起來,立即抱著肚腹蜷成一團”。作為一個智障的阿弟,在爺爺無恥的欲望面前,如何有能力反擊?為了讓自己無恥的欲望得到滿足,爺爺不惜用家暴與恐嚇,讓阿弟做出違背常理的性行為滿足自己卑劣的欲望?!拔一羧挥X得地動天搖,這百年的祖屋似已撐不住天空壓在屋頂?shù)闹亓?,竟然搖搖欲墜,仿佛隨時將頹然坍塌。我清楚聽到千萬只蟲蟻在木頭內(nèi)鉆過通道的聲響,正從每一根柱子與橫梁里傳來,開始了他們嘉年華似的騷動。”這個百年祖屋就像是爺爺一樣,有著體面的外表,但是里面卻早已被蠶食,祖屋被白蟻占據(jù),猥瑣的思想占據(jù)了爺爺?shù)膬?nèi)心。作為男人,爺爺?shù)纳硇枨蟮玫搅藵M足、對自己老去的身軀內(nèi)心的憤懣與不滿之情得到了發(fā)泄,卻用猥瑣、低下的方式傷害無力反抗的孫子。
2.作為人父
父親,是文學書寫中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父親,在馬華文學中經(jīng)常承擔著歷史開創(chuàng)者的重任,成為敘述的中心,他們高大威嚴,在華族人的眼里父親是神圣、高大、威嚴的代表。但是在黎紫書的小說中,我們看到的父親與傳統(tǒng)思想中對父親的尊重意識斷裂。黎紫書習慣性采用旁觀者、第二人稱的敘述,冷眼旁觀父與子之間的關(guān)系,娓娓道來,讓讀者感受父輩與兒女之間的陌生,鴻溝在文章的進一步敘述中被不斷擴大。
在《國北邊陲》一文中:“你掰開父親的手掌,歸還鑰匙和一箱子沉重的秘密。那一刻起,你開始丟棄許多記憶,關(guān)于圖像的、光影的、動態(tài)的,直至你再也記不起父親那彩繪著各式南洋符咒和叢林蠱惑的容貌?!?/p>
被病痛折磨下的父親,在兒子的眼里只是一個可悲的載體,“南陽符咒”和“叢林蠱惑”這些充滿了魔幻色彩的詞語,凸顯父親在死亡面前的無力反抗、虛弱與別無選擇的哀傷,父親在兒子的腦海里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象,有的只是那些光鮮魔幻烘托之下模糊不可辨別的容顏。小說中描述父親發(fā)病的一段“頭發(fā)不及花白便已脫落,胃中總是無端涌起一股植物夭折后腐壞酸臭的氣體;寢中汗下如雨,手腳長做間歇性抽搐……你趴在地上猛啃亂咬,像被捕鼠膠黏在模板山的一只老鼠,一夜啃噬,終于門牙松落,留了滿口鮮血?!闭麄€發(fā)病過程的重現(xiàn),沒有對病重父親絲毫同情之心,冷靜的敘述,就像一個旁觀者冷眼觀望病重患者?!坝科鹨还芍参镓舱酆蟾瘔乃岢舻臍怏w”這樣的描述從將孩子對重病的父親發(fā)出的濃烈的味道表示了極大的不滿,用“一只老鼠”形容病重的父親,將父親發(fā)病時的樣子以最丑陋的動物形象描述,加劇了父子之間的陌生與漠然。同樣是寫病重的父親,魯迅先生的《父親的病》,寫父親在生命垂垂之際的那一分安詳,文筆之間呈現(xiàn)自己對庸醫(yī)的不滿、對父親的留戀與不舍之情。在黎紫書的筆下,這個生病的父親似乎不是“我”的父親,沒有親情,我們會詫異這對父子是怎樣在一起生活了這么長時間的?這對父子之間沒有親情,甚至感受出來的是沒有人情味兒的冷漠。
黎紫書筆下的父親,沒有像作為一家之主的許三觀那樣,為了家庭的生存十二次賣血的那份對苦難生活的頑強抵抗的精神;沒有朱自清筆下,因為擔憂兒子而在火車站蹣跚前行,微胖的身軀用極其笨拙的方式翻過柵欄,只是為了給兒子買橘子的父親;也沒有賈平凹筆下,那個可以與兒子飲酒、暢抒人生的父親。黎紫書的小說中,父親就只像是一個符號性、概念性的物品,在兒子意識中的模糊性,如果存在那么只是一個“父親”的名號與概念,而“父親”一詞的解釋內(nèi)容或許只能是卑微猥瑣或者是懦弱無能,現(xiàn)實中的父親讓孩子們難以將他們與傳統(tǒng)意識中高大威武威嚴的“父親”聯(lián)系起來。在孩子們眼里,這些猥瑣、卑微的男人無力承擔“父親”這一偉大的稱呼。
在《某個平常的四月天》中:“肖瑾并不理解父親與書記小姐在辦公桌上的動作有什么意義,她緘默地目睹老李一下又一下的耕耘,女人雙掌抓住桌子邊緣壓抑她的呻吟。肖瑾嗅到了干辣椒的氣味,還有工廠里某種特有的工業(yè)氣息,它們又結(jié)合了,肖瑾怪喊一聲,回頭就跑?!?/p>
在那個充斥著橡膠味道與霉?jié)駳馕稘夂竦乃脑绿斓闹形?,一直被父親忽略的肖瑾目睹了父親與膠廠書記小姐在無人的辦公室赤裸裸的茍合場景。父親在外與秘書茍合的猥瑣行徑,這一切正好發(fā)生在肖瑾被父親遺忘了自己的生日當天,這更加凸顯出父親的猥瑣與卑微,肖瑾的孤僻,是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手足的疏離,使她的童年世界里缺少父親的關(guān)愛。父親在肖瑾生活中長期的缺失,讓父親在肖瑾的腦中一直處于缺陷,理應(yīng)需要父親的疼愛與關(guān)懷填補的狀態(tài),而父親午后與秘書的茍合,卻在本來對父親的印象少之甚少一直被忽略的肖瑾的腦海中,添上濃重的猥瑣、卑微的一筆,懦弱的父親在孩子的腦海中無法承擔“父親”這個有威嚴性、充滿力量與神圣性的詞。
