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成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河南 鄭州 450000)
不等式是高等數(shù)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證明不等式也是高等數(shù)學中的常見題型。針對不等式證明的方法較多,而對不等式證明方法的系統(tǒng)研究較少。本文將對不等式證明的具體方法進行闡述,并就幾種常見的證明方法進行探討,以擴展學生的解題思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微分學方法的探討與應用中,常用的方法有函數(shù)的單調性、函數(shù)的極限、函數(shù)的凹凸性,以及微分中值定理等,現(xiàn)就其應用及約束條件進行闡述。
函數(shù)的單調性是最常見的證明不等式的方法之一,其方法主要有:在證明不等式 f(x)>g(x)時,通常需要對之進行變形操作,使之轉變?yōu)?f(x)-g(x)>0 或,或者引入構造函數(shù) F,由此得出F(x)在區(qū)間上的單調性。例如:當 x>0 時,求證。對于該題在證明過程中,首先設定,當 F(0)=0 時,得出 F’(x),再由 F’(x)來判定在相應區(qū)間內函數(shù)的單調性,進而證明不等式F(x)成立。在對本例題進行歸納時,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將不等式進行作差轉化;二是當作差不成立時可以做商處理,并利用函數(shù)的單調性來推導出不等式成立。
當構造函數(shù)在給定區(qū)間不單調,或是遇到 f(x)≥a或 f(x)≤b(a,b為常數(shù))類型的不等式時,可以利用極限法來求解。例如:當 p>1,試求證對于任意 x∈[0,1]都有不等式(1-x)p≤1 成立。 從上題可知,對于函數(shù) f(x)=xp+(1-x)p,可以從導數(shù)運算中得出在區(qū)間[0,1]中的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從而得出不等式成立。
凹凸性是函數(shù)性質之一,涉及同一函數(shù)在不同點處的函數(shù)值時,往往利用函數(shù)的凹凸性來證明。例如:對于某三角形ΔABC的 三 個 內 角 A、B、C來 說 ,試 求 證 sinA+sinB+sinC≤在求證該不等式成立時,需要先構造凹函數(shù)f(x)=-sinx。 當 f(x)=-sinx,0<x<π,則有 f″(x)=sinx>0。 根據函數(shù)的凹凸性,很容易得出不等式成立。
對含有增量的不等式進行求證時,可以對函數(shù)進行變形。當函數(shù) f(x)在[a,b]區(qū)間可以生成增量 f(b)-f(a)或者時,則滿足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例如:求證當x>0時,不等式<ln(1+x)<x 成立。 在證明過程中,首先借助構造函數(shù)得出 f(t)=lnt,當 f(t)滿足[1,1+x](x>0)時,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得出不等式成立。
積分學方法主要有定積分和重積分兩種。當證明與自然數(shù)n相關的不等式時,多采用定積分方法來求證。例如:當存在某一正常數(shù)A<1時,對于任意的n>0,都有不等式成立。在求證中,我們利用定積分方法,可以得出A=,從而得出不等式成立。
在利用定積分求證不等式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定積分中值定理來消去不等式的積分號,從其他項的大小比較中來求證。例如:當函數(shù) f(x)是連續(xù)且單調遞減時,求證當 0<λ<1時,存在首先對不等式進行移項,轉變?yōu)?/p>
當不等式包含兩個定積分之積時,可以利用重積分來進行證明。例如:證明不等式在證明過程中,可以利用則假設 D1:0≤即可以得出成立。
對于不等式的求證方法,比較常見的還有泰勒公式法,此方法適用于有函數(shù)的一階、二階及二階以上的導數(shù)且最高階導數(shù)的大小或上、下界可知的命題。例如且滿足 f″(x)≥0,試求證f(x)≥x。對于該題在求證時,從已知中可以得出,則有 f(x)=f(0)+f′(0)x+代入得到其中 ξ∈(0,x)。 由題設 f″(x)≥0,可知,f(x)≥x。
另外,在不等式的證明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概率論方法來求解。如當取值范圍在0和1之間時,可以將不等式轉化為若干獨立的事件概率,以便于求證。例如:當 0<a<1,0<b<1 時,試求證0≤a+b-ab≤1。對于題設中的a,b來說,可以看作是兩個獨立的事件,當 P(A)=a,P(B)=b 時,很容易得出 0≤a+b-ab≤1。
不等式證明的方法在高等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較多,在實際解題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掌握必要的不等式解題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地在高等數(shù)學的理論運用中擴散思維,把握問題的本質,有助于不等式的求證。
[1]宮莉.高等數(shù)學中證明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1).
[2]楊黎霞.微分學中不等式的證明[J].高等數(shù)學研究,2011(01).
[3]馬伊麗.不等式的幾種證明方法[J].宜春學院學報,2012(08).