“我想起我的父親。午夜,一個披著雨衣的男人沖進屋子里,手上抓住一把斧頭。我驚醒,看見他像狂風那樣席卷前來,把躺在沙發(fā)上睡眼惺忪的小女孩一手揪起。那男人滿臉留著水痕,而且變成一團爛糊。雨水混雜淚水的效果如同硫酸溶解了他的五官輪廓。我失神地凝視男人那脹滿血絲的眼球,遲遲仍喚不出一聲阿爸?!?/p>
雨夜,沖進家中,面對妻子與其他男人茍合的場景,這個披著雨衣、拿著斧頭的男人,我所謂的“父親”卻只是揪起“我”發(fā)泄內(nèi)心的憤怒之情,臉上充斥著雨水與淚水的“父親”在我視野中迷糊,“父親”二字在我的腦海中也隨著父親的輪廓被硫酸溶解。這個懦弱的父親受到羞辱,最后,只能用最無奈、最懦弱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服毒自殺,解決這一切?!白詈笠淮握把龈赣H的遺容時,發(fā)掘他黧黑的臉上透著淺淡的紫色,緊抿的雙唇完成扭曲的弧形,倨傲而痛苦?!备赣H的模樣在那個雨夜,已經(jīng)在“我”的腦海中被抹去,最后的見面卻是父親自殺之后臉部歪曲丑陋的模樣,父親傳達出來的是受到恥辱之后只能選擇逃避的懦弱無能和無力解決困難之后的痛苦。
黎紫書筆下的父親是一個不斷被消融、在記憶中不斷被抹去的對象,他們的存在讓傳統(tǒng)觀念中被瞻仰、尊敬與敬畏的“父親”形象被顛覆,父親的背離、父親的懦弱無能、父親的缺席、父親的逃離……這一切讓讀者對懦弱無能的父親心中產(chǎn)生一股憐憫之情的同時也不禁低聲嘆氣,向卑微猥瑣無能的父親投以鄙夷的目光。
3.作為人夫
丈夫,是頂梁柱與責任的代表詞。對于許多女性,丈夫是她們在外受傷之后撫慰心靈的良藥,是為她們遮風擋雨的避風港,是讓她們勇往直前的最堅強的支撐。但是,同樣在黎紫書的筆下,丈夫喪失了這些特性,在小說中黎紫書選擇更多地塑造出在家中沒有話語權(quán)、地位低下、給家人帶來痛苦的源頭、無責任感的丈夫形象。
在小說《告別的年代》中,主人公剛波在家中的地位一直被杜麗安壓制著,沒有發(fā)言權(quán),隨著社會地位的不斷降低,他在家中愈加沒有話語權(quán)。剛波一直就像杜麗安手中的棋子,任由杜麗安擺布,在家中沒有話語權(quán)的剛波沒有放抗的能力與欲望,他能做的只能一味地接受。即使最后淪落到?jīng)]有落腳之地的悲楚之境,他也只是默然接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區(qū)別第一是思考,第二是語言。但是剛波卻像是動物一般茍存于人世,沒有基本的辯駁和表達自己不滿的行為,就算是內(nèi)心有著不滿,但在家里極其低下的地位,讓他失去為人夫的尊嚴、喪失男人的尊嚴,更是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能力。
丈夫懦弱無能,只有婦孺有家庭存在感的家庭,那么家庭就像是一群沒有領(lǐng)軍的獅子群一樣,而丈夫就是家庭成員痛苦的源頭,“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努力要記起父親的形象。母親的眼內(nèi)猶似串串雨珠,墜下她敞開的衣襟?!灰崴菍δ悴恢匾?。我嗅到她懷中傳來淡隱的咸味,順著脖子的線條看上去,是她緊繃的嘴唇。什么時候我開始不再提起父親,生怕觸發(fā)母親苦苦壓抑的往事,瀑布般傾瀉的哀傷?!备赣H在外的不檢點行為,作為人夫不懂自己的妻子,不能給自己的妻子希望與快樂,反而成了妻子內(nèi)心痛苦的源泉,這無疑給妻子的精神與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痛楚,“母親”不愿提及父親,不愿讓孩子回憶起有關(guān)父親的一切。
除了軟弱、任由人擺布、給家人帶來痛苦外,黎紫書筆下的丈夫還是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心的懦弱男性。在《州府紀略》中,“我”在與兩位女子發(fā)生關(guān)系,引發(fā)兩位女子吵鬧不休,雞犬不寧之后,“我”絲毫沒有承擔的意愿,而是望向隊長“你說我該怎么辦,隊長搖搖頭,說由他來收拾爛攤子……大家在背后指指點點,我狠起心腸,索性不理,晚上睡到別的誰的營里,被子蓋過頭,任自己,也任他們自生自滅?!弊詈?,其中一個女子為我擋了槍彈,留下她生下來的孩子,另外一個女子承擔起為撫養(yǎng)喪失母親的孩子并成為“我”的妻子。這一切看起來極具戲劇性,作者以黑色幽默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具有責任心、敢做不敢當?shù)呐橙跽煞虻某髳鹤炷槨?/p>
(二)懦弱男子形象的生命特征和心理分析
不管是作為社會個體的男性,在家里充當一個沒有威嚴沒有存在感的父親,還是在家里沒有發(fā)言權(quán)、喪失為夫權(quán)利、給自己的妻子帶來痛楚的丈夫,在黎紫書小說中這些男子在社會生活中暴露出猥瑣、懦弱、無責任感、自私、虛偽和背信棄義等頑疾與劣根性。
《流年》中看似正直、溫文爾雅的莊望老師,卻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莊老師,四十多歲的男人,卻不斷地走進女生的彩色歲月中,以其儒雅的外表吸引著花季少女,在學校學習的神圣純潔的地方上演一幕幕背離倫理的師生戀?!澳桥ⅲ滔乱淮蟀阎雇此?,現(xiàn)在躺在醫(yī)院里,也許在喊著我的名字……可是我卻坐在這里,像是眼睜睜看著她沉入湖底。”莊望老師看上去為人師表,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傷害其他女學生的同時,卻經(jīng)受不住“我”情竇初開對她的愛慕之情,他每次都以老師教書法為名為自己的猥瑣和丑陋洗去罪名。
在小說《夜行》中,“男人現(xiàn)在想起阿佐一日里總要講十多次的口頭禪‘你沒種。是的我沒種。男人苦笑。他花了很多年去挖掘記憶里的地雷,現(xiàn)在他終于記起自己多有的怯懦和畏縮。他不過是一只對自己愚忠的畜生,寧愿躲在灌木叢中自瀆也不敢擁抱自己心愛的女人……那只狗用悲憫的眼光看著他完成了整個自慰的過程,他憎恨這雙眼睛,害怕這雙輕蔑的眼睛會泄露他的卑微與無恥。”作為一個男人,連擁抱自己心愛女人的勇氣也沒有,甚至選擇自瀆解決自己內(nèi)心的空虛與需求??v使他人公然嘲笑戲謔他,他卻坦然承認自己沒有種,承認自己的無能與懦弱,小說后面寫“狗”,充滿了諷刺意味,畜生憐憫這個可悲的男人,更加凸顯了小說中男人懦弱無能的特性。小說中“他無法理清那纏成一團的思緒,出生入死的隊友們要吃掉跟他同生共死的老狗,男人覺得這多荒謬,他用眼神向懷抱嬰兒的女人求助,但那女人目光呆滯,仿佛除了懷舊的女嬰以外,她對一切生命都已熟視無睹。想到這里,男人悲痛得真想狠狠剁自己一刀。老狗像洞悉了他的心事,明明走遠了又回來舔他的手腕。男人渾身一顫,霍然扔下洗得發(fā)亮的刀子,迅即掏出短槍對準老狗的腦袋,親手扣下扳機?!蹦腥嗽诿鎸Ь撑c選擇的時候,毫無主見,只能無助地看向女人尋求幫助。柔弱的女人在經(jīng)歷戰(zhàn)爭之后,更加以懷中的女嬰為重,不能給男人意見的時候,喪失主見的男人,盡管不能理解自己隊友的荒謬行為,但是還是沒有理智直接向一直與自己同生共死的狗下了毒手。
在小說《州府紀略》中,作者將筆觸投向構(gòu)成歷史的男人,通過尋覓個體在特定歷史境遇中被顛覆和剝奪的蹤跡重新書寫歷史。女主人公譚燕梅在少女時代偶遇負傷的劉遠聞,在照顧他的過程中暗生情愫,愛情的盲從使她追隨劉遠聞進入雨林參與武裝斗爭。在劉遠聞身上,革命與愛情呈現(xiàn)出分裂的狀態(tài),與在革命中表現(xiàn)出的英勇無畏不同,他在面對愛情的抉擇似乎呈現(xiàn)出猶豫與怯懦的一面,并讓深愛自己的譚燕梅和黃彩蓮自生自滅。光復后,劉遠聞幾次經(jīng)過水月宮過門而不入,后到馬泰邊境娶泰國妹落地生根。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與老戰(zhàn)友一起搞馬共村,帶游客參觀他們以前活動的基地,以此謀生。在感情上面,劉遠聞呈現(xiàn)的是懦弱、猶豫、怯懦的一面,缺乏責任心、背信棄義在他的生命活動中得到了最好的闡釋。
因為懦弱的男人,他們一開始選擇做一個懦弱的男人,只有卑微、猥瑣才能契合他們懦弱、茍且生存的狀態(tài)。他們沒有能力給自己支撐起一片天空,看到生活中的苦難只能選擇倉皇而逃。
二、黎紫書塑造懦弱男子形象的原因
(一)作者生活的社會背景
童年,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彩色的,騎在爸爸的肩上看世界,在媽媽的懷里撒嬌,許多人的童年都有著這些溫暖甜蜜的元素。但是這一切對于當時家庭溫飽不可確保、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長時間缺席的黎紫書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黎紫書共有四姊妹,她排行老二,大姐年輕時已經(jīng)外出工作,跟家人分離,故她自小就擔起了大姐的責任。她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位太太——妾侍。自小,父親間或看望他們,但對家庭照顧不周,給母親和她們姊妹帶來極大困擾,母親卻從沒有在她面前流淚,復雜的成長環(huán)境,令她很早意識到大人世界的殘酷:沒錢交電費,母親要向親友籌錢,后來甚至得跳飛機,拿著旅游簽證到外地非法工作,幫補家計。幾個小女孩兒在家里叫救命,鄰人卻假裝沒聽見。種種經(jīng)歷,對父親的怨恨,令黎紫書對人性完全失去信心,成為悲觀主義者。
“一般而言,小女孩皆比較缺少攻擊性、反抗性,也較不會自我滿足;她似乎是先天對更多的情感的需要,并且在這方面更加依賴并柔順馴服?!迸⑿枰嗟那楦泻亲o,但是從小黎紫書就喪失了作為女孩享受父親呵護的權(quán)利。一般來說,女孩接受的第一個異性就是自己的父親,父親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女孩對于異性的基本看法。“有些事情是無法忘懷的”,黎紫書在一次采訪中提到。父母經(jīng)常不在家,一晚家里只有姊妹,有個變態(tài)爬到樹上,從窗外往她家中窺視,家中的小女孩們度過了恐怖的一夜?!肮氯踉谛腋5沫h(huán)境中長大,我就不是現(xiàn)在的黎紫書”。正是因為父親在家庭關(guān)系中的脫離,父親對母親極大的傷害,讓家庭成員沒有辦法在家中享受寧靜的生活而不得不外出奔波,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父親無力擔當家庭的責任與“父親”一職,讓黎紫書早就離開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幻想階段,直面生活中的無奈與慘淡。正是這樣,在黎紫書的書中出現(xiàn)了在外與自己的秘書交媾回家蹲在妻子身邊拔辣椒蒂兒的老李;在《天國之門》中林傳道父親的皮包里,有著一張他母親咆哮著組織男人在他們孩子面前提起的女人的照片;也有在《無雨的鄉(xiāng)鎮(zhèn)·獨角戲》中半夜爬上隔壁人家寡婦床上的淫蟲,并且從一個鄉(xiāng)鎮(zhèn)到另一鄉(xiāng)鎮(zhèn)“他一個女人接一個女人裙下去”不斷背叛家庭的父親。黎紫書甚至采用父親去世的方式制造家中父親的空缺,由于父親的離世無法承擔作為一個男人的基本義務(wù)而造成家中的支離破碎與對孩子極大的傷害?!肚|》里的女鬼、《流年》里的紀曉雅、《把她寫進小說里》的江九嫂,就是被亡父拋棄留在人世。不管有沒有母親的照應(yīng),他們都一樣孤獨、對這個社會無法適從。
父親,是一種倫常身份,也是一個“概念”。按照弗洛伊德的童年經(jīng)驗理論,如果我們把父親的男性家長的身份淡化掉,那么父親一詞也未嘗不可在某種程度上作為女性眼中其他具有指向、指導作用的男性代表。又或者說,其實黎紫書在書中塑造的父親形象就是在塑造男性的形象,懦弱的父親、無力承擔家中為父為夫的角色,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童年受到傷害的人,長大后會很強烈地感到缺乏安全感。
童年、少年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搖籃。觀察的起點、靈感的起源、才華的土壤,它蘊藏最初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氤氳細微的觀察視角和創(chuàng)作無意識。而這些將貫穿作家的一生,直接或者間接地滲透到作家的創(chuàng)作之中,并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深重的影響。愛的缺失讓黎紫書過早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獨,讓她的情感受到扭曲,那些童年、少年的不幸經(jīng)歷在她的心里永遠藏下了因子。男性代表人物呈現(xiàn)出的懦弱與成長經(jīng)歷中的缺失,造就黎紫書書中懦弱無能的男性形象,外部世界經(jīng)過了她那顆受傷而孤傲的心靈之后,燙出來的是帶著“黎紫書式的憂郁”的文字,她一生的作品都帶著深深的失落感,藏著隱隱的悲劇氣息,根源恐怕就在這里。
(二)作者女權(quán)主義視角
在黎紫書的小說中女性如魚得水、長袖善舞,但是男性的身影確實那樣模糊不清、晦澀不明。從或單薄、青澀或貪婪、猥瑣的外表到敏感怯懦的內(nèi)心,他們都明顯缺少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男性力量和特征。
“女人不是生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的。”作為女權(quán)主義的代表人物——波伏娃,她的這句話耳熟能詳,社會的整個文明塑造了女性扮演“他者”的角色?!安坏鐣Y(jié)構(gòu)提供了更多機會讓‘女人變成為一個女人,而且社會意識也給女人更多心理暗示讓女人成長為一個女人。當接受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梭等思想家們武斷的斷言,男人們?nèi)缡强磁藙t認為女人是沒有主見的、軟弱的、需要保護的、被統(tǒng)治的,男人們也就相應(yīng)地認為作為一個男人理應(yīng)替女人做決定,為女人提供保護乃至統(tǒng)治女人;女人們?nèi)缡强磁藙t認為聽從男性的決定、服從男性的統(tǒng)治、接受男性的保護是理所當然的,把服從、溫順、溫柔看做女性應(yīng)予以追求的美德,從而女性把自己看做女人的過程也就是努力朝著這一目標努力的過程。經(jīng)過這種主觀上的努力,女人逐漸成為符合男權(quán)制文化定義的‘弱者、‘低賤、‘被統(tǒng)治者的‘他者形象”,黎紫書在小說中有意打破這種常規(guī)認識。
《把她寫進小說里》,苦難來臨男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婦孺、病人、白癡留在家里承受一切泰山壓頂般的災(zāi)難,所有苦難都由江九嫂一人承擔,江九嫂用自己的肩膀承擔起家中的重任;《推開閣樓之窗》里已有家室的小愛生父為了避免承擔對其私生女的責任,于是孑然無依的小愛母親只能依靠賣淫維持生計,她接客時更是要時刻躲著小愛,以免稚嫩的孩子心靈受到傷害;在小說《州府紀略》中,義父臨終把獨子托付給譚燕梅,多病的趙錫賢從此不僅是譚燕梅肩上卸不下的擔子,而且是她幸福的障礙……黎紫書用男人懦弱無力承擔或者面對生活的苦難時選擇逃避責任,反而用一直被視為脆弱的肩膀,柔弱需要保護的女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她們充滿勇氣,勇敢面對生活中的苦難。
社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社會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模式體現(xiàn)。馬來西亞,那片尚沒有西方文明思想開放的地區(qū),父權(quán)制、男權(quán)在這個國度仍然有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從事記者工作十年的黎紫書,有更多的機會直面馬來社會的真實面目,正如馬克思主義女性觀提出的,父權(quán)制社會中男女性別關(guān)系同樣是一種階級對抗的關(guān)系,在這一對抗關(guān)系中男性居于統(tǒng)治者地位,而女性屬于被統(tǒng)治者,男女社會關(guān)系的不平等在馬來社會凸顯。黎紫書個人在家族中,與弟弟不一樣的待遇也讓在新聞界培養(yǎng)出敏銳視角的黎紫書深刻感受到男權(quán)社會以對女性的壓制換取對男性的尊重和男性高傲地位崇拜的冷酷社會現(xiàn)實。得以出國游學,長居英國的黎紫書,有機會走出那個思想相對閉塞的國度,走向愈加推崇男女平等的國際社會,由一個男權(quán)制推崇的國度走進紳士氣息濃厚、紳士對淑女尊敬的國度,對女性的尊重意識、女權(quán)主義思想的耳濡目染無疑為黎紫書打開了思想的另外一道門。
在一次采訪過程中,黎紫書自述自己的寫作是“從內(nèi)在不斷地挖掘自己,把血淋淋的心肺脾都掏了出來祭祀文學”。這種“快樂而瘋狂”的自剖對她而言“何其殘忍,卻又有著自虐的快感”。小說是個人心靈與生活的寫照,小說中的那些主角其實就是她極力壓抑的激憤之自我意象。被父權(quán)意識粗暴對待的女性企圖對父親還以顏色,她要以暴制暴。幼時被父親拋棄,沒有得到疼愛;懦弱的父親無力支撐整個家庭,母親只有不斷以淚洗面,以淚水筑成生命的堅強;長大了看到馬來社會男性對女性的壓抑與壓迫,黎紫書對男權(quán)社會的厭惡之感油然而生,男性低俗、懦弱、猥瑣、卑微這樣的形象在黎紫書的眼里就像是玻璃,一眼清澈透底,而他們又像是黎紫書眼睛中的沙粒,不能被黎紫書所容。父親是黎紫書接觸的第一個異性,父親在幼年的缺席,讓黎紫書對男性的懦弱無能有了初次認識,如果說幼時對于傳統(tǒng)意識中對“父親”的尊重與畏懼的話,那么后來人生的際遇、對馬來社會中男權(quán)制更深刻的認識以及逐漸被啟發(fā)的女權(quán)主義思想,讓她由幼時對男性的代表人物——父親的畏懼之心慢慢變成了對男性的厭惡之情,她不惜用更加夸張、爆裂、冷漠的方式呈現(xiàn)、展現(xiàn)男性的懦弱。黎紫書的小說寫的是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中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和在這種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中女性對命運的反抗,表現(xiàn)出鮮明的女性意識,表達對女性命運的關(guān)懷和對男權(quán)社會體制的不滿與反抗。
(三)男性社會地位的日益下降
父親,在男性形象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在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儒教氛圍下,不少馬來西亞人接受了華人的思想中父親正面形象的概念。父親一貫被傳統(tǒng)觀念的定位為偉岸、威嚴、高大、魁梧等形象。但是隨著歷史變遷、環(huán)境的變異和華人在不同現(xiàn)實下的境遇,很多父親的形象和男性的刻畫也在呈現(xiàn)變化。
馬華文學早期作品中的“英雄化”“硬漢”父親形象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弘揚華人傳統(tǒng)文化。在早期歷史小說中,例如:方北方的《頭家門下》、孟沙的《種》。這些小說中的“父親”都處在風雨飄搖的危難時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以聰明能干與吃苦耐勞贏得殖民者的厚愛和垂青。馬華人相對成為殖民者防范的對象,并且在“父親”的身上都體現(xiàn)出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下對母體文化強烈的維護意識,盡管身處清貧但仍然堅守母體文化的傳承,在主流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保持對母體文化的信心與熱愛。馬來建國以后,華人地位的急劇下降,直至90年代,“衰老”父親都是小說中追溯的對象。從1967年的《愁雨》到1991年的《村之毀》,可見“父親”不斷以弱者、老者的形象出現(xiàn),既不能承擔開創(chuàng)歷史的重任,又未能擁有一家之長的威望和凝聚力,他們舉步維艱,食古不化,華人傳統(tǒng)的弊端和陋習觸目驚心地暴露在父親身上。小說《崩》、《人鼠》、《刺痛》等都體現(xiàn)出失父的殘缺家庭和隨之而來的陰郁氣息。相比原來“英雄”父親形象,“父親”缺失對應(yīng)的是現(xiàn)實中華人受限制的文化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轉(zhuǎn)為族群的內(nèi)部文化,文化空間萎縮,華人文化權(quán)利受限導致“失父”。以李永平為代表的小說家將“父親”空缺,制造“無父世界”。
“父親”由原來的英雄逐漸走向在家庭與社會中失去了中心、顯要的位置,衰微和懦弱男子形象展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華人文化空間被壓縮與排擠的社會現(xiàn)實。人類史與宗教史告訴我們,父親是一種傳統(tǒng)、權(quán)利與秩序的象征。馬華文學中逐漸出現(xiàn)父親缺席的場景,其實是在展示馬華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華人主體文化意識的壓抑,壓抑的背后是華人對權(quán)利、秩序和公正公平社會環(huán)境的強烈呼喚。黎紫書的小說《某個平常的四月天》以一個長時間被父親忽略的小女孩的視角見證父親與人偷情的丑態(tài),以女孩的震驚與絕望控訴父親的無恥;《蛆魘》中的父親懦弱無能,因為無法忍受妻子的偷情憤而自盡,爺爺卻讓小孫兒為其滿足一己私欲。一個是喪失了對自己妻子約束力的父親,一個是喪失了為人的基本道德底線,這些都令人發(fā)指都是父輩為男性的墮落,男性家庭與社會地位的逐漸喪失帶來男性本身的懦弱。
文學是社會的寫照。在馬來西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逐漸降低,作為傳統(tǒng)中華儒家思想中的正面“父親”形象在逐漸改變,黎紫書用消解的方式逐漸降低“父親”威嚴的形象,換成一個沒法承擔“父親”之稱的懦弱男子。與此同時,追求男女平等的呼聲日益高漲,在男女地位追求平等的過程中,男性地位必然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而降低?!案赣H”只是男性形象的冰山一角,卻是展示男性形象的典型代表。隨著國際社會對女性尊重意識的不斷增強,女性地位不斷提高,與之相反,男性社會地位在降低。順應(yīng)國際社會男性地位的降低趨勢,黎紫書小說中的男性形象以懦弱、無能、猥瑣、卑微的形象呈現(xiàn)。
三、作家塑造懦弱男子形象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1991年,黎紫書進入報界,從事新聞工作超過十年,曾擔任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專題作者,還曾擔任過《亞洲眼》雜志主編。報刊編輯的身份至少給黎紫書的創(chuàng)作帶來兩個特點:第一,她的微型小說創(chuàng)作就是肇始于報刊文章,長期的報刊編輯職業(yè),讓黎紫書對社會問題有著一種直覺感受,除了給予她高度的敏銳和想象外,還練就了她驚人的描繪能力;第二,除在做編輯時看到眾多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不愉快的回憶、不安分的想望、人性的陰暗與命運的嘲弄,交織成瑰麗但難以直視的色彩之外,也鍛煉了黎紫書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對自己身邊事物的關(guān)注。
黎紫書的小說,在“喜、怒、哀、樂”中,黎紫書無疑對“哀”情情有獨鐘,很多悲劇在她的筆下誕生,她絕大部分小說都沒有馬來西亞那份熱帶的光鮮與亮麗。相反,她的那些小說人物經(jīng)歷的都是無邊之情的溫柔折磨,尤其是那些處在一個變遷的時代,經(jīng)歷著愛和婚姻的男男女女。塵世有多么繁華熱鬧,但經(jīng)黎紫書隨手輕輕一揭,卻讓我們看見繁花似錦的幕布背后哀涼的人生荒漠。在她的筆下,凄涼的月色,迷蒙的細雨,無果的戀愛,冷色的人生,無意義的眼淚,兵荒馬亂的世界,還有亂糟糟的現(xiàn)實,這些總會揉在一起,瀉在你的心頭。
黎紫書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她的作品彌漫著濃厚的悲劇色彩。她以一種近乎冷酷的悲劇感敘述一個個悲涼的“傳奇”,營造了一個陰氣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進進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瑣、冷漠、虛偽、扭曲、變態(tài),在其筆下一覽無余。情愛的虛假、無愛的婚姻、生命的殘酷與脆弱,在其作品中處處可見。她的整個創(chuàng)作滲透著一種悲涼的陰氣。黎紫書筆下的人物,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體有病,有的甚至是心理、身體都有病,過著奢靡頹廢的生活。她用手中的筆一筆一畫地刻畫出他們的嘴臉。她用筆下人物的不幸、人物的悲慘經(jīng)歷對社會進行了無聲的抗議??此淖髌窌r,我們被她那練達、嫻熟的文筆深深地震撼著、打動著,無不驚嘆于她的才華,她那顆“冷酷”的心,以及她留下的那些深淵的啟迪和榮骨灰金的歷史舊影。在黎紫書看來,一切繁華過后的蒼涼才是人生的底色;恒久的人性只有在千瘡百孔的感情世界中才顯現(xiàn)出真實。她常以華美而又悲哀,富麗而又蒼涼,冷峭、尖刻又夾雜微苦的幽默的筆調(diào)摹寫我們絕望無奈的靈魂、躁動不安的肉體。在一般的感覺里,蒼涼就應(yīng)該是灰蒙蒙的那種,有些恍惚,有些迷離,而她的蒼涼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溫暖的,舒適的,但后來總歸讓你沉下去,沉下去。
死亡,在黎紫書小說中絲毫不缺乏出現(xiàn)的場景,幾乎每一篇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寫到死亡,《蛆魘》中女鬼的漂浮,服毒而死的父親;《流年》中莊老師原來喜歡的女生為莊老師溺水而死;《把她寫進小說里》江九嫂的妹妹慘遭殺害而死;《山瘟》里的溫義被兄弟背叛而死;《州府紀略》中黃彩蓮為愛擋槍彈而死……這些驚心動魄的死亡和死亡的形式,大多都是非正常死亡。死亡是人們不可抗拒的力量,似乎是一切生命的一個必然歸宿。死亡意象的美學欣賞是對欣賞者主體性的呼喚,表明了對人作為藝術(shù)審美這一終極主體潛在性和可能性的肯定。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的終極目的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激發(fā)情感,啟迪心靈;通過藝術(shù)欣賞活動,引導我們的目光穿透繁蕪的外在物象真正感悟自身的存在及生命鮮活的本真狀態(tài)。正如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給悲劇下過一個經(jīng)典型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個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黎紫書用最黑暗的色彩描摹這個世界,小說中爆裂的場景、濃膩陰森的氣氛、主人公悲慘的結(jié)局都無疑觸動了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對這個世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冷靜沉思小說中的悲劇與痛苦,最后產(chǎn)生憐憫之情,同時對生活產(chǎn)生新的希望并以溫柔對待。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說:“不論是書寫略帶實話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現(xiàn)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書都優(yōu)以為之。而營造一種濃膩陰森的氣氛,用以投射生命無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戲?!崩枳蠒男≌f取材廣,小說人物涉及社會各面,塑造懦弱男子形象,黎紫書不缺乏拿手好戲。如營造濃膩陰森的氣氛展現(xiàn)男子的生命狀態(tài)與生活環(huán)境:“陰歷四月天終日霉?jié)耜幊?,天空的烏云層層疊疊,厚厚重重的,幾乎要壓住小鎮(zhèn)了,不讓小鎮(zhèn)呼吸。日升日落,街上淫雨霏霏,濕漉漉的柏油路面常常被疾馳而過的電單車軋出一道輪痕,傷口似的,慢慢復原。”情竇初開的少女為老師傾心,最后卻發(fā)現(xiàn)原以為體面高尚的老師其實只是衣冠禽獸的代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情場上懦弱無能的男子“昏蒙中聽到槍聲交接,四五聲槍響,有女人呼叫、哭喊,有雨聲,有蚯蚓在泥土里交頭接耳。不知睡了多久,醒來看見烏鴉站在樹梢,邪惡地注視著我。烏鴉不祥,你也知道,馬上感知彩蓮已死,果然尸首都涼了”;夜行火車上孤苦回憶過去林林總總的旅者;被戴綠帽子只能服毒自殺的丈夫;游走于陰間觀人世的女鬼冷眼看家中丑陋的現(xiàn)實,看到爺爺與弟弟之間難以置信的丑惡之后,“我只覺渾身一顫,立即嗅出了滿屋子的霉味。是白蟻傳播在空氣里的氣息,又像是橡膠廠制造的煙霧,彌天蓋地地覆蓋了我。我奮力嘶喊,這氣味竟冤冤不息,縱使我多方逃避,它卻緊緊追纏我?!薄@些陰森的場景就像是擺在小說男性面前的一面冷酷森嚴的鏡子,丑陋、骯臟、懦弱的男子被毫無保留地映照在鏡面,陰森的環(huán)境圍繞下的男子更添了一份懦弱與丑陋,讓人哀其不幸,更怒其不爭。
綜上,父親的缺失、家庭支離破碎的童年經(jīng)歷,讓黎紫書心中代表男性形象的第一個男人——父親,卻是一個不能給家庭溫暖,對家庭喪失責任心的男人;記者的經(jīng)歷讓黎紫書看到社會的真實面目,賜予黎紫書直面生活的勇氣;而后的游學經(jīng)歷,打開了黎紫書的視野,追求男女平等的國際社會環(huán)境讓黎紫書勇敢地走出馬來社會那有限的男權(quán)推崇的社會理念。黎紫書曾說:“寫到最后,還是在寫人性。人性的描寫對我本身的觸動是最深的,探討人性的掙扎和無望,比較黑暗的,消極的,無奈的?!蓖嗜ド鐣母∪A,黎紫書冷靜地用冷酷爆裂的筆調(diào)寫下懦弱男子的一舉一動,黑暗中投射出人性的光輝,她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男女平等、個人自由的不懈追求在消極頹喪的氛圍中顯現(xiàn)。
參考文獻:
[1]劉俊.黎紫書——出走的樂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2][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AglioOlio.以文字成人生——黎紫書采訪錄[J].臺北,2010.
[4][法]西蒙·波伏娃.李強選譯.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5]陳英,陳新輝.女性視界——女性主義哲學的興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劉俊.世界華文文學整體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7][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詩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8]王德威.黑暗之心的探索者——試論黎紫書[J].臺北:聯(lián)合報·自由副刊,200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